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云南民族大学的前身是云南民族学院,创建于1951年6月,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最早成立的民族高等院校之一。自建校以来,学校始终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致力于服务党和国家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服务国家战略和云南定位目标、服务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扎根云南大地办教育,办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高水平民族大学,培养具有民族地区服务水平能力、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  相似文献   

2.
[提要]将云南建设成为“我国民族团结进步边疆繁荣稳定的示范区”是习近平总书记2015年在云南调研时对云南发展作出的重要指示和明确要求之一。在当下的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中,每个历史阶段的经验和成功的个案调研都很重要。文章基于田野调查,对拥有三项世界遗产桂冠的丽江市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的经验和独特做法从历史与现状结合的角度进行分析,总结了丽江经验的独特示范意义。同时还总结了丽江各民族团结齐心以推进建设绿色家园作为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重要内容的做法;丽江在民族文化保护、传承与发展方面所取得的突出成绩;丽江在学校传承民族优秀文化方面的创新方式;社区多民族和谐相处和跨区域合作共建和谐家园的具体做法等。  相似文献   

3.
社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是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创新发展的重要举措和有效途径。在新的历史时期,随着我国民族分布和交往格局的重大变化,社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和要求。开展好社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要始终坚持"全民创建、为民创建",进一步加强社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扎实开展民族特色服务体系建设,着力提高创建水平。  相似文献   

4.
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是新时代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人民军队从来都是推动民族团结进步的重要力量。驻迪庆部队同驻云南其他地区的部队一样,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一直是迪庆社会经济发展的保障者和推动者,也是迪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中的重要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驻迪庆部队通过基础设施建设、扶贫攻坚、抢险救灾、生态环境保护、军(警)寺共建等方式,积极参与迪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并逐渐形成学习并尊重民族语言文化、风俗习惯;协助建强基层战斗堡垒;依法治理民族宗教事务;大力培养军队少数民族干部等经验,为全国边疆地区的其他驻军参与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提供了示范和借鉴。  相似文献   

5.
云南民族团结进步与边疆繁荣稳定示范区建设战略中提出十大示范和三大跨越,其目标是以跨越实现示范,其路径是在"云南现象"、"云南经验"等优势基础上以一系列的跨越为全国做出示范。民族团结进步的示范是"探索中国特色云南特点的民族工作道路",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的示范是缩小各民族间经济差距、提升生活水平,并探索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型示范性模式。边疆繁荣和对外开放的示范需要通过跨越以发挥云南在"中国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的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6.
"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隐性课程"是指为了实现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目标,学校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特定的教育环境和教育活动,通过受教育者自身无意识、非特定的心理反应,在受教育者民族团结进步意识培养和行为规范形成过程中起到潜移默化作用的教育因素的总和。民族团结进步隐性教育可以分成四个层面:即精神层面的隐性教育(Spirit)、环境层面的隐性教育(Surrounding)、第二课堂层面的隐性教育(Second Classroom)以及制度层面的隐性教育(System),它们共同构成了"4S"隐性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7.
<正>云南民族大学梁多俊教授主编的《云南民族团结教育读本》出版一段时间以来,读者反映良好,在云南民族类大中学校的民族团结教育培训方面,教材空白的填补作用也开始显现。该书的撰写和出版,体现了三个方面的意义。一是选题的现实意义。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维护民族团结,边疆稳定和领土完整涉及国家的核心利益。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既是维护包含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在内的"中华民族"的共同利益的需要,也是促进中华各民族  相似文献   

8.
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是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向心力意义重大。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是做好民族工作的有效载体、有力抓手,建立对其进行评价的指标体系,对规范、引导和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的深入发展十分必要。必须结合创建活动的目标,以民族团结进步以及民族事务治理的相关理论为依据;遵循系统性、科学性、差异性、可操作性和动态性原则,根据不同类型、特点来构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的评价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9.
继2020年、2022年修订并发布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测评指标之后,国家民委于2023年3月下旬又印发了《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测评指标体系(试行)》(后文简称《体系》),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提供了新的指导。回顾测评指标体系修订的历程,有助于我们理解和把握不同时段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实践的主题与创建工作的侧重点。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成为2023年修订最为突出的特点,《体系》围绕“七进”细化充实为“2+6”测评指标体系,为今后一个时段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提供了遵循。  相似文献   

10.
当前,全国各民族地方面临着检验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成效的问题,作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考核机制,第三方评估能体现评价机制公平公正、提高创建工作绩效,对于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具有紧迫性和现实意义。以大理白族自治州为个案,阐述了参与大理州创建全国全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县(市)第三方评估的全过程。具体包括:基于问题意识改变传统创建思路与认知,将第三方评估由创建后的考核转变为创建中的促进;守正创新,构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评估指标体系;以评促创,推进西南边疆民族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通过参与评估实践与调研,总结了当前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方向。  相似文献   

