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理念是事物的最高价值和终极目标。民法文化的理念就是通过民法所体现的私权神圣、人格平等和私权自治表现出来 ,反映了民法对人所具有的终极关怀和价值取向 ,成为构筑民法大厦的核心和灵魂  相似文献   

2.
民法基本理念的历史渊源及其在我国缺失的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法基本理念是指民法所体现的深层次的人文价值追求和内在的人类基本精神意蕴,它以主体平等、意思自治和追求公平为最高理念诉求,调整着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的市民社会的经济和社会生活秩序。民法基本理念的形成和发达在西方具有悠久的历史,而在我国,由于缺乏其存在和发展的经济和法律环境,它们从来没有成为社会政治和民众生活中的主流意识,因此,中国正在制定的民法典必须予以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3.
现代民法人性化问题探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民法与人性是紧密相连的,无论是民法理论还是民法具体制度,都充分体现着人性化的特点。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近代民法赖以建立的民事主体地位平等性与互换性失去了基础,其追求形式正义的弊端开始暴露:对个体人性的实质诉求关注不够。我国近代民法主要是继受大陆法,因而不可避免地带有大陆民法形式理性的弊端。现代社会中民法人所处的窘境以及我国封建社会对人性的长期压抑与扭曲,要求我国现代民法必须人性化,必须肩负起启蒙民众自由、平等的民法理念、关照现代民法人人性脆弱的双重任务。  相似文献   

4.
民法对于不同类型的荣辱表现出鲜明的态度,它以人性的两重性作为评判荣辱的价值基础,一方面鼓励人们“向荣”,另一方面又警告人们“知耻”。民法力倡私权神圣、身份平等、意思自治和诚实信用等理念,集中体现了现代社会荣辱观的重要内容,因此,我们可以体验到社会主义荣辱观与我国民法在内容上交相契合的和谐意境。  相似文献   

5.
平等既是民法奉行的基本原则,也是民法调整社会关系的最终追求.平等主体说多年来一直统率着我国民法调整对象的研究,甚至整个民法学的研究.我国<民法通则>选用平等主体说不仅有其特殊的历史原因,而且具有维护民法存在的特殊价值,然而平等主体说的逻辑弊病已在司法实践中逐步显现出来.  相似文献   

6.
民法与经济法存在着密切关系,正确处理它们之间的关系直接影响到我国民法典的制定和相关法律体系的建构和完善。民法的基本原则——主体平等、私权神圣、契约自由、归责原则,决定了民法需要经济法为其奠定基础,经济法通过重构主体平等、限制私权滥用、维护契约自由、补充社会责任,使民法更好地发挥调整功能。  相似文献   

7.
自然法作为一种价值判断体系的法律哲学,理性是它的核心,平等、自由和正义等价值则是其基本理念,并成为其渗透至民法领域的主要表现形式.在民法发展与进步的历史进程中,自然法思想是其价值判断的调节器,特别是在近代欧陆民法法典化运动过程中,自然法的理性主义法典编纂思想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一度成为法典编纂的指导思想与哲学基础.我国的民法典制定也可以从近代民法法典化过程获得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平等观念源于古希腊的自然法思想 ,随着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发展而进一步完善。民法之平等观念主要体现在民事主体资格的平等、民事法律关系中当事人的地位平等和民事主体合法权益平等地受法律保护三个方面。要实现民法之平等原则 ,必须按程序平等观的要求加强以主体行为为出发点的立法 ,尽量杜绝以主体身份为出发点的立法模式  相似文献   

9.
法的价值是法基于本位的追求。法的价值主要包括自由、平等、公平、秩序等理念形态。法价值的体制是法价值理念的载体。法的价值主体主要是个人与社会。市民法之价值核心是私主体个人本位性的自由和公平。在近代法典化时期,自由理念表现为完全之契约自由,并得以进一步蓬勃发展,成为整个法律正义哲学的核心。在当代,自由理念虽然受到一定的限制和削弱,但在市民法中仍保持着最初的重要价值。随着社会的发展,对自由意志的更新规范只能在对法律行为本身适法规格上,并非对自由理念的否定,且可通过公平之价值理念和原则来调适。法的本位价值取向决定法律制度作用的方向。民法以私主体个人权利为本位,所有规制旨在保证个人权利和利益充分实现。尽管从现代民法的发展趋势看,民法也朝着社会化做出努力,但是,民法关怀的仍多是私主体个人,民法所做的努力多是尽力避免个人本位和社会的矛盾冲突。  相似文献   

10.
李莉  陈泽锋 《理论界》2006,(1):106-107
民法理念是对调整市民社会的民法的应然状态所持的理念。西方的人文主义传统、民主政治传统和古典自然法学是其滥觞。在中国培育民法理念有助于中国民法的良性发展,民法典的制定将成为民法理念培育和传播的标志性产物。  相似文献   

