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摘要】邓演达在国民党“二大”上,讲了胡汉民的很多好话,这使胡汉民在廖案后在声望的低点又迅速上升,是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另外,这篇文章还讲了何香凝给邓演达的信,以及武汉反共后广州国民党报纸对邓演达的一再攻击的问题。[关键词】邓演达;何香凝;胡汉民;戴季陶;国民党“二大”  相似文献   

2.
论戴季陶的民族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探讨了戴季陶在青少年时期、"天仇时代"、国民党南京政府时期民族主义的发展演变过程,分析其民族主义所具有的两重性,指出其历史局限性和阶级局限性,实事求是地评价了他为民族做过的有益的事,肯定戴季陶是一位民族主义者.  相似文献   

3.
一反对戴季陶主义,是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以中国共产党为代表的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右翼所进行的一埸严重的政治思想斗争,它对当时革命运动和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统一战线的发展都曾有过很大的影响。戴季陶主义是一九二五年五卅运动以后在国民党内公开出现的。它在当时公开出现不是偶然的。在五卅运动前后的一个时期,随着国内工农革命运动的迅速发展,革命统一战线内部的阶级斗争日益尖锐,国民党内部的分化和斗争大大加剧,右派分子一批一批地分裂出去,呈现出极端错综复什的情况。在阶级斗争的这个紧要关头,各种右派分子都加紧进行反共反革命的破坏活动,以便限制和削弱工农革命运动的发展,夺取革命的领导权。戴季陶主义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为适应国民党右派反共反革命的需要而出现的反动理论。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五四运动时期戴季陶和沈定一在上海联合主办的<星期评论>为中心,分析研究当时国民党人在上海的革命工作.在众多的关于戴季陶的研究中基本上都会将<星期评论>作为一个亮点来进行研究,这些研究成果基本观点是由孙中山指派戴季陶、或戴季陶受命创办<星期评论>.那么,<星期评论>的真相到底是怎样的?而以<星期评论>为阵地的国民党人及进步知识分子全体又是怎样投入到五四运动中去的呢?本文以孙中山、戴季陶及((星期评论>时期为主线,对上述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以期有一个比较明确的回答.  相似文献   

5.
五四时期国民党理论家戴季陶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与介绍主要集中于劳工思想、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唯物史观等,这些介绍极大地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他以实际行动支持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几乎就要成为早期中共党员之一。但是,由于戴季陶的阶级局限性和客观上是非不分的理论环境,使得他最后还是选择与马克思主义分道扬镳。  相似文献   

6.
戴季陶早期政治思想论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戴季陶(1891—1949),名传贤,字季陶,号天仇。原籍浙江省吴兴县(今湖州),生于四川省广汉县。戴季陶一生,由慷慨少年到报界骄子,从投身革命到著述反共,以致最后成为蒋介石政权的反共理论家。他的政治思想,早年曾倾向君主立宪,不久服膺民主共和,五四前后一度接近社会主义,到20年代后期形成戴季陶主义。以往人们注意较多的是臭名昭著的戴季陶主义,而对他政治思想的早期发展演变却少有人论及。本文拟就戴季陶早期的政治思想作一初步探析,以就教史学界同仁。  相似文献   

7.
1942年,国民党元老戴季陶受命在抗战之中主持民国礼制的讨论制定,戴氏投入其中,通过《学礼录》及一系列的书信、文章等阐述了其以“周制”为模板,在道德秩序、社会秩序、政治秩序等方面形而上的规划,想象了以节制中和、文武并举的公民,全能政府、贤人政治的秩序和创业垂统、作则君师的领袖三者结合的理想国。戴季陶在民国后期对礼制复归的想象既是作为文化保守主义者力图为传统儒家道德在现代社会中重新寻求“礼”这个具体展现方式的努力,亦是代表了国民政府力图通过稳定社会秩序和道德秩序来稳定政治、消弭革命的企图,但他在制礼作乐上湮没无闻的事功也反应了其间的深刻困境。  相似文献   

8.
本文在简述同盟会历史及戴季陶与之相关经历的基础上,以戴季陶的有关文章为材料,明确了戴季陶加入同盟会的时间及关系,并重点分析了他对同盟会的认识,得出了以下几方面的结论:(1)戴季陶在1912年4月以前基本上没有论及或提到过同盟会,尽管他在回忆中提到曾在同盟会成立大会上见过孙中山,但实际上在他的其他文献中并没有这方面的资料说明这一点。(2)戴季陶大约是1911年下半年在南洋槟榔屿加入同盟会的,但所留文字资料较少。(3)1912年与孙中山见面以后,尤其是1912年4月以后,他在文章中谈论同盟会的频率较高,所谈问题亦深入透彻。(4)虽然戴季陶是同盟会的会员,但对于同盟会也持有不少批评意见,也给予了希望。  相似文献   

