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文化在这里是本色的——《白鹿原》论之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鹿原》描述了传统文化的地域特色,社会结构和礼俗形态,挖掘了传统文化的“仁义”精神、“济世”精神和自强不息的精神;展示了本世纪前半叶传统文化在白鹿原这块文化沃土上从振兴到受挫再到退缩的历史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传统文化在白鹿原五十年间的发展过程是其两千年发展历程的缩影。  相似文献   

2.
陈忠实的《白鹿原》成功地将中国当代长篇小说的创作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其历史书写呈现出一种"生命化"的特征.所谓"生命化历史书写",即作家在解读、叙述历史的过程中融入日常人性的生命体验.这种书写包含两个重要方面:一是强调作家以生命体验来感知历史,表达其个性化的历史观;二是在塑造人物时充分予以人性的理解与关怀,注重对人性...  相似文献   

3.
长篇小说《白鹿原》的出现是新时期以来悲剧艺术在长篇小领域开始走向成熟的标志,其艺术价值首先体现在深刻的历史悲剧意识之中,这也是作品具有突破意义的所在。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传统农耕化理想与现代历史过程中严峻的阶级斗争现实的悲剧性矛盾冲突;其二,人的本质追求与残酷的化环境的悲剧性矛盾冲突。  相似文献   

4.
在小说《白鹿原》中,陈忠实不仅从表层的遣词造句的角度精心选择方言语汇,运用方言语气词以及高密度的排比句和长句来营造方言氛围、创造方言腔调,而且从深层的角度运用方言思维进行布局谋篇。小说《白鹿原》是陈忠实方言思维与方言表达的结晶。  相似文献   

5.
文学经典是近年来文学批评中讨论较多的一个问题。本文以《白鹿原》的经典化历程为对象,认为《白鹿原》经过初期的“文学史经典”、“批评家的经典”和“流行性经典”的三重定位,再到对其文化内涵的深入挖掘,再经过“评奖风波”和“版本之争”,最终确立了它的经典性地位。同时,本文还揭示了存在于当代文学中的经典问题“是谁维护着何种经典”的特殊涵义和意义。  相似文献   

6.
《白鹿原》是陈忠实的代表作,这部长篇小说以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深沉的悲剧意识、崇高与荒诞并存的艺术风格、多变的叙事技巧、史诗般的格局等审美特点,散发着无穷的艺术魅力,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享有重誉。  相似文献   

7.
《白鹿原》客观审视和深刻反思了现代社会的历史,表现了农民运动和革命斗争、国共党派之争以及阶级对立与阶级斗争,力求还原生活形态的本来面目。突破了以往历史生活表现的狭隘和局限,向广度和深度上开掘,体现了多元复合的历史观,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在迈向现代化过程中的艰难曲折。  相似文献   

8.
《白鹿原》是一部具有创造性的优秀长篇小说。它之所以能够全面揭示民族的心灵秘史,与作家对小说叙述方式的创新运用密切相关。作家在小说叙述结构、叙述圈套、叙述句式方面的独特创建,使作品的“形式”与“内容”达到了高度融合,从而很好地突现了作品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9.
本文主要从文化这一侧面来研究《白鹿原》的“史诗”性。《白鹿原》对中国文化的反映是全面而丰富的 ,特别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结构的剖析深刻而细致 ,表现出了一种强烈的文化自觉意识。它还反映了 2 0世纪中国新旧文化的激烈冲突与斗争 ,有浓厚的传统文化理想主义的色彩  相似文献   

10.
文章认为,我们要发掘陈忠实文学的当代意义,就得思考它的意义构成。我们对陈忠实文学中所蕴涵的这些质素进行深层挖掘和反思,对文本中所表达的有关人类生存价值的历史性、时代性的创造性回答,使得陈忠实文学的固有价值向度充分地彰显出来。我们从这些维度来研究陈忠实文学,就能够获得一个崭新的思想空间。陈忠实以文学的方式思想和表征了现代中国的社会演变史,这对于我们了解中国现代以来的历史和中国人的生存命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文章探讨陈忠实文学的当代意义和《白鹿原》的超越性价值,就是要让其文学文本成为当代思想、学术研究和文学创作的再生资源,成为当代人类文化再生产的动力源泉。  相似文献   

