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亚里士多德论“不能自制与知识”这一章是《尼各马可伦理学》中论自制这部分的难点和重点。我们作为行动者在实践三段论方面具有知识有三种形式:完全具有知识、具有知识但出于粗心等原因而没有运用,以及不能自制者的具有知识而没有运用的形式。不能自制者没有运用的是实践三段论中的具体前提。同一个事物作为具体前提对于一般人和不能自制者是不同的,后者对这个事物所形成的具体前提是一种来自感觉的知识,是个别的,从而无法与作为科学对象的普遍前提相结合。因此,作为感觉的具体前提就完全主导了不能自制者的行为过程。  相似文献   

2.
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可伦理学>第7卷中对"不能自制"的处理,不仅探讨了道德心理学中一个格外重要的问题,而且对于理解他的整个伦理思想也具有很重要的意义.然而,关于如何理解亚里士多德对此问题的解决,学者们提出了很不相同的观点.本文首先考察了对亚里士多德观点的传统解释以及对这种解释的某种修正,表明这种解释并不能公正地反映亚里士多德对这个问题的总体见解,在此基础上分析另一种试图解决这一问题的思路,并进一步表明在何种意义上亚里士多德对这一问题的解决不仅捍卫了苏格拉底原来的立场,而且也提出了一个具有原创性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3.
在苏格拉底看来,人做坏事是因为无知。他提出无人愿作恶,为恶而不知,我们称之为苏格拉底疑难。而亚里士多德则探讨人在不能自制的情况下作恶是否拥有知识,首先看似在实践性上否认了苏格拉底的看法,而实则进一步解释了苏格拉底疑难在形而上的逻辑成立,真正分析并且认同了苏格拉底所提出的美德即知识。  相似文献   

4.
亚里士多德论"不能自制与知识"是《尼各马可伦理学》中"自制"部分的难点和重点。我们作为行动者在实践三段论方面具有知识有三种形式:完全具有知识、具有知识但出于粗心等原因而没有运用、不能自制者的具有知识而没有运用。不能自制者没有运用的是实践三段论中的具体前提。同一事物作为具体前提对于一般人和不能自制者是不同的,后者对此事物所形成的具体前提是一种来自感觉的、个别的知识,从而无法与作为科学对象的普遍前提相结合。因此作为感觉的具体前提就完全主导了不能自制者的行为过程。  相似文献   

5.
康德在对实践理性进行批判的过程中对幸福进行了合理的价值辩证,一方面,他完全否定幸福作为意志的规定根据与直接目的,另一方面,他又肯定在意志受到道德法则规定的前提下,幸福可以作为意志的欲求对象,并且与德性可以结合为完满至善。这样,幸福作为自然的善就是德性范导下的一种价值,是完满至善不可或缺的要素,也是一种合乎义务的目的,更是人道的优雅生活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6.
康德继承了亚里士多德对理论哲学和实践哲学的区分和界定,认为实践哲学就是以超感性世界的规律、以人的自由意志及作为其规定根据的先天理性命令作为研究对象的哲学。但康德对亚里士多德实践哲学的继承,不仅仅是“概念”上的继承,而且还是对作为后者的理论体系的核心和灵魂的“德性至上”原则的贯彻和继承。  相似文献   

7.
亚里士多德认为德性是一种品质,它是一种恰到好处的中间性,分为理智德性和伦理德性;康德认为德性乃是有限的存在者,例如我们自身所能希望获致的最高的道德状态。两人对德性的解释异中有同。  相似文献   

8.
善是伦理学的核心概念,亚里士多德通过对柏拉图善的理念的批判建立起了自己的伦理学,他的伦理学主要探讨的是属人的善,而最高的善是幸福。幸福涵盖了不同的善,但它们也有层次之分,首先,最重要的是理论的沉思,其次是实践德性的善,再次就是身体的善和外在的善。亚里士多德关于善的思想非常丰富,反映了古代伦理学是一门关于人的哲学,而不是狭义的道德哲学,为了克服现代以义务规范为核心的伦理学的狭隘化,有必要恢复古代伦理学对于善的更广泛的思考。  相似文献   

9.
"善"是一个重要的伦理范畴。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亚里士多德的"善"包含丰厚的思想意蕴。本文试着从"善"的内涵及类型;"善"、德性以及幸福之间的关系;"善"的评价及其理论现实意义等三方面内容展开阐述。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对亚里士多德的幸福、德性、中道的内在联系的分析和阐述,对他的幸福观作了一次梳理,以期其德性幸福观能对人们有所启迪.  相似文献   

