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徐才 《求是学刊》2002,29(3):26-30
“追寻本体是哲学存在的根据”。“本体”的现代内涵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它是“可以说”与“不可说”的对应关系的存在 ;是“物———我”合一的澄明之境 ;是人对自身存在的一种信仰。哲学本体论的终极关怀是超验的。“超验”作为与“经验”相对称的哲学范畴和哲学规定 ,有着重大的本体论意义、人生意义和科学意义。确立“超验”的合法性 ,不仅必要 ,而且是一种事实。它不仅不应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排斥对象 ,而且应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必争之地。否则 ,在终极信仰上的阵地就只能拱手让给宗教和迷信。  相似文献   

2.
宗教、艺术和哲学,是人心灵的文化形式。人通过与宗教、艺术和哲学中的感觉、情感和意义进行“对话”,使人与宗教、艺术和哲学的关系成为一种灵魂问答、思想共鸣和心灵对话的关系。感觉世界是人的宗教、艺术和哲学之寓所。神秘感是宗教形成的始点和宗教传达的发端,通感是艺术的创作源泉,崇高感是哲学世界的一个属性。人通过宗教、艺术和哲学来体悟、表达和表征人的情感世界。人的情感在宗教中被赋予与神相感知的作用,一切都是对神的情感的回响;艺术是人对情感世界的体验,艺术本质上就是实践着的人的生命艺术;人的情感是哲学思想的依据,哲学世界是反思性的情感世界,情感世界是体验哲理的思想世界。人的心灵是一个意义系统,宗教、艺术和哲学作为这个系统中的不同文本,它们构筑了这个系统的整体意义。在宗教中,人的意义不能是出离于神的意义之存在。只有透过神,人的意义才被透见为一种意义。真理是人作为存在物存在的本真意义,艺术是真理之寓所,艺术使人得以平衡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重,艺术于自身中包含着使人之生命蓬勃向上的力量。意义世界是哲学之存在的真正问题域。人之生命存在本身迫使人们去追问意义,生命存在本身通过人对意义的追问表征人自身存在。  相似文献   

3.
作者试图把超验哲学当作超验语义学、超验句法学和超验语用学来理解和确立.本文首先从超验语义学角度阐释、改造康德的范畴理论.所谓超验语义学也就是关于可供人类先验认识能力使用的符号及其意义的学说,作者据此把超验图式理解为一种感性符号,而范畴则是这种感性符号的纯粹意义.这种先验的纯粹意义使区分和解读现象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4.
西方哲学的近现代转型与西方宗教及其哲学的变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如何认识宗教在现代西方社会中的性质和功能,它们是否像西方哲学一样在近现代之交发生了具有进步意义的深刻变更?这是本文提出并试图作出一种肯定回答的问题。作者首先从理论上分析了宗教与哲学的区别和联系、二者长期存在的原因以及它们在近现代之交必然发生的变更;接着分析了基督教及其哲学与西方哲学在历史上的相互渗透和交融关系及后者在近现代之交的表现,由此说明二者变更的一致性;最后具体论述了现代西方宗教哲学对传统宗教观念和宗教哲学的超越  相似文献   

5.
近现代哲学的审美自觉是西方哲学理论走向深化的重要标志.对审美问题的自觉观照不能被简单理解为哲学的理论情趣问题,在生存论的意义上,近现代哲学的审美自觉蕴涵着时人的本真的生存方式和境界,即美的生存方式和境界的自觉,这一自觉有利于哲学克服科学和宗教等文化形式对人的存在的贬损,在对人的存在的召唤、呵护和守望中确证自身的合法性和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6.
关于科学、宗教与道德的关系问题,人们多是在否定意义上谈到康德。其实,正是在这一关系问题上集中地体现了他道德革命的真实精神:道德不但对科学、宗教是自律的,而且是科学、宗教的基础。           一  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集中地讨论了科学问题,在《实践理性批判》中则集中讨论了道德问题。《纯粹理性批判》总的精神是崇尚了理性,弘扬了科学、知识,但《纯粹理性批判》的最后结论却是要限定科学,为信仰、道德留地盘。究竟如何看待这一似乎矛盾的现象;限定果真就是否定,果真只具有消极意义? 科学、知识与道德的关系问题是…  相似文献   

