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当代澳大利亚土著作家亚历克西斯·赖特的小说《卡彭塔利亚湾》,呈现了两种不同的自然书写:惨遭殖民者破坏的自然和与土著和谐共存的自然。从文化政治学的视角分析,小说中的自然绝不仅仅是一种物质存在,它也与文化、政治、权力话语缠绕在一起,成为一个蕴涵着民族宏大叙事的策略性表达。赖特书写卡彭塔利亚湾的独特自然景观,旨在传达她对土著文化身份、人与自然相处模式和异质文化融合途径的深层思考。  相似文献   

2.
杨汉先生长在20世纪初贵州西北部一个自称"阿卯"的苗族族群中.他关于贵州西部苗族历史文化的民族志书写,应放在民国年间政府构建现代国族体制的历史脉络中来分析,将之理解为中国西南部土著族群争取国家确认他们的民族身份和政治地位的一项努力.他既借用近代民族研究论述中"苗族"这个类别来争取政治确认,又根据土著文化和丰富的口头历史传说来重新定义"苗族",使之有别于现代国族建构的历史叙事框架.杨汉先的经历和著述,为我们了解20世纪上半叶中国的民族主义和国家体制,提供了一个边疆土著族群的特殊视角和一批崭新的素材.  相似文献   

3.
鱼尾狮神话:新加坡后殖民诗歌典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加坡华文与英文诗人、作家在其作品中建构了鱼尾狮(merlion)神话--新加坡的原创神话.作者在作品中以不同的民族文化的身份与欲望认同建构其神话时,赋予不相似的文化符号.书写神话,无论是历史的还是想象的,都是民族身份的认同的投影、国民性或社会形态的意象.而不同族群、不同语言的作家书写的新加坡的鱼尾狮,都说明某些东西如何形成和存在,都是从不同的角度创造国族的认同身份.  相似文献   

4.
民族学·人类学 本栏西南人类学-族群与区域专题.香港科技大学张兆和博士的文章以20世纪初贵州苗族土著知识分子杨汉先对其民族身份认同的书写方式为个案,展示出在当时的民族主义和国家体制下,土著知识分子视野中的民族身份认同框架有别于现代国族建构的历史叙事框架,视角新颖独特.  相似文献   

5.
澳大利亚国家身份疑难.体现为其在现代国际地缘政治不同定义之间经历的六阶段演变.以及在移民、土著和多元文化主义三大问题上所从事的政治文化实践.澳大利亚对国家身份的探索受制于历史、现实的国内外情势与文化理想的复合作用,其模糊和不确定性同时提供了其在世界格局中特有的适应性,并为理解当代"多种后殖民处境,多重身份问题"提供了有价值的案例和学理上的启示:需要以灵活动态、弱化极性和"越界"的思维透视世界文化格局.  相似文献   

6.
李碧华常因女性身份而被当作女权主义者解读,然而她所要解构的恐怕不只是男性中心话语。她的戏仿小说对经典文学形象(如潘金莲)、历史事件(帝王将相)或传统文化(京剧表演)重新书写的意图令人玩味。多元文化语境为文学评论提供了更多剖析角度,也给了读者更多阅读体验。文章试将研究注意力转向整体文本体验,从宗教、心理学等层面,探讨作者赋予人物形象更多欲望元素的意义,重新构想文本创作对传统文化的多重表达。  相似文献   

7.
加勒比地区是地球上种族、文化最繁杂的社会之一,其殖民和移民的历史造就了加勒比文化身份的模糊性。形成今天加勒比文化的文化源头主要有三方面:欧洲的殖民文化、非洲黑奴的文化传统、土著印地安人的文化遗产。非洲、欧洲、美洲等多种文化在加勒比文化大熔炉相互碰撞融合产生了新的克里奥尔文化。克里奥尔化是加勒比特殊的文化构造过程,这种技巧在语言、艺术、宗教等很多领域都有体现。尽管还有其他的文化群体,但克里奥尔文化是加勒比社会的主流文化。  相似文献   

8.
威廉斯和利维斯的文化定义都是文化史理论,他们之间的交锋既发生于文化史理论的层面,又发生于历史书写的层面。在文化史理论的层面,"作为整体生活方式的文化"超越了"作为语言运用的文化","选择性的传统"超越了"传统";在历史书写的层面,"文化扩张论"颠覆了"文化衰落论","文化参与"取代"文化质量"成为书写的线索,对报业史的政治经济学批判超越了文化批判。"共同文化"与"有机共同体"分别构成了两种文化理论的核心,其现实语境则分别为成人教育和剑桥"批评革命",理论与现实的密切关联给历史书写带来了张力。  相似文献   

