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13年,中美在建设新型大国关系上取得重要进展。两国元首就建设新型大国关系这一目标达成共识,习近平主席与奥巴马总统在加州的会晤具有重要意义和影响,两国合作的领域扩大。两国之间仍然存在诸多分歧和摩擦,但双方均能以非对抗性方式处理。为推动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进程,中国应提倡中美在亚太互动中要有创新思维与行动,提出中方之亚太愿景,尝试制定共同的行为准则,设立发展新型大国关系试验项目。  相似文献   

2.
新型大国关系是冷战结束后逐渐发展起来的一种处理大国关系新的战略思维和机制模式。是在2012年中美第四轮战略与经济对话中,由中美两国共同提出的,要加强双方的信任与合作,开辟新型大国关系之路。虽然双方对这一概念的解读不尽相同,但都避免严重对抗,期待大国之间以互利合作为主的基本战略意图是相同的。新型大国关系,其基本理念就是合作与竞争并存的一种大国关系。  相似文献   

3.
东亚体系是“天下共同体”,倡导和谐共处,“以不治治之”,共生共荣.在经济全球化、全球信息化时代,中美和则两利,斗则两害,美国要摒弃冷战思维,与时俱进,在建设新型大国关系上,相互同处于平等的主导地位,要相向而行,以发展化解矛盾.双方在合作中发展利益,在利益发展中加深诚信,再反作用于合作的深化,把利益与诚信辩证统一起来化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脚踏实地地走向未来.  相似文献   

4.
中国提出了建构未来中美关系的“新型大国关系”理念,中美双方将在持续的互动中探索其内涵与实现路径.从认知角度看,双方就“新型大国关系”的表述中存在“认知差异”,侧面上折射出了中美双方对彼此及双边关系的不同认识及理解.差异能否弥合是理念能否转化为事实的一个关键性因素.  相似文献   

5.
2013年中美两国新一届政府全面到位以后,中美经贸关系以构建新型大国关系为指导,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两国贸易关系、投资关系以及债务关系有了新的发展,经贸合作有了新的亮点,与此同时经贸矛盾也有了新的变化。在分析中美经贸关系未来趋势的基础上,本文认为,不断增进中美在经贸领域的战略互信,推动两国在双边及全球经贸领域的务实合作,有助于进一步丰富中美经贸关系的内涵,加深中美之间的经济相互依赖,从而实现中美互利共赢。  相似文献   

6.
中美两国建交35年来,外交关系的发展经历了风风雨雨。2012年,习近平主席访美,将“中关合作伙伴关系”提升为“新型大国伙伴关系”。那么,如何看中美构建新型大国关系?首先,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是时代使然;同时,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不是从零开始,已经取得了历史性进展。当然,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还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和新的考验。今后,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需要“释疑增信,管控分歧”。  相似文献   

7.
美国美利坚大学赵全胜教授是海外知名学者,主要研究比较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赵全胜教授认为,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这“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成为新一届中共中央领导集体在新时代如何治国理政方面的新纲领,带有指标上的意义,使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国家主攻方向和奋斗目标更加清晰。他还认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是两国既合作又竞争的关系。战争没有赢家,维持稳定与和平需要拥有智慧与妥协兼备的外交策略。只要中美两个成熟大国拿出诚意、理性、智慧和决心,就一定能构建起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新型大国关系。  相似文献   

8.
中美关系是新世纪最重要的双边关系,良好的中美关系构成了世界和平与繁荣的基础。在冷战后的世界地缘政治格局中,中美两国既竞争又合作,形成了结构性竞争与功能性合作相统一的矛盾关系。近年来,中国提出的同周边国家开展互联互通建设是推动中国周边区域合作的重要战略举措,对中美关系具有正反两方面影响。中美关系也对中国同周边国家互联互通建设具有正反两方面作用。中国必须充分考虑中美关系的发展现状,在同周边国家互联互通建设中处理好三个关系,推动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发展,激发中美关系正能量,促进中国同周边国家互联互通建设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9.
核安全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在核安全领域提出的新理念。虽然实现这一理念面临诸多挑战,但是从共同体实践模式、国家合作、共同利益观和全球治理的角度来看,核安全命运共同体是具有可行性。打造核安全命运共同体,可通过以下途径实现:扩大国际合作范围,深化国际合作方式;强化国家责任,提高国际道德和共同体意识;积极推进核安全体系建设;培育核安全文化,增强核安全意识。  相似文献   

10.
作为温室气体排放大国和能源消耗大国,中美在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努力中起到关键性作用,但信任缺失成为两国合作的主要障碍。中国全球最大二氧化碳排放国与能源消耗国的身份、不合理的能源结构以及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构成美国对华信任缺失的现实基础。由此引发两国在气候领域里的合作困境,即双方对"零和"博弈的担忧、气候责任分配争端与"近视眼"现象等。然而,中美建立互信、破除困境,携手合作仍是可行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