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介词"自"、"从"、"打"在形式和意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共时平面的不同需要通过历时层面的考察来探究原因。这三个词的使用反映了汉语在不同时期的不同表现,三者有其各自的语法化路径。语法化动因主要是认知和语用因素。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作为历时研究和共时研究的结合点,语法化现象一直是语言学界研究的热门问题之一。从隐喻等认知因素和经济原则等语用因素入手,对语法化的动因进行阐释。  相似文献   

3.
语法化动因的认知语用阐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作为历时研究和共时研究的结合点,语法化现象一直是语言学界研究的热门问题之一.从隐喻等认知因素和经济原则等语用因素入手,对语法化的动因进行阐释.  相似文献   

4.
汉语并列短语的词序研究既包括探寻汉语自身的词序规律,同时也融入了与英语并列短语词序原则的比较。对汉语并列短语的研究,学者们从最初研究汉语"并列"这一概念开始,逐步发展到对并列短语的外在标记和内部构成、句法功能以及最近几年对并列短语标记性和典型性的认知研究以及制约并列短语词序的因素方面的研究。制约汉语并列短语词序的因素包括语义、语音和认知、文化等几方面以及所涵盖的数条次原则。研究汉语并列短语词序制约因素常常离不开对汉英并列短语词序原则的探讨。汉语和英语并列短语排序的总体原则相似,大原则之下的次原则同多异少。目前的研究以定性研究为主,因此,未来的定量研究尤其是基于语料库的研究,将更能观察到词序制约因素之间的互动,从而为对比词序制约因素在汉语和英语并列短语中的制约力强弱提供更好的描写与解释。  相似文献   

5.
平行结构可能出现在人类言语的最早时期,可看成是身体体验的产物,是客观事件的规则通过人的认知投射到语言运用中形成的。平行结构的排列顺序具有非固定和固定的特征,象似于客观的经验结构及人的主观语用认知心理,折射出人的认知能力。  相似文献   

6.
平行结构可能出现在人类言语的最早时期,可看成是身体体验的产物,是客观事件的规则通过人的认知投射到语言运用中形成的。平行结构的排列顺序具有非固定和固定的特征,象似于客观的经验结构及人的主观语用认知心理,折射出人的认知能力。  相似文献   

7.
汉语语用语法研究的设想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汉语语用语法研究,就是要根据汉语的语言事实,以汉语的研究为基础,合理吸收、借鉴中外语用学理论和方法,研究交际者的认知能力、背景知识、交际意图、交际场合以及语境、语用预设等语用因素对句式、句式变体的选择和制约,语序与表述重心和信息焦点的关系,主题和述题以及语句内部的新旧信息分布规律,从而阐释语用介入语法/句法的语用理据。这种研究,无论是对语法研究,还是对语用研究,都是大有益处的。  相似文献   

8.
汉语字母词在汉语中使用非常普及,因此引起了很多语言者的研究兴趣。前人对汉语字母词的界定、规范、入典及其对汉语的影响等方面研究较为深入,但对汉语字母词的使用动因研究较少,且角度单一。尝试从认知视角、模因视角、心理学视角、语言与文化视角四个方面分析汉语字母词的使用动因,为汉语字母词的规范和使用提供一些帮助。  相似文献   

9.
在语言的使用过程中,不仅语言本身会影响语言交际,语用因素也在其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在交际中,特别是跨文化交际中,语用失误会直接影响语言交际的有效性。本文将从语言的最基本属性之一——经济原则为基本出发点,对交际语用失误进行分析,指出交际语用失误是由交际参与者对缺省信息填补过程中在认知语境、文化规约以及思维方式方面信息获取的错失或不当所引起的。  相似文献   

