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经营地主的出现是明朝后期农业生产领域中的新现象,他们与传统的地主不同,他们亲自对农业进行管理,亲自参与生产,以增殖财富为目的,注重集约经营,并且主动调整与生产者的关系。经营地主给明代后期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然而其出现于存在有一定的原因,他们的存在也反映出明朝社会经济发展的新面貌。本文从经营地主在明后期出现的原因、对明后期社会经济的影响做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2.
1934年冬,贵州边远山区剑河县,朔风凛冽,国民党抓兵派款,地主逼租要债,人民饥寒交迫。这时,中央红军长征到了此地。红军右路纵队行经剑河城附近一个苗族村寨时,看到一位60多岁的苗族老妈妈,身着单衣,怀中搂着一个赤身裸体的小男孩,倒在路旁,瑟瑟发抖,已经气息奄奄。许多红军战士围在她身旁问长问短。这时,一位身材高大,态度谦和的红军首长来到这位老妈妈身边。身旁的战士告诉他,这位老妈妈一年收的粮食全被地主抢去,儿子也被国民党反动派抓去当兵,全家人没法活了,就  相似文献   

3.
党和毛主席,处处都能体贴我们贫农的心。听说党中央和毛主席决定要在全国逐步推行半工(农)半读的教育制度,真是英明正确。过去,我曾经为这件事担过心。我现在是六十多岁的人了。我只有两个儿子,都为咱们劳动人民打江山牺牲了。我在旧社会,给地主扛过十三年活,受的苦,三天三夜也说不完。到一九四五年“八一五”  相似文献   

4.
我是个苗族贫农,解放前遭受地主残酷剥削,受尽了苦难.我家原来住在黃平县谷陇区黄泥坡,有七十挑薄田,靠我们一家老小的辛勤劳动,日子还可以过得去.丙寅年(1926年)大旱,灾荒严重,我家没吃的,向地主杨满公借得粮食四斗(每斗五十斤),地主说,秋后要还八斗.但是,只过了两个月,地主就来逼债了.他不等秋后要粮食,当前就要大洋买田,指头一掐,算盘一敲,一块大洋三碗米(六碗为一升,重五斤),  相似文献   

5.
右派分子费孝通在他的“兄弟民族在贵州”一书中,大量散布了反党,反人民的反动论点。在这本书的第三十页上,费孝通这样写着:苗族“因为普遍劳动,有土地的人,不出租自已也可以耕种,所以常有因照顾无地亲友而出租土地的情况。黄平县东坡乡吴姓地主,十三个佃户中就有六个亲戚。”在这段话里,他告诉人们,苗族地主都是“劳动”的,他们出租土地是出于一种“好意”,是为了“照顾”亲友,本来他们“不出租自已也可以耕种”的。看,这是多么“善良”的地主啊,如果农民还要求什么改革,真是“昧良心”!很显然,费孝通是企图以赞扬苗族人民爱劳动的美德作幌子来模糊阶级斗争;是站在维护地主资产阶极利益的立场上来拼命掩盖地主阶级的剥削行为。怀着同样的目的,费孝通还歪曲事实的说:“苗族内部的租佃关系和汉苗之间的租佃关系在剥削程度上也有区剧。”事实是不是这样的呢?让我们来看看1951年6月11日新黔日报上的一个典型事实:贵州丹寨县排呆村苗族贫农杨廷忠说,在一个饥荒年成,他向地主杨老赖(苗族)借来三个  相似文献   

6.
亲亲一家人     
6年前秋天的一个晚上,妻子告诉我,儿子恋爱了。儿子是北京一所大学的硕士研究生,听说他同女朋友小王是校友,是儿子在入党期间认识的,百分百的自由恋。他们同年,小王小儿子大半岁,家在呼和浩特。我自然十分高兴。儿子18岁开始读大学,在北京已生活6年,也该谈恋爱了!但高兴归高兴,妻子却道出一个隐忧:小王可是回族姑娘,生活上方方面面的困难能克服吗?一时间我也很纠结。儿子虽是汉族后生,但他打小就不吃猪肉,与小王在一起仿佛有天然渊源。  相似文献   

