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从东北地域文化和文化交流方式的解读入手,阐述了东北社会文化环境引发的两种民居文化交流方式:中原居住文化的移植和居住文化的相互借鉴,指出了地理关联影响下东北汉族传统民居的建造差异。概述了东北地域环境中最能造就东北汉族传统民居特色的三个方面:地理气候环境、社会文化环境和地域内部差异,并以此为线索,分析了东北汉族传统民居研究的特殊性和主要切入点。  相似文献   

2.
鄂东南传统民居聚落的内外空间选择及祠堂具有文化生态功能,自然、人文要素对鄂东南地区民居聚落文化生态有很大的影响.同时,传统文化生态系统与山地生态环境之间存在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3.
传统民居同其它古建筑一样,是人类历史留下的财富,应当重视和保护.湘南永州地区有很多传统民居保存较好,集传统文化、建筑艺术、审美观念于一体,具有较高的研究和保护价值.湖南省永州地区传统民居在历史与文化、艺术与教育、科学与环境、社会与经济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保护和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4.
山地传统民居作为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内容,大部分位于偏远地区,生态环境脆弱,且社会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如何采取有效措施进行经济功能的提升,维护好当地的人文自然景观,是当前我国新农村建设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在对山地传统民居经济发展模式进行总结分析的基础上,主要对中山镇龙塘村进行个案剖析,分别从观光休闲农业、生态农业、文化创意产业、旅游地产等几个方面,阐述了新农村发展过程中龙塘村提升经济功能的策略和模式,以期为山地传统民居经济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再现其独特的文化意涵与空间魅力.  相似文献   

5.
少数民族传统民居是活态的文化遗产,当今对其进行保护与转化需要从时间与空间两个维度展开。以湘西苗族传统民居为例,可以运用符号学理论从语汇、语法、语境三个层面构建湘西苗族传统民居的符号识别体系,并结合时间与空间维度组成的文化坐标视角,遵循少数民族传统民居符号真实性、可识别性、居民认同的保护原则,采用同形异质、位置重构、以象达境的更新方法,以期为少数民族传统民居的可持续发展与民族文化的有效转化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6.
传统民居是人类生存的必然产物,是历史文化传承的空间载体,具有极高的建筑艺术、社会风俗、景观审美、历史文化、情感和使用等价值,是一种独具地域特色的人文旅游资源,有着广阔的旅游开发潜质。文章以川北传统民居中具有代表性的阆中古城为例,介绍川北传统民居旅游文化价值的特点,探讨传统民居旅游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传统民居旅游资源开发利用原则和对策。  相似文献   

7.
在现代化的浪潮中,很多分布在民族地区的传统村落正在面临剧变,发展旅游成为很多少数民族村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途径之一。传统民居作为当地重要的旅游资源和该地优秀民族文化的代表,吸引了众多旅游者前来。旅游开发带来的游客流和旅游收入,对当地的传统民居保护到底起到怎样的作用?厘清这一问题对传统民居的保护至关重要。文章选取四川省丹巴县的甲居藏寨和中路藏寨,运用访谈的方式,对两个调查点民居保护状况进行调查并做对比分析,探讨旅游发展对民族村落传统民居保护的作用及其差异,进而根据民居保护的现状提出保护建议。  相似文献   

8.
贵州省黎平县侗族地区危房改造在保护侗族传统民居的风格、功能和整体民居风格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也存在着传统建筑文化提炼的简单化、建筑文化推广的表面化、规划过多强调整齐划一等问题和不足,应该从加大资金投入,加大对地方干部的相关培训入手应对这些问题,以利于少数民族传统民居建筑文化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  相似文献   

9.
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艺术在区域旅游中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区域致富的有力因素,在作为旅游资源来促进地区发展的同时,民族传统文化艺术也会发生转变,诸如文化转型、商品化等现象。在这种双重境地中,必须有一个双赢的措施,保证民族传统文化艺术得到“原生态”保护,并以此促进区域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以贵州省雷山县为例,对民族地区危房改造中少数民族传统民居保护进行调查研究。首先分析传统民居保护现状,继而从保护结果本身和政府如何保护两方面分析保护的成绩与经验,接着指出其存在的问题并从主客观方面分析问题原因,最后从意义、理念和方法与手段的角度对危改中传统民居保护进行思考。  相似文献   

11.
死亡委婉语不仅是世界各民族语言中共有的一种语言现象,而且也是一种社会现象和文化现象.它的产生受到了各个民族的地理、历史、经济、政治制度、宗教信仰、价值观方面的影响.英汉语言中都存在着许多与"死"相关的委婉表达法.虽然某些表达方式有相同之处,但也存在着极大的差异.本文从英汉"死亡委婉语"的不同来源入手,对它们的文化成因和文化内涵进行对比分析,以增强人们跨文化交际意识.  相似文献   

12.
当代芝加哥学派新近提出的场景理论旨在说明,城市中各种娱乐休闲设施构成不同的组合体,形成了各类场景。不同的场景代表着不同的文化价值取向,吸引市民到此消费并推动城市发展。借鉴场景理论对具百余年历史的天津古文化街年货市场的分析表明,民俗、空间气氛及市民的文化消费与民俗体验共同构建了天津古文化街年货市场的传统节日文化场景。该场景的作用不仅在于繁荣城市经济,还呈现了文化的多样性,它所凝聚的文化认同是促进城市社会全面发展的强大内驱力。  相似文献   

