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以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为基础构建了两个区域、三个部门和一种要素的空间模型。模型较好地解释了单一中心经济形成与发展的理论机理,并在此基础上对城市空间结构演变机理进行了理论的解释。结果显示,企业异质主要是通过交通基础设施和信息基础设施水平而作用于城市的产业结构,在此过程中表现出较强的集聚-扩散连锁效应,从而影响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类型。  相似文献   

2.
根据1982~2006年义乌市的批发业发展水平和代表城市空间结构指标的年度数据,通过协整分析和格兰杰因果检验建立模型,以此作为定量分析城市空间结构演变对批发业发展影响的基础;并对批发业发展推动城市空间结构演变进行定量分析,从而验证义乌市批发业发展与城市空间形态变化存在着密切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纽约、东京、伦敦是公认的三大顶级世界城市,本文在分析其功能区空间结构的基础上,重点比较了它们空间演替模式和轨迹的差异,以及它们在功能区空间结构、人Lq集散与居住区变迁、CBD的形成演变以及产业结构调整与空间布局等方面的相似性。  相似文献   

4.
在简评城市功能、产业结构与城市空间结构关系的基础上,系统阐述了城市产业结构转型改变城市空间结构的原理。从产业结构转型对空间需求的角度出发,提出了构建可持续空间结构的主要途径:坚持在动态发展的框架下构建城市空间结构,选择与产业结构转型趋势相适应的城市空间增长模式,利用交通设施建设引导城市空间结构演变。最后,以深圳市为例,论证了产业结构转型与可持续空间结构构建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长沙市作为中部地区中心城市之一,长期以来第三产业占据了城市经济发展的主导地位,商业的发展对长沙的城市经济发展与空间结构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本文对长沙市商业业态的分化历程及其空间分布进行实证分析,进而得出长沙市城市商业空间结构的演变基本规律。本文的主要结论是:城市发展历史、交通、城市规划政策、商业自身规律共同构成了商业空间结构的演变,长沙商业业态分化已经呈现出多元化趋势,中心区商业空间逐渐向外疏解,传统商业中心面临升级与转型的压力。  相似文献   

6.
武汉城市零售业空间布局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武汉市城市零售业设施空间布局与消费、人口、道路交通和城市空间结构之间关系的分析结果表明:城市人群消费结构和消费水平的变化,人口密度和道路交通设施在城市中分布的不均衡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城市大型零售商业设施的空间分布,而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商业空间的演变.该研究对于理解武汉市商业零售设施布局的内在动力机制具有一定的意义,并能为今后的城市商业零售业合理布局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7.
城市空间结构与城市经济绩效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作用,互为因果的。从经济绩效的角度,以大城市为研究尺度,运用自组织理论序参量原理选取序参量指标,构建城市空间结构与城市经济绩效有序度模型和耦合度评价模型,并以山东省济南市和青岛市为实例进行耦合度评价。空间结构对经济社会活动的影响必将引起经济绩效的增减,稳定的空间结构导致稳定的经济绩效,不平衡的空间结构必然导致非均衡的经济绩效,这是一个多因素作用的结果。其中,空间制度因素是决定城市经济绩效的基础,它决定了空间经济绩效各个侧面的城市基础特征。  相似文献   

8.
辽宁省城市旅游经济联系度演变及其动力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区域经济学中的引力模型、旅游经济隶属度模型,以辽宁省14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对2002—2007年省级区域旅游经济联系空间结构的演变进行动态定量研究。通过分析发现,沈阳的作用和地位特别突出,是辽宁省旅游经济联系强中心,旅游经济隶属度高;大连尽管城市中心性很强,但和沈阳相比非中心旅游城市对其隶属度普遍很低,并且还在持续降低中。辽宁省城市旅游经济联系的空间结构实际上处于“核心极化”阶段,区位因素、旅游资源禀赋、产业结构、旅游政策导向等因素共同构成其演变的动力机制。  相似文献   

9.
黄河流域中心城市及都市圈逐渐演变为促进流域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区域和重要动力。基于改进的空间引力模型,对黄河流域三大中心城市都市圈经济联系的时空特征进行了分析,发现2010—2020年间济南、郑州、西安三大中心城市对都市圈内城市具有较强的辐射带动作用,对都市圈内城市辐射强度呈逐年上升趋势,并且排序情况基本不变。选取2010、2013、2017、2020四个时间截面分析其空间格局演化特征,发现三大都市圈经济联系网络日趋复杂,大体上形成以中心城市为高值辐射中心的空间集聚结构。济南都市圈逐渐形成以高层级经济联系为骨架的蛛网状空间结构;郑州都市圈逐步形成辐射带动全域的锥状经济联系高值网络;西安都市圈以西安咸阳一体化发展为基础,逐步与渭南、铜川建立起放射状的网络空间结构。各地市之间的经济联系强度呈跨圈衰减特征,济南、郑州、西安都市圈之间经济联系相对较弱,中心城市之间的经济联系并未得到突破。  相似文献   