10.
汉语中的“博士”一词自战国时期产生起,其词义、用法不断变迁。现代我国沿用了欧美的学位制度,博士指学位的最高一级。在日常生活中,由于语用因素和语言使用者的认知思维影响,博士一词不断衍生出新的意义。从历史语用学的角度,分析博士一词从古至今在词义、用法上的演变及其动因和机制。象似性、社会文化、语言习得及交际双方的策略性互动成为博士词义演变的动因;类推、回溯推理、外借和语境义固化与消失是词义演变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11.
汉语中的“博士”一词自战国时期产生起,其词义、用法不断变迁。现代我国沿用了欧美的学位制度,博士指学位的最高一级。在日常生活中,由于语用因素和语言使用者的认知思维影响,博士一词不断衍生出新的意义。从历史语用学的角度,分析博士一词从古至今在词义、用法上的演变及其动因和机制。象似性、社会文化、语言习得及交际双方的策略性互动成为博士词义演变的动因;类推、回溯推理、外借和语境义固化与消失是词义演变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12.
利用汉语词典语料全面梳理汉语"西"历时词汇演变背后的概念隐喻,同时对比METALUDE英语隐喻语料库的基本类比,可以看到这两种语言历时语义拓展都建立在合理的基于人类共同身体体验的认知基础上,概念转喻和隐喻是最主要动因。因为汉语方位词空间和时间的统一观,汉字的同音假借以及有别于英语的传统典故,英汉语方位词"西"在具体隐喻词条上各自表现出鲜明的民族形象和多样的认知对比。  相似文献   

13.
英汉两种语言都存在中动句式。本文对英汉语中动结构进行了结构、句法特征、语义、语用等方面的对比研究,并从中动结构形成的动因及途径两方面,对其认知理据展开了分析,试图找到这两者之间的异同。研究表明,英汉中动结构在很多方面都有着共性,这与它们相似的认知机制有着很大的关系;而它们的差异性是由英汉中动结构语法化的差异所导致。  相似文献   

14.
对偶的认知解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偶是汉语传统的特有的修辞手法。从认知的角度看,对偶的形成受到人的认知心理上的对称性原则的影响。用认知语言学的观点来看,对偶的形成动因和机制可用对称象似动因来解释。其实,在我国人们早就有了这方面的认知和做法。  相似文献   

15.
反意疑问句是一种普遍的语言现象,由陈述部分和简短问句部分组成,其复合结构承载了丰富的话语信息.从认知语言学转喻的角度,探讨制约转喻的四个原则:即信息最大化原则、经济最大化原则、认知突显原则和社会需要原则在反意疑问句语用语义方面的反映.反意疑问句所承载的丰富的语义语用功能是语言运用者内在的认知状态转喻的结果.通过对反意疑问句的转喻认知分析,表明从认知转喻的角度对语言现象进行分析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6.
隐喻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人们一种认知活动,一种认知思维手段,它在我们的学习以及语言运用中无时不在。本文从一个独特的角度切入,深入分析现代汉语中嗅觉动词的种种隐喻义,同时对它们的语义、语用以及隐喻义方面的差异进行了比较,这有利于我们更多地了解和正确地使用汉语嗅觉动词。  相似文献   

17.
针对伴随微博的产生和发展而出现的流行结构"微X",运用语义、语用理论展开分析,阐述"微X"的语义演变和语义衍生的动因、语用范围和语用动因,指出"微X"语义发展主要有两条途径:一条是沿"微型"义发展,表示"微小";另一条是沿着"微博"义发展,表示"……的微博"或"以微博为平台的"。隐喻性泛化是其语义衍生的内在动因。从语用上看,"微X"的使用领域在逐步扩大。该结构的流行符合语言经济原则的需求,反映了社会发展的新动向和人们的时代心理特征。  相似文献   

18.
本文分别从句法、语义、语用三个平面分析"主谓谓语句"的三种类型,认为"大小主语"之说是混淆了句法和语用概念.从三个平面结合看,这种句式是一种话题--说明结构(语用功能)的语用优先模式,并进一步证明汉语是注重话题型的语言,不同于形态丰富的印欧语.语用优化组合和语用优先的原则是汉语语法呈现的特点,这从古今句式的对照中得到证明.而这一点对于建立更合理的汉语语法分析模式无疑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9.
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问题是跨文化语用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语用失误包括语用语言失误和社交语用失误两种类型.导致语用失误的原因既有语用迁移方面的因素,也有认知方面的因素,但在跨文化交际中,语用失误产生的原因更多的归咎于文化差异.因此,要避免语用失误,在外语教学中应该注意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Intercultural Awareness)和跨文化交际能力(Intercultural Corranunicative Ability).  相似文献   

20.
"嗯"是汉语中的常用应答词,在网络交际中的使用频率也非常高.通过调查问卷探究不同人群在网络交际时对应答词"嗯"及其变体的认知和使用差异,从语用功能角度分析不同变体之间的差异和人们的选择动因,研究发现,应答词"嗯"在网络交际中有消极应答的倾向性,性别、年龄、职业等因素都会影响对应答词的认知和选择.在网络交际中,应根据交际对象和场合区别使用"嗯"及其变体,从而避免不必要的误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