13.
毛泽东是一位通晓中国历史和中国文化的伟人,国学功底深厚,其建党思想批判地吸取和辩证地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是毛泽东对实事求是这一古代优良学风的扬弃成果,大同思想为毛泽东确立党的最高纲领提供了丰富思想材料,尚贤思想成为任人唯贤干部路线的重要活水源头,民本思想为群众路线提供了历史参照系,重德精神与中国共产党重视党员修养有着密切联系,群体意识对中国共产党集体主义精神产生深远影响,中庸思想与党内斗争理论具有历史渊源关系。通过对这些优秀传统文化的扬弃,诞生了具有中国气派和民族风格的无产阶级政党理论。  相似文献   

14.
从功能分析的视角,以云南省通海县纳古镇纳家营为例,分析了其经堂教育的现状,探求了纳家营经堂教育的文化传播功能、协调稳定社会的功能及推动当地回族经济发展的功能。尽管纳古镇纳家营清真寺经堂教育存在一些问题,但其辐射伊斯兰文化的经济、社会整合功能,为我们深入伊斯兰文化的研究,构建多元文化并存的和谐社会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大学生消费存在着较大的内部差异,这种差异表现为消费分层。作为家庭消费的延伸,大学生消费亦受到家庭因素的影响,以恩格尔系数作为大学生消费分层的依据,重点对家庭经济、文化资本对大学生消费的影响所作比较分析表明,家庭经济、文化因素对大学生消费的影响机制不同。家庭收入水平与大学生消费支出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性,但对大学生的消费分层无显著影响;而家庭文化对大学生的消费支出与消费分层均有显著的影响,父母所处的职业阶层越高,大学生消费支出越高且相应的消费阶层也高,父母的消费观念对大学生消费分层有着显著的影响。另外,不同性别大学生在消费分层上存在显著差异,是否参加学生组织对大学生消费分层也有着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以福建中医药大学为例,分析2013—2016届护理学本科毕业生就业率、就业流向及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等就业状况,并从增强职业认同感与基层就业扶持力度、构建和谐医疗环境、打造护理专业就业品牌、扩大护理专业影响力、引导学生合理规划职业生涯、提升自身综合素质等方面探讨提升护理本科生就业质量的路径。  相似文献   

17.
2013年,云南民族大学爆发了6·9系列腐败案件,涉案人员数十人。这一案件所揭露出来的各种犯罪事实不仅严重影响了学校的声誉,更是极大地破坏了校园文化生态环境,对学校、教师以及学生的健康成长均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作为肩负着加强中外人文交流,增强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推进优秀文化传统传承、发展和创新等国家战略历史使命的高等院校,其建设与发展应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而培育积极、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生态环境至关重要。为此,必须深化高等院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规范学校内部权力关系和权力运行,为加快构建能更好地服务于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社会主义现代大学制度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8.
民族文化资源化陷阱主要表现在形态异化(文化失真与破坏)、生态异化(文化资源过度转化利用)和能态异化(文化资源依赖)等方面。以大研古城和喜洲古镇为例从市场扰动(商业化、利益驱动和短期寻租)、文化挤压(外部强势文化的冲击)和内部失调(民族文化资源保护力度不足)等方面分析了民族文化资源化陷阱的症结。最后,提出从持续(合理开发民族文化资源)、认同(提高公众对民族文化的尊重和认同)和管治(加强对民族文化资源的保护、防止民族文化资源异化和流失)等角度应对民族文化资源化陷阱。  相似文献   

19.
文化创意产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正逐渐成为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新趋势。一些传统村落欲借国家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战略之势,大兴文化旅游之实。然而,在具体实践中,政府、地方和本土居民只重视产业开发带来的经济利益,忽视了创意与传统村落旅游融合发展的内在逻辑,造成了创意产业与村落传统文化的割裂,破坏了传统村落的文化生态环境。文章以贵州务川县龙潭古寨为研究对象,在深入解析创意与传统村落旅游融合发展逻辑机理的基础上,审视和反思古寨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发展现状及困境,提出加强文化原真性保护、培育创意人才、提升产品文化内涵、缔造全景产业链,进而促进古寨文化旅游创意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0.
云南德宏曾是历史上制作和使用陶器的重要地区,但今天仍在制陶的村寨仅遗芒巷村。调查发现,芒巷村制陶者用一整块陶泥捏塑陶坯,然后拍打修整成型,不像云南大多数地区的傣族那样使用泥条盘筑技术。以往学术界对陶器的成型技术的描述常为过于简单的:"这个陶器用拍砧成型法制成"。但是国外学者根据东南亚的调查研究指出,一个陶器拍砧成型之前的过程是多样的,仅靠"拍砧成型法"这样的简单分类不可能全面了解制陶者如何制陶,也不可能正确看待以不同方式使用拍砧成型技术的制陶者,因而拍砧成型前的过程在生产中至关重要。关于历史上的德宏傣族制陶术未见详细文献记载,芒巷村的传统制陶术不仅是德宏傣族制陶技艺的难得遗存,也为制陶技术的多样性提供了一个不可多得的例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