10.
农业生产性服务联结机制的演变与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分工、交易、合作的理论视角,分析了农业生产性服务联结机制的形成原因、演变脉络,将其分为基于“熟人社会”形成的人际关系纽带、基于“收益捆绑”形成的利益联结机制、基于“组织创新”形成的组织联结机制、基于“服务叠加”形成的服务联结方式、基于“产业融合”形成的产业联结方式等五种联结模式。农业生产性服务联结机制的演变,要受公益性与经营性服务边界的调整、农业经营兼业化和专业化二元分化趋势、农业服务主体类型和服务地域的选择格局、农业生产性服务要素市场的完善程度、涉农二三产业联结农业生产经营的需要等因素影响。未来,要适应农户分化趋势从多维度策略性地推进农业生产性服务联结机制创新。  相似文献   

11.
城市功能联系网络的空间外部性对解释区际互联互助、推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长江经济带110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为研究对象,探究产业联系下的城市功能网络结构及其协调发展空间效应:首先,根据城市产业分类及功能特性构建了城市功能结构体系;其次,基于产业联系角度,运用修正引力模型测算城市功能网络联系强度,并借助重尾分级法确定网络层级结构;再次,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从网络空间分布结构、网络密度效率和网络边界效应三个层面剖析各类功能网络结构特征;最后,构建空间计量模型检验城市功能联系网络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空间效应。研究发现:全域内各类城市功能网络结构形态存在差异,流通和公共服务功能网络呈跳跃式交织联结分布,其余三类功能网络均呈“东密西疏”梯度化递减的网状分布;全域内各类功能联系网络具有相似的空间分异性,上游以成渝双核引擎式联动发展,中游形成以省会城市为核心的“三足鼎立式”轮轴辐射结构,下游呈“一核多中心式”扁平化结构;城市综合功能网络对区域经济协调存在正向空间溢出效应,且这种空间效应存在区域异质性;产业联系的分功能网络对区域经济协调的作用程度存在差异,生产功能溢出效应最大,流通和公共服务...  相似文献   

12.
在数字经济时代,数据要素与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与推广破除物理时空壁垒,促进城际分工协作,深刻重塑以城市群为代表的区域经济地理格局,加速城市群空间体系由传统规模等级秩序向新时期均衡化发展模式演变。同时,城市群内多重要素流的交互联系推动形成网络化空间结构,有效提升整体网络外部性,进一步强化城市群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对其空间体系均衡化程度提升的赋能表现。因此,数字经济赋能城市群空间体系均衡化发展的内在机制既存在直接效应,也存在流空间视角下城市群各类联系流网络的调节效应,包括交通信息网络、传统要素网络和创新要素网络。在理论框架指导下,文章以我国19个城市群为样本,建立多源数据库,测算各城市群的数字经济发展指数、空间体系均衡化程度以及基于三种联系流的网络外部性,总结特征事实,开展实证检验。基于特征事实的分析表明:我国19个城市群的数字经济水平稳步提升但存在较大的区域发展差距,形成相对梯度发展格局;大部分城市群空间体系均衡化程度提升,个别城市群呈现极化发展态势;各城市群均形成一定的网络型空间结构,但存在较大的个体异质性与区域异质性差距。基于实证检验的分析表明:城市群数字经济发展直接提升其空间体系的均衡化程度,工具变量回归和核心解释变量替换后的结果保持稳健;现阶段城市群内物的流动相比于人的流动更有利于经济活动空间布局的均衡化,第三产业主导的区域产业结构则在一定程度上加速城市群空间极化发展;城市群内交通信息网络、传统要素网络、创新要素网络的形成与发展具有正向调节作用,即进一步强化数字经济提升城市群空间体系均衡化程度的赋能表现;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城市群的直接效应回归结果基本一致,但调节效应存在较大的区域异质性。文章首次建立数字经济促进城市群空间体系均衡化发展的理论机制框架,并通过特征事实阐释、实证检验分析等方法加以论证,为深入理解数字经济时代城市群空间体系的变革方向与优化路径提供参考与借鉴,对促进我国城市群高质量发展具有一定启示,即充分利用数字经济发展特性重塑城市群经济地理格局,加速形成多中心、网络化、均衡化的城市群空间体系,为提升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整体协同性提供重要支撑。  相似文献   

