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行政垄断从根本上伤害了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动摇和谐社会的经济基础,把破除行政垄断提高到关系国家经济安全的高度并不过分。反行政垄断必须成为政府着力解决的重要任务。行政垄断的根源在于政府权力的失控,反行政垄断必须首先规制政府行为。为破除行政垄断,建议针对垄断企业采取会计、审计监督社会化、公开化,实现垄断企业工资核算的社会平均化和垄断利润社会化等措施。  相似文献   

2.
经济增长始终是我国政府经济政策的一个重要目标,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推动经济增长有多个因素投资、消费、出口等,其中投资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投资通过乘数效应可以促进经济增长.但在我国当前的经济状态中,由于一些制约因素的存在使企业投资主体的投资功能暂未得到充分发挥,因此在现阶段,政府投资在推动经济增长中更具有特殊的作用,这是由政府投资项目的特殊性决定的.但政府投资也应注重投资方式,可以采用直接投资、间接投资、财政贴息等多种方式.  相似文献   

3.
过渡时期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的纵向博弈及其经济效应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中国渐进性改革的一个重要特征,是通过向地方行政性分权战略,形成地方政府推动经济增长的主体格局,造就了地方政府独立的经济利益。中央与地方之间不再是简单的行政隶属关系,而是带有相当程度的对等博弈主体角色。地方政府业已成为具有独立利益和目标取向的经济主体,地方与中央的利益博弈不仅对经济资源在二者间的分配产生决定性影响,而且对整个社会经济增长格局和资源配置效率具有间接的经济效应。  相似文献   

4.
行政垄断是行政主体在市场经济管理中不当运用行政权力来排除、限制、妨碍市场竞争的行政违法行为,是行政自由裁量权的滥用,是政府干预经济的极端情况。在行政垄断规制活动中引入公众参与机制有助于规范行政权力的运用,打破行政机关的自我监督、自我规制,进而有效打击和约束行政垄断。  相似文献   

5.
为验证政府补助对研发投资增长的跨期影响,以2008~201 9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对象,实证分析发现,政府补助能够推动当期研发投资增长,但对滞后一期的研发投资增长产生抑制作用,不能形成研发投资增长的惯性。条件跨期效应检验发现,在研发强度高和政府补助多的企业中政府补助的跨期抑制作用显著,政府补助的同期促进效应随着补助提高而降低,跨期抑制效应随着补助和研发提高而加剧;从代理治理的角度来看,高管职业忧虑低、审计质量高以及市场竞争激烈减弱了政府补助对研发投资增长的跨期抑制效应;从财务盈余的角度来看,现金持有高和经营现金流充裕减弱了政府补助对研发投资增长的跨期抑制效应。进一步研究发现,政府补助对研发投资存在同期跟随的特征,验证了政府补助是临时性的而非长久之计,需要推动企业形成研发投资增长惯性。  相似文献   

6.
通过构建新古典闭合框架下的静态可计算一般均衡(Computable General Equilibrium,CGE)模型,模拟天然气开采业取消政府管制对经济增长、居民福利以及产业绩效的影响.模拟结果显示:无论是在短期内还是长期内取消政府管制不仅能够拉动GDP增长、增加居民收入、改善居民福利,还能够有效降低天然气开采业部门的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增加天然气的产量、促进天然气的最终消费.因此,应该逐渐打破政府对天然气开采业的行政垄断,降低政府对市场的不合理干预,逐步建立自由竞争的市场.  相似文献   

7.
政府与市场关系的本质问题是政府和市场两种秩序的问题。在经济全球化和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国内钢企的重组以及经济转型的根本问题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中政府治理模式和政府角色的适时转型问题,其根本途径是通过推动政府治理模式从直接以行政手段干预经济运行转变到建立有限、责任、法治的现代政府,建立公平、正义的规则,完善产权制度、现代企业制度和政府投资项目责任追究制度,继续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继续推进政府从一般市场竞争性领域中退出,克服行政垄断和地方保护主义,经由政府治理转型推动市场秩序的规范和完善。  相似文献   

8.
在我国经济体制转轨的过程中,行政垄断大量存在,对我国经济发展具有严重危害性。而行政垄断作为国家干预经济的一种方式,迫切需要《反垄断法》对其进行有效的规制。本文所研究的是我国《反垄断法》在规制行政垄断方面所存在的缺陷,主要从行政垄断的界定、执法机构的设置、行政垄断的监督和法律责任四个方面进行分析,进而提出完善建议。  相似文献   

9.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必由之路。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我国经济增长的要素供给条件逐渐发生转折性变化,突出表现为资本产出率、人口增量和全要素生产率“三降”,不断削弱经济中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倒逼改革重构经济增长动力。围绕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关系、完善市场体制机制、提升要素配置效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应包括金融、财税、价格、国企、土地、社保、科教、投资等关键领域改革。在区分改革对宏观经济影响的基础上,当前应优先推出有利于稳增长的结构性改革措施,其后是短期虽有紧缩效应但有利于中长期经济增长的改革措施,最后推进涉及面广、复杂敏感的改革,充分解放和发展我国社会生产力,推动经济增长保持中高速、迈向中高端。  相似文献   