11.
云南省加快建设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战略,明确提出把云南建设成为"我国民族团结进步边疆繁荣稳定的示范区",而"民族团结进步边疆繁荣稳定示范区"的建设任务,则要求云南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文化、生态、民族关系、法律、政策、措施与体制机制等协调发展,并强调相互间配合与协助的和谐发展本质,从整体性、全局性的角度进一步彰显社会发展的统筹与和谐要求;坚持分类指导、完善政策体系、强化队伍建设、加强调查研究、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等措施,才能体现和谐发展的精髓与理念,建成"中国特色、云南模式"的示范区。  相似文献   

12.
第三方评估作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考核机制,有助于各地区相关部门反思、完善和落实决策,提高民族工作的绩效,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提供科学的智力支持,弥补决策和实践中的不足。目前,关于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第三方评估的相关研究和实践非常薄弱,构建民族团结进步第三方评估体系,确立行之有效的评估方法非常必要。"五位一体"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作为民族团结进步第三方评估的主要方法,可以促进民族工作的规范化和精细化,全面督促民族工作的落实,推进中国特色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13.
“散居”地区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面对着更复杂、更离散的局面。以江苏省无锡市为例,作为“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现代都市的多民族共生格局更处于现代化、强人口流动性的环境之中,令无锡市更适于研究和检验“散居”地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模式和机制。通过对无锡市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基于“族群”边界和场域的理论分析,归纳出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代性“外延”解构“族群”边界,以兼顾“调控与自由”的方式构建共同体场域两个主要模式,进而总结出“散居”地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模式。最终对我国“大散居”的民族分布下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提出建议,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提供学术研究材料和决策借鉴。  相似文献   

14.
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础性内容之一。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应加强对大学生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以适应新时代民族工作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需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以"培养什么样的人"为目标,增强大学生民族团结的价值认同;以"如何培养人"为重点,创新大学生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路向;以"为谁培养人"为最终效度,夯实大学生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使命担当。  相似文献   

15.
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方式,也是全面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基础性工程。智能时代人工智能技术的广泛应用,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改革注入了新的动能。在人工智能的赋能下,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在理念革新、主体协同、方法拓展、评价改革等方面呈现出全新发展态势,为推动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新的驱动力。但相关制度和数据标准欠缺、技术至上、智能素养缺乏、数据主义弊端、伦理抉择模糊等问题给人工智能赋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改革带来了一定隐忧,影响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实效。为实现人工智能赋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改革高质量发展,应坚持问题导向,着力在制度保障、价值引领、素养培育、数据治理、伦理嵌入等方面加以改革,进而不断延展和深化传统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理论视野和实践视域,提升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实效,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16.
中缅边境地区受特殊历史、地理和复杂的周边环境等因素影响,民族问题与宗教问题、贫困问题、国际问题和社会问题相互交织,边疆繁荣稳定和国家安全面临严峻挑战。地处中缅边境中段的沧源佤族自治县创新工作方式,将兴边富民行动与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有机融合,全面推进精准脱贫,提升沿边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然而中缅边境地区基础设施相对滞后、财政保障困难、开放活边水平不高、不稳定因素复杂、产业基础薄弱等问题依然突出。要实现边境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需进一步加强统筹谋划,协调发展;全面推行"123"党建新模式,提升基层组织战斗力;提高脱贫实效,精准推进沿边群众居边脱贫致富;加快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增强边民凝聚力和向心力;补齐教育短板,彻底根除素质型贫困。  相似文献   

17.
推进民族团结进步是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在新疆的伟大实践。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党中央提出了新的治疆方略“二十字方针”。文章认为,依法治疆,保障民族团结进步的法治环境;团结稳疆,培育民族团结进步的社会条件;文化润疆,铸牢民族团结进步的精神纽带;富民兴疆,夯实民族团结进步的物质基础;长期建疆,深耕民族团结进步的群众基础。  相似文献   

18.
民族问题关系国家的长治久安。习近平同志长期、高度关注民族地区和民族工作,对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建设问题多次作出重要指示。建设一支有使命、敢担当、高素质的少数民族干部队伍,是云南发展的关键所在,需要从云南跨越式发展全局来思考和筹划,需要各级党委、政府、高校和社会共同发力,为云南与全国同步实现小康目标,完成民族团结示范区建设任务提供坚强的思想保障和组织保障。  相似文献   

19.
民族团结政策是我国正确处理民族关系的总的政策之一,深入广泛地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是推动社会主义和谐民族关系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新时代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团结的重要论述指导下,黑龙江省牡丹江市在自身现实基础上,逐步探索出符合其发展的工作机制,整合了“教育”与“宣传”、“经济结构调整”与“民族团结”、“社区街道工作”与“治理主体能动性”等方面,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中取得了较好的工作成效。  相似文献   

20.
解放后,党和国家为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和繁荣,先后在国家和少数民族聚居的一些地区,开办了高等院校和少数民族院校。在民族院校里,各少数民族和汉族共教、共学、共同进步、共同建设学校。实践证明:什么时候民族团结搞得好,什么时候学校就发展;什么时候民族团结搞得不好,甚至遭破坏,学校的发展就会变得缓慢或者是停滞不前。所以,加强民族团结,是办好民族院校的基本保证,是多民族院校党委和行政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不能有丝毫放松,必须常抓不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