13.
城市群空间结构作为城镇体系的三大结构之一,是城市群发展程度、阶段与过程在空间上的反映,是各个城市的经济结构、社会结构、等级规模结构、职能结构等在地域空间上的投影,城市群发展必然伴随着城市群空间结构的变化。在明确城市群空间结构的内涵、基本要素、演化路径及阶段等内容的基础上,以四川省四大城市群为例,探索四川省城市群空间结构优化的路径,提出按照“培育点、打造群、健全线”的基本思路,构建“三位一体”的城市群空间结构体系,以期对更广范围内的城市群空间结构的构建与完善提供参考,推动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  相似文献   

14.
由于新全球化的全面扩张和都市化运动的快速推进,社会再生产的主要方式已由传统的物的生产转换为空间本身的生产,由此空间正义/不正义成为所有社会问题中的重点和热点。作为断裂化、等级化的城市空间凸显着空间非正义问题,表现在生产领域中城市空间成为受资本力量支配的新的剥削模式,分配和交换领域中城市空间资源配置的不均衡和城市贫富悬殊的加剧,消费领域中城市空间的等级化与堡垒化。在大卫·哈维看来,要实现城市空间正义,必须在城市空间开展反资本主义的斗争,重塑公民意识,争取空间生产权。  相似文献   

15.
在我国快速城市化过程中,新城建设对于促进城市经济增长和城市空间扩展,缓解主城压力,带动区域城市化,以及提升城市竞争力等方面起到了巨大作用。但与此同时也出现了诸如城市蔓延、空间结构失衡、城市功能单一以及新城各单元协作困难等问题。文章在回顾新城建设历程、分析新城建设动因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基于2008—2012年中国30个省域城镇居民直接、间接、完全能源消费的截面数据,运用空间计量经济学相关理论与方法,检验省域之间城镇居民能源消费的空间自相关性,分析城镇居民能源消费的影响因素。实证结果表明:中国城镇居民间接与完全能源消费存在显著的正空间相关性,直接能源消费的空间相关性不显著;能源价格和人口规模是影响中国城镇居民能源消费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因此在进行能源市场化改革时,要控制人口规模,稳定生活能源价格,保证居民正常生活;同时,政府也要积极引导和改善城镇居民的生活消费方式,鼓励提倡环保绿色出行方式,节约能源、保护环境。  相似文献   

17.
城市进化是城市向着结构有序、功能完善的方向可持续性发展。城市化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城市进化的表象,而经济发展的进程应沿城市进化的方向演进,城市发展的规律即是进化的规律。文章在剖析城市进化内涵的基础上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对滨海新区2006—2009年城市进化水平进行实证分析,并采用ESDA技术,对滨海新区城市空间结构进化做进一步剖析。结果表明,2006—2009年滨海新区处于城市进化中兴阶段,其进化性状表现为城市化稳定阶段和城市发展初级阶段。其原塘沽、汉沽、大港三区在经济发展模式上相互独立,没有集聚效应和辐射效应。因此,滨海新区应注重调整其经济空间结构的格局,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注重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并高度重视教育,着力推动并加快城市进化。  相似文献   

18.
轨道交通网络化发展对北京职住分离的改善及城市空间结构向多中心转变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北京轨道交通网络功能层级缺失,尚未适应现有职住空间格局;覆盖范围有限、空间形态不合理,无法有效引导城市空间结构优化;市郊线路规划为非贯穿式放射形态,远期将加剧职住空间失配;融资结构单一,无法支撑未来大规模网络化建设。因此,应完善轨道交通网络功能层级、基于远景规划审慎扩大网络范围、优化市郊线路空间布局、加强新城局域级网络及综合枢纽建设、实现多层次融资体系构建及物业联合开发。  相似文献   

19.
伴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城市群内部城乡二元对立、区域发展不均衡等问题愈发凸显。作为对传统小城镇发展模式的突破与超越,特色小镇的建设和培育为破解这一难题提供了可能。根据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的政策目标,特色小镇将有力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中的要素流动障碍,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市群内区域协调发展。对于创建中的浙江省特色小镇,根据其空间布局的不同,可划分为中心镇、卫星镇和专业镇三种类型。可以通过产业修缮、城市修补、生态修复三类功能的有机结合,增强城市群内部的经济社会联系,营造城乡高效互动、区域协调发展的城市群体系,推动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20.
列斐伏尔对资本主义空间生产进行了政治学批判,认为空间生产资本化必然导致空间结构和空间生产方式的改变,促进空间政治崛起。资本支配的空间生产也是政治空间的生产过程,列斐伏尔由此转向对空间政治的考察,他考察了空间生产和政治的关系,批判了空间生产的政治意识形态化,要求清除空间霸权意识,争取空间权利,建立差异政治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