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徐霞客的生命路径(life path)及其区域景观多样性背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运用时间地理学的生命路径(lifepath)理论,研究我国明代杰出地理学家、旅行家徐霞客的旅行历程和时空背景,从游历年龄、出行半径、出行指向等方面探讨了其基本特征,并揭示出其区域不平衡性。从区域景观多样性背景角度解释了形成上述不平衡的地理原因  相似文献   

2.
作为遗传育种重要物质资源的作物遗传资源,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资源.该文在总结我国水稻遗传资源的基础上,运用丰度这个遗传多样性指标,分析了我国水稻遗传多样性区域变化趋势.结果表明,我国区域内(省内)水稻遗传多样性在增加,而区域间(省际之间)水稻遗传多样性在减少.  相似文献   

3.
论中原历史文化区域的形成及基本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原地区在新石器时代形成基本的区域文化雏形,在踏入文明门槛之后逐渐形成了中心文化区、黄淮文化区、楚文化区、豫北文化区等基本板块,在社会发展中各具特色,显现出异彩纷呈的崭新气象.由于政治、经济等因素的强烈干预,决定了中原文化自古及今大一统的本位特征以及在中国文化中的主体地位.中原文化区域特征的独立性是脆弱的,各个地区的地方特征在这种强势文化的作用下显得个性软弱、断层明显.  相似文献   

4.
中国区域文化简论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中国的区域文化由于长期大一统的社会格局使其具有自然与人为综合构成的独特性:既有以空间地域而定的“东西”“南北”和以文化品位而定的“华夷”“中外”一级地域文化的定义和划分;又有由中原区系、南方区系、北方区系、青藏区系四大文化拼块构成的次一级文化区系。在中国区域文化的形成过程中,又经历了只有考古和文献意义的、有较强自然属性和较少人为因素的萌芽阶段;以封国独立为主要形式的区域文化成型的方国时代和以地方行政区划为类征的区域文化发展的史志阶段.而其“核心-边缘”结构的游移、变化则最终形成了我国区域文化的全面缀连。  相似文献   

5.
再论历史地理研究中的“区域”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地区多样性包括景观的多样性以及历史发展道路、模式的多样性。地理环境、政区、经济类型、移民、城市发展以及地方特权、方言、风俗是影响多样性区域之生成、演变的重要因素。地区多样性与中国历史发展的总体构架和走向有着密切的关系。建立连续的区域历史地理剖面是区域历史地理研究的重要思路。对区域历史地理剖面的考察可以从人口分布及其变动、土地利用方式、居住方式以及方言、风俗等几方面展开。  相似文献   

6.
利用区域历史文化资源培育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是对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途径的一种创新。这一途径强调从大学生实际出发,把区域历史文化融于大学生的现实生活中,积极挖掘区域历史文化资源中的理想信念教育素材,不失时机、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通过组织学生参与多样化的教育实践活动,促进他们在学习和实践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世界观...  相似文献   

7.
人类历史的发展是一种全面的多级的发展,由于人类历史发展的这种多级关系并未引起广泛的关注,人们在探究思想解放和政治解放之间的关系等类似的问题时常常存在着是唯物主义还是唯心主义的哲学纷争。从实践唯物主义思维视角来看这种哲学纷争,根本分歧在于对历史动力的不同理解。在实践唯物主义看来,历史是"完整的人"的历史,历史因而表现为全面的历史,即不仅表现为人的实践活动史,同时也表现为思想史,人类历史发展固有的多级发展也表现为全面的多级发展,而且是不同历史因素相互交织的多级发展。站在全部人类历史的高度看,人类历史发展是由物质生产推动的,而站在部分人类历史发展的高度或从有限的逻辑推演看,人类历史发展的直接动因具有多样性。因此,现有的精神生产不仅直接作用于新一轮精神生产,而且对人类新一轮的物质生产、社会交往以及阶级斗争具有直接决定性。  相似文献   

8.
9.
为了分析产业多样性对区域创新的影响,利用我国1998-2009年省际面板数据,采用空间面板数据模型,探讨了我国产业多样性的知识溢出效应。实证研究表明:我国区域创新产出在空间分布上具有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区域层面的产业多样性对创新产出具有明显的正效应;如果不考虑知识的空间溢出,将会高估研发经费、多样性程度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对创新的促进作用。最后,据此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文化区域与区域文化性格的识别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文化是物质和精神的统一体,因而文化区域的划分亦应是具象因素和非具象因素的统一;文化区域的边界有软硬之分,而区域文化性格却没有边界;文化区域是历史形成的,但在历史演进中往往被行政区划分割,而分割后的行政区随着历史积淀往往又形成新的文化区域;区域文化性格在文化区域中形成,但它与以地域为载体并具有外部特征的区域文化不同,它作为内化于心的文化要素,以人为载体可向其他文化区域四处流动。因此,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日益开放,就出现了一个在层层嵌套、复合交叉、互渗融会、动态演变的文化区域系统中对不同的区域文化性格的识别问题。  相似文献   

