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9 毫秒
1.
明清时期是徽州商人发展的鼎盛时期。其活动范围“几遍禹内”,尤其在江南各地,更有“无徽不成镇”之谚。南京地处吴头楚尾,作为江南一大都会,更是徽商经常出入之地。本文试就明清时期徽商在南京的商业活动作一简要考察。  相似文献   

2.
明清徽州家谱编修与徽商在近6个世纪的时间里相互影响。徽州家谱通过编修活动宣扬了良贾何负闳儒的理念,为徽商的经商活动奠定了良好的心理基础。家谱的编修使徽商名垂后代成为可能,从而演化成为一种内在追求。家谱的修撰还为徽商子弟参加科举考试提供了重要的凭证,使他们能够通过商籍顺利入仕。在家谱成为徽商发展不可或缺因素的同时,徽商也为家谱的编修提供了经济上的支持,有力地促进了明清徽州家谱编纂的繁荣。  相似文献   

3.
新的粮油统销顺利出台后。粮食市场是稳定的。但在这个稳定的粮食经济平衡状态中,粮食市场悄悄地发生了一些变化,其显著特点:一是平价供应减少,市场调节扩大;二是计划内的粮食市场由卖方市场逐步向买方市场转化,粮食消费者的购买主动权得到强化;三是粮食买卖场所发生转移,销售全过程的服务向高层次发展。四是粮食消费需求多层次化,粮食市场容量具有可扩充性。由此可见,粮食“价改”推动了粮食经济运行机制向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  相似文献   

4.
明清徽商在江南市镇的活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明清时期,徽商的足迹不仅遍于通都大邑,而且还深入到乡村市镇。万历年间所纂的《歙志》称:“今之所谓都会者,则大之而为两京、江、浙、闽、广诸省,次之而为苏、松、淮、扬诸府,临清、济宁诸州,仪真、芜湖诸县,瓜洲、景德诸镇。”除上述大都会外,徽商在江南苏州、松江、嘉兴、湖州四府市镇的活动,尤为引人注目。因此,就徽商在江南市镇的活动进行考察,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5.
《江西社会科学》2015,(12):109-114
国民政府迁渝后,重庆市粮食需求量顿增,粮商组织规模迅速扩大,粮食市场获得进一步发展。然而,重庆粮食市场发育并不完善,粮食交易弊窦丛生,粮食流通渠道不稳,缺乏大型的粮食仓储设施,导致重庆经常发生粮荒,粮价波动巨大。粮食市场机制本身不健全,是抗战时期粮食危机产生的制度性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6.
徽商作为我国历史上重要的商帮,在程朱理学文化的影响下,体现出经济和文化的双重特性.就经济特性而言,徽商在明清时期扮演小资产阶级的角色,在地区经济发展中发挥过重要的作用.而徽商的艺术赞助行为也为推动江南文化和艺术市场的发展做出了举足轻重的贡献,并呈现出徽商在艺术家资助、艺术品的收藏和鉴赏、艺术品经营等方面与艺术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7.
徽商的精神内涵十分丰富。从徽商精神的历史起源来探析,可以发现徽商精神既具有文化层面的共性,更具有地域层面的特性。徽商精神在几百年徽商的经济活动、思想观念、道德标准中,逐渐成为一种价值引领和行为约束,这也是徽商在诸多商帮中能脱颖而出的重要原因。徽商精神以理想信念为核心,以思维模式、道德规范、行为准则为基础,形成了较为稳固的三角核心模式,并最终形成开拓创新的进取精神、锐意进取的奋斗精神、贾而好儒的诚信精神三个最具代表性的科学内涵。  相似文献   

8.
浙江省粮食安全体系建设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浙江是全国第二大粮食主销区(省份).粮食市场放开后,粮食安全问题更加成为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战略问题,建立粮食安全体系尤为重要和紧迫.课题报告联系浙江"三个增加,五个减少"的粮食产需状况,对浙江粮食生产和供给形势做了科学的判断,对浙江粮食供需平衡作了三条路径分析,提出了我省粮食安全体系建设的基本构想和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9.
徽人的造园活动自宋时已有记载,至明清时期,徽州园林的发展达到鼎盛,与江南其他园林流派相比,徽州园林的艺术特征带有浓厚的地域文化特色,体现出地狭民稠条件下的审美理念、徽商文化背景下的审美趣味,以及理学重地的审美教化。  相似文献   

10.
论金代的粮食生产与粮食交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朝建国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大力发展粮食生产。经过数十年的努力,政府制定的有利于粮食生产的举措收到了很大成效:粮田面积不断扩大,粮食产量有所提高,粮食成为重要的交易商品。金代不同地区粮食的供应能力和交易价格差距较大。为了保证粮食供应和市场稳定,政府以设立常平仓、开展和籴等方式对粮食市场进行调控,并在实践中取得了一些成果。  相似文献   