11.
康德与叔本华都把自由作为自己哲学的终极关怀.康德所说的自由是理性的自由,而叔本华的自由是非理性的自由,康德的哲学中已经包含着非理性的萌芽.正是康德哲学中的这种非理性的因素,才导向了非理性的叔本华的哲学.自由成为康德到叔本华哲学的桥梁.  相似文献   

12.
康德论证了先验自由的客观有效性,此后又用道德律作为绝对命令采对其进行约束。最后,通过意志为自身立法的意志自律有效地统摄了作为自由消极方面的先验自由及作为自由限制方面的道德律,从而全面而深刻地凝练了康德的意志自由理论。  相似文献   

13.
长期以来,康德的宗教哲学被误解为是其道德哲学的延伸,宗教哲学不具有独立性,宗教仅是一种特殊的道德形式。然而事实上,宗教哲学是康德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和形而上学及道德哲学一起构成了批判哲学,其独立价值不容否定。从三大批判到晚年专门的宗教哲学著作,康德缜密探讨了宗教定义、先验神学、上帝之道德证明、宗教与道德、人性论和伦理共同体等重要宗教哲学主题。其一以贯之的最高精神是自由。只有自由的宗教,才能给予人幸福的希望,在康德的宗教中,关于幸福的希望成为有德者的权利。  相似文献   

14.
对康德道德哲学三个层次结构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解读,即通俗道德哲学、道德形而上学、实践理性批判。指出康德立足于普通人的道德意识而抽象出道德形而上学原理,由此派生出三种表达方式把道德意识逐步引向自由意志的自我立法,使得行动主体具有了人格的尊严,并激发起“敬重”的道德情感,并最终在实践理性批判中确立了自由意志在人类道德行为中的至高无上的地位。在对康德道德哲学进行梳理的同时,还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德资源进行了批判式的剖析和评价,认为东西方在道德领域应该加强对话和交流,从中吸取值得借鉴的道德观念。  相似文献   

15.
实现是亚里士多德目的论伦理学体系中的核心范畴之一,也是打开其伦理学宝库的一把钥匙。通过对实现的内容、主体、对象、本质及其与亚氏伦理学体系中另外两个核心范畴,即德性与幸福的关系的解析,可以得出结论:亚氏伦理学是以人的本质属性为根,以实现为干,以德性和幸福为果的一棵生生不息的理论之树。  相似文献   

16.
自由意志作为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建设的基本概念在分析的意义上必然地联系于具有纯粹性和普遍性特征的绝对存在;这样的存在因为拥有自身的原因性而区别于经验的过程,并同时将这样的存在与普遍性的原则规定或定言命令统一起来,形成一个自由世界的标准。当然,自由的确立还在于获得世界统一的先验综合根据,在于取得自由意志与其行为结果的统一;自由原因性的可能来自理性存在的事实及其实践特性,因为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道德律命令才会因为“积极的自由”的存在而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17.
现代人的幸福感并没有随着物质生活水平提高而提升,与一些人过分看重物质追求不无关系.亚里士多德关于幸福和适度的原则,有助于我们摆脱这种偏向,张扬德性,提升需要层次,创造幸福人生.  相似文献   

18.
阿多诺的《道德哲学的问题》主要还是严谨的学术研究,中间隐含时代之思。阿多诺对康德道德哲学的思考受尼采和韦伯的影响比较大,尼采对康德进行了激烈批判,阿多诺对康德的思考努力纠正尼采的极端.阿多诺与韦伯的对话建立在与尼采更深的对话的基础上。阿多诺看到了尼采和康德的本质的相似性.康德的绝对律令这样的主体的内在性在当下的不现实,尼采的查拉图斯特拉也一样软弱无力。  相似文献   

19.
康德立足于普通人的道德意识而抽象出道德形而上学原理,由此派生出三种表达方式,把道德意识逐步引向自由意志的自我立法,使得行动主体具有了人格的尊严,并激发起"敬重"的道德情感,并最终在实践理性批判中确立了自由意志在人类道德行为中至高无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20.
亚里士多德认为,最高的善就是幸福,人的幸福是合乎人的德性的实现活动.只有合乎最好最完善的德性的活动才是真正的幸福,所以幸福是最好、最高尚、最快乐的活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