11.
中国近现代主流文化就是中国近现代的主流意识形态,它经历了维护封建统治的旧文化、宣传科学民主的新文化和弘扬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三大历史变迁,逐步形成了科学的、民族的、大众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相似文献   

12.
世界化并不仅仅局限于商贸往来或信息交流方式的全球化。今天的世界,每两个星期就会有一种语言从世界上消失,随之,与之相关的传统、创造、思想、历史和文化也都不复存在。但并不应该将这种现象视为必然,不应该认定世界化必然会导致语言与文化多样性的消亡,不应该屈从于惟一一种语言的霸权。如果所有的国家都说同一种语言,按照同样的方式思维和行动的话,那么国际范围内极有形成一种极权制度的危险。总之,语言的多样化是促进一种真正的和平文化的途径。  相似文献   

13.
《广西文学50年》是广西第一部全面而系统的当代文学史,填补了学术研究的空白。它具有丰富性、翔实性、清晰性、生动性和切近性等特点,表现出编撰者强烈的主体意识,客观而真实地勾勒出广西当代各族文学的发展状态,并作出较为准确的评价,从而成为中国地方文学史研究的一座里程碑。  相似文献   

14.
吴忠良 《东方论坛》2010,(6):111-115
柳诒徵是中国近代著名史学家,长期在高校和图书馆从事史学研究,著述众多,《中国文化史》为其代表作之一。该书作为中国文化史研究的开山之作,虽然其观点存在一些矛盾之处,但这恰反映了转型期学人的一种努力,且该书对其后之文化史著作影响至深。  相似文献   

15.
生态·能量·中国地域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一种文化唯物主义理论,在西方流行的"文化进化论"中有一些成分值得中国地域文化研究加以批判借鉴。其中,"文化生态学"和"文化进化能量法"以及"新进化论"等学说,均在一定程度上与唯物史观有所契合,对我们解剖中国地域文化的异同提供了某种基本视角。  相似文献   

16.
"线性文化遗产"保护理念强调区域历史文化的整体保护。从这种理念出发,对整合张家口地区的文化遗产,建立文化生态保护区进行了探讨。认为深入地区历史文化研究与广泛地历史文化知识传播,对充分展示乡土建筑的文化内涵、有效利用社会资源、提高河北乡土建筑保护的水平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中国文章是中国文化的主要载体,大概分为认知文、交往文、祝颂文和述怀文四类,分布于典册、子史、骈文、古文、制义、报章(至20世纪中叶)等六个时期,并以认知文使用频率最高。20世纪前半段中国文章成功实现了文言到白话的嬗变,而后半段多元化写作给人们带来新的思考。中国文章具有历史认知价值,一元化社会出现的“文以载道”思想含有特定历史的优劣品格,文章审美取向也有其独特的文化根源,它们都与传统美文的承载体和写作指导思想有密切的关联。  相似文献   

18.
作为一个历史产物,中国大众文化有其产生和发展的过程.阐述了中国大众文化的历史发展阶段,分析认为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的出场有着独特的历史语境,有着不同于法兰克福学派笔下的大众文化的内涵,这为它的历史合理性和合法性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9.
作为区域文学史,闽文学的发展轨迹深深烙上了鲜明的地域文化印记。其形成是在静态的福建地域文化和动态的外来文化的双向影响、润渍下完成的。闽文学史的发展是一个在融汇中不断走向疏离的过程。在融汇中,闽文学史走向了成熟;而在不断地疏离中,闽文学史最终获得了新生,从而确立了其作为学科存在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詹姆逊的文化批评理论对中国文化批评有相当重要的意义,只有深入研究其理论中的"历史意识"才能够深入理解他的理论,从而更好地发展我们自己的文化批评以及文艺理论。论文从"对理论及作品的历史化"、"历史与现在"、"历史与文本"三个方面对詹姆逊文化批评理论中的历史意识进行了分析,并探讨其在我国文化诗学的建设中所具有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