7.
哲学与宗教的关系是西方哲学史上一个纠缠不清的问题.粗略地说,古希腊哲学是一种宗教哲学:在中世纪,哲学失去了独立存在的地位,沦落为证明基督教信仰的工具;近代西方哲学则试图以理性的名义压制宗教信仰.不满干近代西方哲学的这种世俗化倾向,俄罗斯哲学重拾哲学的宗教性这一古老的主题,这既表现在俄罗斯哲学的问题意识之中,也表现在其独特的方法上.然而,正是这种调和哲学和宗教关系的努力使俄罗斯哲学包含了不可克服的悖论.  相似文献   

8.
宗教和哲学是人类认识绝对的两种智慧方式,是普遍真理的不同表现形态,宗教不能取代哲学,哲学也不能取代宗教,存在于它们之间的是一种合作伙伴关系,而唯有它们的合作才能完整地实现人类对绝对的追求和对最高真理的把握。另一方面,宗教与哲学的互动又可以给彼此带来较为积极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表现为:宗教从哲学那里获得丰富的思想资源和教义或者学说论证方面的理性技艺,而哲学则从宗教那里获得了鼓舞其探索活动的强烈的情感支持。更进一步,宗教和哲学的自我理解多是在它们彼此的对立、区分、划界和宽容式相互对待中实现出来的。  相似文献   

9.
一、康德哲学中的自在之物问题人们可以对康德的自在之物提出两个不同的问题。第一,自在之物在批判哲学中起什么作用?提出这一概念的动机是什么?它要说明什么问题?它是怎样与康德的概念体系的其他部分结合在一起的?第二,自在之物的地位如何?它是真实存在的超验之物,还是如他在《遗著》中曾经指出的那样,仅仅是缺乏现实性的思维的存在(ens rationis)? 关于第一个问题,似乎很清楚,自在之物作为主体中感觉的先验原因,起的是原因作用。毫无疑问,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坚持影响的学说。这样,唯一的问题就涉及到这种影响的源泉。这个源泉是经验的对象还  相似文献   

10.
实践观念、实践哲学与人类学实践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丁立群 《求是学刊》2000,42(2):9-12
自从实践标准大讨论以来 ,实践问题一直是近 2 0年哲学研究之绵延不断的内在意识和聚焦点 ,几乎可以说 ,近 2 0年哲学研究虽经历了几次较大的主题转换 ,但就其内容和实质而言 ,无不与实践问题有着内在联系。这种较为集中的研究 ,无疑使实践问题的内涵得到了多方面的展现。然而 ,深思之下 ,这些研究仍有很多不如人意之处。在实践观念上甚至存在某些根本性的误解。1.实践内涵的经验主义误解和实践观念的泛化 ,消解实践的超验维度。一般说来 ,哲学概念的接受范围是相当有限的。一种哲学语汇很少能够直接进入日常语言领域中。然而 ,实践概念却是…  相似文献   

11.
文化哲学的解析与建构需要将自己建立在一个哲学理念之上.这个哲学理念需要将内在性与超越性、此岸与彼岸、现实活动与超验意向等统一起来.这个哲学理念需要既摆脱旧形而上学所隐含的价值虚妄与暴力,也需要规避一元实践主义所隐含的虚无主义.在后实践哲学的视域中,文化作为对人的生存安顿包含着超验信仰与现实的劳动实践两个维度.在中国的历史传统与思想脉络中,"文化"乃是以"文""化"之,也就是所谓的人文化成的王道政治;"政治"乃是"正"之以"文"以"治",也即是以"教化"实施统治.因此,文化的问题在其现实性上就是政治问题.  相似文献   

12.
卡尔·弗里德里希·冯·魏茨泽克是联邦德国著名的科学家和哲学家。他不仅在天体物理学方面作出过开创性的贡献,近年来,在哲学和维护世界和平方面也得到世界上的交口称誉。魏茨泽克一向认为,科学、宗教、哲学与政治活动主义本来就应该是互为补充的,鉴于世界面临日益增长的核威胁,它们更应当联系起来对政治世界产生影  相似文献   