11.
赵毅  徐国栋 《学术界》2013,(4):96-104,286
新人文主义家庭法哲学与新人文主义民法哲学一脉相承,在理论准备上,通过"家庭关系主体不平等说"、"权利能力不平等论"和"民法公私法混合说",消解了"平等原则为民法基本原则"观,造成现行民法体系坍塌;在理论追求上,主张在承认其公法性的前提下实现家庭法对民法的回归,反对家庭关系的私人化,强调国家对家庭关系的介入,以达致对弱者权益之最大保护。新人文主义家庭法哲学基于对传统观念与制度之"解构"容易招致误解,但她自身的出发点和终极目标是"正义"。  相似文献   

12.
机会均等的平等理念导致在对社会弱势主体保护时的明显不公平,因此宪法、民法就顺应现实发展的要求开始了社会化的历程.但由于民法公法化的程度有限,对私人具有较强干预性的社会法和经济法便应运而生.它们一起完善地保护了社会弱势主体的权益,实现了社会正义.我国理应在这个大潮流中进一步完善对弱势主体的权利保护.以更好地实现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13.
一、西方国家民法对私有财产的保护从民法的角度讲,财产所有权,是指所有人依法对自己的财产进行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民法的调整对象主要是平等民事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作为民法最基本的职能在于对民事权利的确认和保护,这就使民法具有权利法的特点。在社会经济生活中, 重视民法则权利观念勃兴,贬低民法则权利观念淡薄。法国在1789年资产阶级大革命  相似文献   

14.
唐思洁 《理论界》2001,(6):54-54
一、民商法的构成 民商法是一门新兴的法律学科,它是由民法和商法两个部分组成。 民法源于古罗马的市民法。古罗马把调整本国人民间关系的法律称为“市民法”。“民法”一词于清朝末年从日本传入中国,从此在我国的法制体系中占据一席之地。我国现代意义上的民法是指建立在充分尊重当事人意思身份的基础上,直接调整平等主体间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作为一个重要的法律部门,民法的目的便在于调整市场经济中平等主体的公民之间、法人之间、公民与法人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 在大陆商法历来被视为民法和特制法。从一般…  相似文献   

15.
自古以来我国的教学精神就是教书育人,其中育人更是教育家尤其重视的教学目的。民法的教学过程中,育人的理念与法律精神是息息相关,甚至是将法律精神贯彻到整个教学过程中。为了培养法学类学生的民法素养,就需要教师采用有效的方法。本文将通过阐述民法教学理念与民法精神的内涵以及培养目的,表明民法精神在民法教学中培养的重要性,然后针对民法教学理念与民法精神培养提出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平等观和权利观是民法最基本的精神,而人格平等和权利本位是民法最基本的性格,前者和后者关系极为密切,它们象一只“看不见的手”在影响着民法的发展。探讨民法上的平等观和权利观,有助于对民法文化的深层研究,而对民法上平等观和权利观的研究,又离不开对人格平等和权利本位的研究。笔者不揣浅陋,略陈管见。 平等观和权利观是商品经济活动最一般条件在民法上的抽象 为什么新中国成立后四十多年的时间,一直没有一部民法典?为什么苏联民法典一直不能发挥她应有的作用?根本的一点就在于没有发达的商品经济。“从民法的历史发展来看,尽管在不同的社会、不同的国度和同一国度的不同阶段,民法的调整范围不太相同,但是民法都是适应商品经济的需要产生的,并且都是以社会商品关系作为主要调  相似文献   

17.
环境问题与民法的生态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民法的理念与制度是环境问题产生的一个重要因素;社会的变革和可持续发展观推动了民法的转变,民法应当在理念与制度层面做出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生态化拓展,但民法的生态化不能背离民法的私法属性。  相似文献   

18.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法制建设取得了卓著成果,民法在这一时期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民事立法精神、立法程序、民法体系及具体民事法律规范等方面均较之新中国成立初期更为完善、发达;其中最显著的特征与规律便是契约精神在新中国成立以来民法的发展与完善中得以彰显,民法的发展历程体现了从身份到契约的成长与转变.我国社会主义民法体系已经初步形成,但是完善的民法体系尚未完全构建,继续以契约精神为指导,将民法的平等、自由、法治观念在今后的民法建设中不断推进,是完善民法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带来了一系列需要民法解决的问题,如人工智能机器人的法律地位,其行为的性质、责任归属和危险防范等。对于这些问题,究竟是采用新的民法规则解决,还是在现行民法的基本理念和基本规则的范围内寻求解决方法,存在不同看法。以人工智能机器人的民法地位和自动驾驶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规则为例进行分析可以得出,在现行民法的基本理念和基本规则的范围内尝试解决上述问题是可行的。因为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所提出的问题,现行民法的基本理念和基本规则都是可以应对的,不必改变民法的基本理念和基本规则而另去寻找新的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20.
近现代民法是建立在人性恶的理论预设基础上的,以此为前提,可以重构民法基本原则体系.基于对人性恶的尊重,民法基本原则的正面体系应包括平等原则、私权保护原则和意思自治原则;基于对人性恶的限制,民法基本原则的反面体系应包括诚实信用原则、公序良俗原则和禁止权利滥用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