7.
边疆地区教育质量之落后,是内地人无法想象的。据调查,65%的边防军人后代考不上高中,96%的边防军子弟不知大学校门朝何处开。云南省军区原司令员王祖训有3个儿子,但却没有一个考上高中。老王多年来一直辗转边防和战区,等他调到昆明,肩上佩上金闪闪的将星时,儿子却“落伍”了……有些孩子的父母在边疆一干就是10年、20年,甚至30年,血汗洒在疆土上。他们被评为“老边防”、“老边疆”、“优秀共产党员”……为边疆做出奉献的仅仅是他们吗?他们的家属子女呢?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代贵族是统治阶级当中的特权阶级,他们在政治和经济上享有极大的特权,并且有制度、政策保障其特权能够世代相承.贵族正式形成的第一种形式为周以前及周代时的宗法贵族,其次为春秋战国到两汉时期的功勋贵族,随后是门阀士族在西汉中后期发展起来的豪强地主基础上形成,到隋唐时候因保障他们世代享受特权的制度和政策为皇帝取缔而退出历史舞台.以后贵族不再产生,但贵族的部分特征仍然得以保留下来,到今天发展成为特有的称号.  相似文献   

9.
李文学     
李文学是近代彝族农民的一个杰出领袖,他曾领导了清朝末年云南哀牢山的农民起义,并且最后为起义斗争献出了生命.今年,刚好是他牺牲的九十周年.李文学出生在云南弥渡县瓦卢村的一个彝族佃农家里,从小十分贫苦.他家里五口人,租种"庄主"(地主)的几块薄地,一年只能收一石多蕎,交租就去了四斗.文学的父亲被生活逼迫,常常冒险到深山里打猎,半饱半饿地生活.文学才十一、二岁的时候,因为他父亲欠"庄主" (地主)潘家的租  相似文献   

10.
四川平武白马藏族的入赘婚在当地又被称为"抱儿子",有两种形式--寡妇的入赘婚以及初婚女性的入赘婚,并且都以族际通婚为主要特征.本文通过对二者产生的动因的深入分析,指出它们是由于族群内部和族群外部差异性、选择性的认同而产生的一种典型的个案.  相似文献   

11.
一、维持会 一九四五年“九三”解放后,鄂伦春族的政权基本控制在地方组织——维持会的手中。具体是: 在呼玛县(包括伪满时的呼玛、鸥浦、漠河三个县的伪山林队的一、二、三、四、五队)的鄂伦春人。他们分别参加了在各地成立的维持会组织。一九四六年苏军撤退后,二队的部分人参加了呼玛县地主杨明夫、兰风木,雷行云(外号雷锤子)等组织的维持  相似文献   

12.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国内各民族"虽然文化发展的程度不同,但是都已有长久的历史".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在共同的阶级斗争和生产斗争中,各族人民之间结成了亲密的友谊.他们的经济联系和文化交流,是历史上民族关系的主要方面.这是不以统治阶级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元代,国内各民族都统一在元朝中央政府的管辖之下,以蒙古贵族为首的联合色目豪贾、汉族地主及其他各族上层分子的封建专制政权,为着他们共同的阶级利益,在全国各地开辟驿道,建置站赤,设立行省,实行"移民实边"和"屯田",大  相似文献   

13.
传说远古时期,有苗族兄妹俩逃荒他乡,妹妹受到哥哥无微不至的照顾,后来他们各自成家,妹妹决定把自己的女儿嫁给哥哥的儿子。当时哥哥的儿子年龄尚小,要求三年后再举行婚礼,因此便留下了新郎不参加婚礼的风俗。  相似文献   

14.
金正国     
金正国,原名金相周,又名金相奎、金振国,一九一二年三月一日生于朝鲜庆尚北道礼泉郡虎鸣面山合洞。他自幼饱尝亡国之苦和生活的艰难。父亲金德源,是个勤劳的农民。一九一六年,金德源不堪忍受日本侵略者和地主的欺凌、压榨,为维持生计,领全家背井离乡流亡到中国东北地方。金正国一家先在辽宁省宽甸县的一个偏僻的山村落脚,给地主当几年佃户。但由于地主的盘  相似文献   