13.
论人类学实践哲学--马克思实践哲学的性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克思的实践哲学继承和发展了哲学史实践哲学的宝贵资源,把实践哲学置于人类学的视野内,从而实现了哲学史上实践哲学的一场革命.马克思的实践哲学克服了实践的二元论,把实践看作是超验与经验的统一,看作是完整的生活世界,从而建立了一种总体性的实践观.因此,马克思的人类学实践哲学内涵着一种超验纬度,内涵着人类的终极关怀.这种超验性是一种积极的超验性;这种终极关怀消除了超验与经验的张力,在历史的进程中,具有了现实性的品格.  相似文献   

14.
布伦塔诺的意向性理论作为现象学运动的先驱,在现象学运动中具有源发地位。该理论认为,“意向性的内存在”或“与对象相关联”是心理现象区别于物理现象的显著特征。布伦塔诺在对“意向性的”分析的基础上,把心理现象分为三种类型——表象、判断以及爱与恨等情感活动,进而提出了心理现象的“内意识”,并把它作为心理现象与物理现象进行区分的标准。  相似文献   

15.
舍斯托夫从存在哲学的视角,关注柏拉图关于超验世界、洞穴比喻、精神视力、死亡练习等主题。超验世界之所以必要是为了与现实世界的必然性做斗争;洞穴比喻对"清楚明白"的理性主义真理标准提出质疑;精神视力要超越肉体,在生命的边界寻求真理,使哲学思考成为"死亡练习"。  相似文献   

16.
由于忽视了马克思哲学语境的变化和对宗教本质、属性、功能的混淆,人们对马克思的宗教本质观产生了种种误读,其中,宗教非理性说、宗教异化幻觉说、宗教意识形态说、宗教鸦片说、宗教文化论最有代表性。根据马克思的论述并借用恩格斯的概括,可以说,宗教是人间力量的超人间形式。与其他文化形式相比较,宗教最直观、最鲜明的特征就是其超验性。这是对马克思宗教本质观的准确把握。  相似文献   

17.
道、禅之"心"的美学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昌舒 《浙江学刊》2005,(1):122-125
道、禅哲学都重视"心",中国美学也有以"心"为美的思想,二者之间应当有内在联系.道家哲学中,老、庄首先突出"心"的重要性,嵇康、阮籍则首先在文学中体现这一思想.禅宗对"心"的重视使其获得"心的宗教"之称.道、禅之"心"也有很多不同点,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禅宗之"心"是对道家之"心"的继承与发展.在道、禅哲学的影响下,审美之"心"在唐代成熟,意境的形成与此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介绍了当代美国哲学界最富争议性和挑战性的理论转向,即由逻辑经验主义对形而上学的批判和排斥到模态理论对形而上学的复兴。模态理论的发展为解决某些传统哲学的难题提出了新的方法和思路,其中在当代美国哲学界最为引人注目的是对二元论和罪恶问题的探讨,前者构成心灵哲学的基本内容,后者则是宗教哲学的核心问题之一。  相似文献   

19.
死亡的可能性让人强烈地感受到我的存在,死亡引导人们发现自身的局限和找寻生存的意义,亦是哲学(理性)与宗教(信仰)斗争的焦点,并使宗教与哲学在一个形而上的神秘、不可言说的层面升腾与融合。从这个角度出发,哲学、宗教无非就是对死亡问题发出的回应。在人类心灵瞬间升腾出的渴望才能体会到那不可言说的、诗意的神圣与超越,就是哲学与宗教的本质。  相似文献   

20.
科学和宗教之间的冲突有两个来源,一是宗教与超自然主义的关联,一是宗教世界观和科学共同体的世界观的冲突.克服这种冲突是过程哲学的目的之一.怀特海为克服这种冲突提供了一种新形式的、拒斥了超自然主义、把宗教观念和科学观念等同起来的自然主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