9.
国民党在1949年前的核心领导人其实只有两代,一是孙中山,二是蒋介石。戴季陶是唯一给两代领导人都当过谋士的人。只不过,他这个职业谋士,当得矛盾,也当得委屈。  相似文献   

10.
宋庆龄和戴季陶都长期追随孙中山,同走过一段革命道路,各有其独特贡献。但在孙中山逝世后,他们在对待孙中山革命思想和事业的问题上,出现左右分趋、截然对立。宋是这一思想和事业的坚定捍卫者和发展者,戴则成为背叛这一思想和事业的国民党右派代表人物和反共理论家。这种分趋、对立,有一个可以探察的历程,显示出他们对孙中山思想和事业的认同程度和择取方面的不同,终致结局的迥异。究其原因,又与他们各具的阅历和特质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11.
原始的雅、俗都和"礼"有着密切的关系.是否遵循礼的规范,是区分雅俗的重要标准.礼最初是俗的一种体现,经过贵族加工和发展后.礼更加规范,约束力更强.雅依从于这种规范后的礼,最早在音乐领域诞生,借以和未经规范的、不能体现礼的精神的"俗乐"相区分.雅的观念产生以后,雅俗之间才开始有了区分.  相似文献   

12.
英语资料中,我们常常遇到抽象名词,对于这些抽象名词,我们觉得理解它们的意思,却很难用简短的汉语将其意思说明白.本文提出了用转化法和引申法来翻译抽象名词,以及使用这些方法的前提,说明了如何使译文达到信、达、雅.  相似文献   

13.
"愁"作为人们一种普遍的情绪体验,在宋词中经常得以表现。在具体创作中,词人往往借助某些具有特定文化内涵和情感指向的意象进行传达。本文着重指出"落红"与"幽月"二意象来阐释词人的言"愁"情怀。  相似文献   

14.
"作者"与"读者"是叙事交流语境中的重要环节.本文尝试从隐含作者与隐含读者、叙述者与叙述接受者的角度,分析福音书的文本,以此强调其中的意识形态内涵:认信耶稣是基督,耶稣基督向世人传报救赎的好消息,使世人更加笃定对上帝的信仰.这种神学观念的彰显既是福音书的著书目的,又凸显出了其自身独特的综合意识形态特征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5.
维特根斯坦对"哲学问题"的思考始终都在"超越"和"现实"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即在"沉默"与"言说"之间:恰如其分地说出可说的,以显示不可说的.这一思路为后世哲学开启了一个新的研究视角--一种区别于传统形而上学和现代科学的新的思维方式.认为哲学也并不意味着找到答案以求安宁,而在于根据不同的时代特征不断地提出新的"哲学问题",这些问题作为人之为人的永恒追求,构成了人的价值意义世界,将与人类同在.  相似文献   

16.
分析了歌德在《浮士德》中构建的天帝与靡非斯陀、浮士德与靡非斯陀和浮士德自身的"善"与"恶"的冲突及其辩证关系。认为歌德笔下的"善"与"恶"的冲突无所不在,既相互斗争,又相互依存,既相互对立,又相互渗透。它揭示了矛盾运动的普遍性及人类社会发展中前进与停滞的矛盾斗争,反映了人性深处的拼搏和内在矛盾。他所刻画的"丑"中有"美","丑"转为"美",使"恶"与"丑"也具有了重要的审美价值。这些体现了歌德成熟的辩证思想和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以“XX门”形式构词的一些词语异军突起,并且频频见诸报端。与以往以“门”字构词的词语有所不同的是,这些词语的语素构成存在强烈的语境差。其实,正是语境赋予“门”字以临时意义。这种临时意义随着语境差的消失最终升级为固定意义。  相似文献   

18.
从“破冰之旅”到“融冰之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破冰之旅"到"融冰之旅"不仅需要中国人民不计前嫌的博大胸襟、中国政治领袖非常的政治智慧和诚意,更需要日本政府的诚意、日本政府和人民的"热量"。  相似文献   

19.
理学家们把本来具有道德性的孔子之仁与<易传>的生生观念相结合,将此生生不息视为生意、生理,并与人的心性相结合,建立起了"仁"、"生"、"理"三位一体的形上架构,完成了"天人合一"的理论预设.这种建立过程包括了对孔子的同情、<易传>的阐发,包括有佛老的刺激、中医的启发,以及他们自我的体贴和思考等一系列工夫.对这一过程的分析和说明,可以更清楚地把握理学本体范畴的结构与含义,也有利于进一步了解理学的整个体系及其思想价值.  相似文献   

20.
19世纪 5 0年代以后 ,中国军事后勤体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其中传统粮台体制向近代粮台体制的转变是中国军事后勤变革的集中表现。曾国藩在创立近代勇营兵制的同时 ,对传统的粮台体制也进行了相应地改造 ,建立了勇营兵制下的近代粮台体制。本文通过考察近代粮台的产生背景、特点及兴衰历程 ,试图揭示晚清战时后勤体制在走向近代化的过程中所经历的挫折以及所取得的成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