15.
沙鹏程 《回族研究》2002,(3):106-108
一代宗师白寿彝老人2000年3月21日去世了,享年91岁。我当时并不知道这个消息。但我确实没想到,白老在去世前,曾叮嘱儿子和女儿要和我交朋友。白老的儿子和女儿就分别给我打了电话,他们告诉了我这个悲痛的消息,一时使我顿感哀思萦绕,伤情备至,感怀良师,泪水淋漓!  相似文献   

16.
2013年农历新年还未结束,65岁的维吾尔族老人吐尔逊·艾则孜带着老伴、儿子和孙女,从遥远的天山脚下,来到了武汉东湖之滨. 他们是专程来走亲戚,看望他的汉族兄弟——湖北省委书记李鸿忠. 2月21日晚九点半,吐尔逊一家人抵达武汉刚住下,李鸿忠就和省委常委、省委秘书长傅德辉一道,赶来探望这位维吾尔族大哥傅德辉.  相似文献   

17.
幸福的畲庄     
浙江遂昌县靖居公社下了儿大队,是个畲族人民聚居的山庄.解放以前,畲族人民受到反动政府和地主恶霸的双重压廹,被廹逃到这穷山沟,生活十分悲惨.刚解放的时候,下了儿完全是个一穷二白的荒凉村.直到一九五八年,全村还只有十七头牛,二十六口猪,粮食亩产只有五百零二斤.但是,从一九五八年起,下了儿大队的畲族人民,在党的  相似文献   

18.
清乾隆朝曾两次对四川西北藏区用兵,此即著名的“杂谷事件”与“大小金川事件”。事后推行改土归流或改土设屯,在一些原土司区设置土屯,委土屯守备等进行管理,称土屯制。迄至解放前夕,在理县及大小金川地区尚有11个土屯。清初在土屯区仍保持封建领主制度,土地名义归朝廷所有,而由土屯守备代管并分与屯民耕种,不能进行买卖。解放以来,众多调查报告与著述均认为这一土地制度一直延续至1913年或1935年左右。近期在理县甘堡乡发现的两份以汉文书写的田契纠正了上述看法。从二田契可看出,在乾隆十七年改土设屯以后的30年间,土屯区已有土地买卖行为。这表明当地的封建领主制已走向崩溃,并向封建地主制过渡。这一变化的根源在于其自身经济的发展与相邻地区封建地主经济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杨瑛 《民族论坛》2006,(7):22-22
席慕蓉在写《歌王哈扎布》时说:“只要远远地听到他的歌声,就会让毡房里火炉旁的老人家忽然间想起了过去的时光,让草地上正在挤牛奶的少女忽然间都忘记了自己置身何处。”这里的“歌声”就是蒙古族的长调。在我生活的草原深处,也有一些这样无师自通的艺人,他们虽然无法与歌王哈扎布相提并论,但他们自由的歌唱,也回响在蓝天碧草之间。巴图老人就是这样一位地道的牧民。老人养了一辈子的骏马,唱了一辈子长调,还辛苦养大了三个儿子——小儿子朝格图是旗乌兰牧骑的长调歌手,二儿子赛音在京城追求他的马头琴梦想,大儿子在重复他蓝天碧草间的生活…  相似文献   

20.
"喝了一辈子藏茶,我要到雅安看看藏茶是怎么出来的!"2000年底,退休在家的次仁顿典在儿子加央罗点的陪伴下,从拉萨出发,沿着万里川藏茶马古道沿途考察来到蒙顶山下,他要看看喝了一辈子的藏茶是怎样生产出来的。随后,他在川藏茶马古道源头、世界茶文化圣山——四川雅安的蒙顶山下安营扎寨,投资800万元建起了四川名山西藏朗赛茶厂,成为生产边销茶的第一人,从而也结束了藏族同胞只喝茶不做茶的千年历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