11.
清代江南与两湖地区的经济联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清代江南与两湖等地大规模的粮食、丝棉纺织品及木材等跨区域的经济交流,反映了同时期全国性商品市场网络体系的发展与成熟,其对两地经济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就江南地区而言,大量商品粮的输入,保证了江南丝棉经济作物种植区农民的日常生活及粮食的各类生产资料性消费,促进了江南丝棉纺织业和其它手工业多种经营的发展;对两湖地区来说,大量商品粮的输出,刺激了该地区粮食种植业的发展,使其成为清代全国最大的稻米产区。清代两湖地区棉纺业的兴起,虽对江南棉布市场有所冲击,使得江南经济的发展面临新的挑战,但同时,它也是一个机遇,它预示着江南与各地区的经济联系将在一个更高的层次上展开。  相似文献   

12.
中国粮食市场的国门打开 ,粮食流通体制将难以应对入世挑战。而中国特殊的国情又决定了中国的粮食问题必须立足于基本自给。因此 ,如何在WTO规则下 ,重构中国粮食流通新体制 ,营造一个有序的开放型市场格局环境就成为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本文认为组建粮食银行 ,通过行政性管理、商业化经营 ,来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是上上之选。  相似文献   

13.
粮食主产区市场化改革的基本思路和政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早稻退出保护价收购及试点改革的成效1、有效地促进了国有企业转换经营机制,使其成为粮食市场主体。2000年起早稻退出了保护价收购范围,粮食部门在早稻收购方面也做到了由过去不适应到逐步适应。2001年以来,江西国有粮食企业开始在新形势下重塑竞争优势,早稻收购量开始上升,例如上饶市国有粮食企业在转换经营机制上出新招,与个体私营粮商比服务、比诚信,真正把服务做到家。他们开展计量公正、定等公正、作价公正的“三公正”活动,把服务做到农民心上。由于运用市场经济的办法开展粮食购销。连续3年早稻收购量大幅上升。此外,经营粮食是…  相似文献   

14.
徽商拥有数百年的经营成果,给我们后人留下丰厚的财富。无形的精神财富徽商精神,是徽商的经营理念和处世哲学的集中体现。高校团学活动的开展目的是培养学生全面素质教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文章将徽商精神融入到高校团学活动中来,让学生从中得到启发,创造出新的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15.
乾隆时期,苏州的浒墅关是江南重要的粮食转运中心,粮食商品流通的增加,为浒墅关税收提供了充足的财源;乾嘉之际由于受产粮区商品粮数量的减少、粮价增加、交通条件的恶化以及江南自然经济程度的增加等因素的影响,经过浒墅关中转的粮食大为减少,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近代江南经济的转型.  相似文献   

16.
明清徽商是长三角兴起的重要力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代中期以后,长三角地区的经济文化开始兴起.而徽商恰恰是这一地区人数最多、资本最大、最为活跃的商帮,徽商为长三角的兴起发挥了重要作用.第一,徽商是长三角经济发展的加速机:徽商的活动催生了一大批市镇的兴起;促进了一批城市的繁荣.第二,徽商是长三角文化繁荣的催化剂:推动了学术进步,促进了文化的传播,繁荣了艺术事业.第三,徽商是长三角社会变迁的助推器.举凡这一地区社会观念的改变、等级制的被打破、社会风气的变化、商业精神的传承等等,徽商作用甚为显著.  相似文献   

17.
陕西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研究何炼成,许崇正,张兴茂西北大学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使粮食流通体制由国营企业一统天下,粮食供应带福利分配性质的流通格局转化为国有、集体、个体一齐进入粮食市场,按市场供求规律和价值规律运行的新格局。如何使粮食市场有效率地...  相似文献   

18.
在明清文人文集中,李维祯的《大泌山房集》中的徽商传记数量颇丰。这些传记对徽商在外经营活动进行多方面的介绍,同时也对徽商的家庭生活进行描写,从徽商传记的语言中反映出传记的文学价值。  相似文献   

19.
我国政府历来重视粮食收购工作,1998年6月专门颁布了《粮食收购条例》,制定了粮食保护价收购政策,旨在加强粮食收购管理,维护粮食市场秩序,保障粮食供应,保护农民和其他粮食生产者的合法权益。但由于种种原因的存在,影响了该政策的有效性。对此,本文提出了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20.
这是一个神奇的乡村。谁也料想不到这里的农家人对欧洲货币兑换人人精通;这是一个生活的事实,因为他们挣的用的是欧元。徽商故里皖南歙县的小山村槐塘。竟有500多人务工经商闯西欧,他们不仅学会了欧洲的简单用语。赚回了大量“洋钱”,还引入了异国他乡的生活风情。成为名震江南的“欧洲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