11.
《白鹿原》从整体上观照历史,突破了从党派斗争、阶级斗争的角度表现历史生活的狭隘和局限,并描述了原始逼真的宗法文化。可以说作者的叙述是对历史的整体去弊,显现出现代意识的精神。  相似文献   

12.
梁胜明 《中华魂》2010,(5):57-60
2008年4月29日《文艺报》第一版刊登新闻,报道北京文艺出版社和中国现代文学馆联合召开座谈会,纪念陈忠实长篇小说《白鹿原》创作20周年暨荣获第4届茅盾文学奖10周年。“著名文学评论家”雷达在会上发言说:《白鹿原》“是一部经得起时间考验的有生命力的好作品。”在我的记忆中,  相似文献   

13.
《白鹿原》展示了白鹿家族的生存困境;传统宗法文化象一个神秘怪圈,其负面影响使白鹿人活得很艰难、很痛苦;历史犹如一个灼烫的蓥子,在它的煎烤下,白鹿人常常自觉不自觉地充当某种悲剧角色;大自然的肆虐,更使白鹿人恐怖、紧张,难以为生。白鹿原是中国的缩影,白鹿家族的生存困境就是中华民族的生存困境。  相似文献   

14.
儒家文化是整个中华民族的主导思想,在其存在的两千多年间,形成了引人向上、促人为善的良好价值体系,但是在历史的进程中,其落后的家族伦理等思想却严重地抑制了社会的发展,导演了白鹿原上的一场场悲剧。黑娃的反叛,是为儒家文化落后的家族伦理思想敲响了丧钟;而反叛的失败,是对儒家文化具有民族性精神的肯定与崇拜。  相似文献   

15.
鏊子·白鹿·砖塔——《白鹿原》思想意蕴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鹿原》在表现民族历史与民族精神方面达到了一定的深度和高度。作品中多次出现三个意象———鏊子、白鹿和砖塔。鏊子暗示着烙饼式的翻来覆去的运动,溶注了作者对一种历史现象的评判和思考。白鹿就是中华民族灵魂的象征,它象征着传统文化的精魂,也象征着中华民族对正义事业的矢志不渝的追求与敢于牺牲的献身精神。砖塔则是封建宗法文化的象征,宗法文化就是压在人们身上的一座无形的砖塔  相似文献   

16.
《白鹿原》以其传统的文化底蕴和明显的现代意识得到受众认可,但这部出现于九十年代初的小说,同样渗透着后现代主义的意味,这种特色必定影响着九十年代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创作。  相似文献   

17.
陈忠实的<白鹿原>是我国当代长篇小说创作中不可多得的含义深刻的作品,它体现了作者对传统道德文化回归的深切渴望,但同时又流露出作者对传统道德伦理的矛盾心态.小说中田小蛾等女性形象的塑造正是这种矛盾心态的体现,作品一方面表现她们在伦理道德束缚之下的不幸命运,一方面又以传统的道德伦理为准绳来审视和评判她们,使她们成为回归传统、重塑道德的理所当然的牺牲品.  相似文献   

18.
长篇小说《白鹿原》中的主要人物白嘉轩从一个本色农民过渡到白鹿原民众“精神领袖”的过程,是他从对儒家“仁义”的企慕叹赏到对自己儒家化身份的寻找、确认与建构的过程。同时,对儒家化的认同与人物的自然人性又无时不在发生着冲突。而人物因为在历史动荡的夹缝中无法保持完美而不得不破坏其自身的完善性,从而形成一种悖缪。  相似文献   

19.
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与陈忠实的《白鹿原》是在中国读者中引起较大凡响的两部巨著。文章从魔幻的美丽、集体的无意识和孤独的凄凉三个方面对两部作品进行比较 ,得出结论是两者无论在写作手法上 ,在探讨人类命运与人类苦难的严肃问题上 ,还是在表现各自民族的特点上都有极大的相似之处。  相似文献   

20.
梁胜明 《中华魂》2017,(12):33-36
陈忠实同志是我十分敬佩又非常惋惜的人。他作为一名未上过大学的农村知识青年,积极进取、勤读苦练,成长为著名作家,令我辈文学科班出身的人自愧弗如。但是由于他缺乏坚定的社会主义理想信念以及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受到“告别革命论”等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蛊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