9.
《爱的地图》是埃及裔移民女作家艾赫达夫·苏维夫关于民族历史书写的杰出创作.小说不仅展现了苏维夫对本民族历史的探索,还表达了对东西方文化融合的看法.阿拉伯穆斯林女性身份问题是小说的重要主题之一.从后殖民批评视角出发,通过对《爱的地图》中的帝国历史反书写以及穆斯林女性形象的分析,深入解读苏维夫关于民族文化和穆斯林女性身份的思考,深刻地表达了作者的文化融合意识.  相似文献   

10.
《我的家园》通过土著人的视角展示了历史的变迁,萨利通过亲人们对过去历史的回忆,重述历史,来寻找自己的真正的根,这也是土著文化身份的体现。通过亲人们对过去历史的回忆和重述,来寻找家族的“根”,通过后殖民理论中文化身份的概念来分析其在小说中的具体体现,表明民族意识的觉醒和身份的认同感。  相似文献   

11.
宋争辉 《南都学坛》2008,28(4):142-144
大学校长职业化是近几年来高等教育管理理论讨论的热点之一。在走向大学校长职业化的进程中,大学校长只有处理好高等教育内在价值和外在价值的关系、处理好教育事业观和教育产业观的关系以及教育创新中高校内部各个层面的关系,才能保证大学校长职业化的顺利实现。  相似文献   

12.
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管理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管理创新是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不可或缺的要素,但目前中国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管理创新上力度不够。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管理人员素质、管理思想、企业体制以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所处行业的发展状况等几个方面来分析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并最后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相似文献   

13.
朱葆华 《东方论坛》2005,(3):111-113
指出了书法作品<松江宝云寺记>释文中的一些释文错误,并一一作了订正.希望书法编选者应加强语言文字方面的修养,杜绝此类现象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新时期学者散文重新崛起 ,形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学者散文以文化、哲学的参悟为底蕴 ,以知性、理性、悟性为其基本的美学特征 ,对历史、现实、世态人心 ,以及现代人形而上与形而下的生存困惑进行广泛深入的思考咀嚼 ,是极为严肃意义上的纯散文。  相似文献   

15.
在"规则主义"立法模式下,使用作品的"合理性"判断具有法律意义和实践价值.即使纳入法律规定的合理使用情形,仍应以"合理性"判断为司法释明内容.合理使用行为包括作品的使用和作品使用后的衍生结果的使用,并且不以非商业性或非营利性使用为是非分水岭."合理性"判断应当体现公平、正义的价值观,实现利益平衡制度功能,适当地彰显特定作品的"公共物品"属性,并充分考虑作品使用或衍生使用结果的决定性作用.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社会主义发展史上有过三次历史性的飞跃 ,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三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 ,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最新成果  相似文献   

17.
宋代法眼宗禅僧道原(元)编撰的<景德传灯录>一书,是研究近代汉语的宝贵资料,语言通俗易懂且简洁凝练,其中不乏成语典故,这对后世汉语词汇的丰富和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景德传灯录>中的成语,结构形式多样,语法功能丰富且含义相对稳定,从结构、意义变化等方面对这些成语进行深入地探讨和研究,对揭示汉语的发展变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宫女,又通称宫人,按其功能和地位大致可分成两类:一类是在宫中管理君主日常生活事务的人, 其地位较高授予官职者被称之为女官;另一类是在宫中服劳役而被役使的侍婢、织婢等。北朝时期的宫女,带有战乱割据时期的特点,而其民族成分也比较复杂。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实现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自身的价值诉求。随着网络的日益普及化,网络世界已成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新兴场域和重要阵地。在网络境遇下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体与客体、载体与环体面临着转换变化,要围绕着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价值实现的实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网络思潮,加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网络灌输的力度;强化网络参与者自主意识和主体精神,以健康繁荣的网络文化提升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影响力;充分发挥价值主体间的互动性,不断激发他们开展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践的创造力;增强网络媒介与传统大众媒介的传播互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融合与创新,从而不断焕发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20.
乌江流域土司时期文人诗歌展示了独特的民风民俗、雄奇秀美的山川风光和社会历史的重大变迁,具有突出的认识价值;体现出鲜明的自然美和强烈的人性美,具有突出的审美价值;饱含着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充沛的家庭使命感,具有强烈的教化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