10.
对中国经济增速下降的原因,本文不同意那种基于人口红利消失和刘易斯转折点到来的解释。目前的担心是,我国经济已经处于通货收缩过程,有效需求的减少将导致当期生产过剩和产能过剩的进一步增加。本文认为,我国仍处在人口红利收获期,目前的增速下降与2002-2012年的经济高速增长是同一关键驱动因素导致的。房地产投资变化及其乘数效应是拉动中国经济走出1997-2001年通货收缩实现经济高速增长的主要引擎,2002-2014年新增 GDP 的63%是新增房地产投资的贡献,同时又是推动当前经济增速下滑的主要驱动力量;另外,资源的"空间错配"和政府强化行政权力对资源配置的干预,降低了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正确的增速下降原因判断对于合理的应对选择至关重要。正确的应对选择应当是:调整严控特大城市人口规模的政策,使大都市区成为经济增长的发动机;通过进一步深化大部门体制改革和打破垄断来激发市场活力。  相似文献   

11.
中德文化差异比较—从中德称呼语的不同谈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比较汉语和德语中对称呼语的不同定义以及两个文化群体对家庭称呼语,泛亲属称呼及家庭称呼语社会化的不同运用出发,并通过研究与此相关的社会现象,探讨其根源文化的差异.而这种文化的差异又是和教育传统的差异紧密相连的.文章指出,在研究跨文化交际的今天,只有扬长避短,找到两国教育的正确融合点才是至关重要的.  相似文献   

12.
清代江西溺女风俗中的"奢嫁"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奢嫁之风是清代江西社会奢靡风气的一种表现,也是明清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商品经济越发达的地区嫁资越昂贵;同时,在传统社会中,嫁妆是女儿在诸子平均析产方式下间接参与娘家财产分配的最常用的方式,因而富裕人家为了防止女儿分割财产,更愿意采取溺女这种方式来维持他们原有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奢嫁"是当时社会各阶层尤其是富裕阶层溺女的主要经济原因.  相似文献   

13.
对佛山市道路交通事故作了综合性的比较,分析了交通事故的成因和分布特征,指出了佛山市交通安全极需进行综合治理.借鉴交通安全取得卓著成效的国家的成功经验,结合佛山市的实际.提出了改善道路交通安全的意见.  相似文献   

14.
中国语境中的法律信仰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文章认为信任、信赖、信仰的含义不同,生成机制也有差异。中国语境中的法律信仰,其实质是指对实证法的信任与信赖。熟悉是信任的基础,法律内容和过程的公正只是法律获得信任的要件之一,移植而来的西式实证法只有实现与社会通行道德、文化传统的有效对接,才能获得民众的理解与支持。民众对法律的感情更多地来源于生活经验。应更多地普及权利意识以防法律仅仅成为“治术”。同时,法律必须提高效率,效率是实现信任到信赖有机转变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研究英语学习者语言材料的输出有助于认清跨语言写作中汉语迁移的性质和特征,从而提高英语教学的效率。在英汉主语的语言表征差异比较大的结构中,可以通过话题化帮助学生理解跨语言写作中英汉主语和主题差异及其语言表征。  相似文献   

16.
汉语棱镜中,总有一些语言事实折射出支配关系意义。从中国文化的角度看,支配关系意义作为一种文化意义存在汉语中。汉语支配关系意义的形成根源于汉民族价值观和思维特征以及民族心理等文化因素的制约。  相似文献   

17.
“大众化教育”的来临对过去“精英教育”的教学模式提出了挑战,大学数学作为高等教育中几乎涵盖所有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在多元化的高等教育体系中不可能再维持过去单一的教学模式,它应采用分层次教学模式,即从学校层次、学科层次及学生层次上进行分层次教学。  相似文献   

18.
关于新形势下高校科研队伍建设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的发展 ,科技的进步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 ,高校不仅肩负着人才的培养重任 ,同时也是科技发展中一支重要的力量。本文探讨了加强科研队伍建设的重要性 ,以及目前科研队伍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9.
心润之策--论中国普通高等学校艺术教育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应该有自己的普通高等学校艺术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模式;中国普通高等学校的理论艺术教育学也应有独特的学科结构及其理论内涵.  相似文献   

20.
对1891年的热河金丹道起义,早期学界研究认为,是长江领域的反洋教斗争在辽西地区推向高潮的一次斗争,是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但是在笔者们梳理史料过程中,发现事实非如前所说,而实为蒙、汉民族间的一次血腥仇杀。蒙、汉民族为此都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怎样看待民族冲突,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