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怒族是云南特有的直接从原始社会末期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人口较少的民族。怒族社会呈现出鲜明的多元文化共生特征,其中既有历史积淀的因素使然,也有国际化、现代化的发展趋势影响。怒族社会在交流与碰撞、融合与排斥、重构与再生的多元嬗变过程中,呈现族群性别的平等与尊重、圆融与发展,交织着传统与现代文明接轨的独特因素。多元文化中的怒族性别承载主要体现在怒族服饰、日常用品、居住、节庆、饮食等方面,分别其性别配置理念在民族文化传承中的形式、途径、手段和机制,探索怒族女性在民族文化传承、男性参与保护怒族传统森林文化,复兴本民族生态生存方式和生活经验,发展怒族社会区域经济,建构怒族两性合力的民族文化保护与发展的和谐生态系统,怒族人民才能在认识自然、继承祖先生态生存经验的总结中获得发展的良性启迪,并在不断了解外来文化的过程中对其他民族文化占有、甄别、挑选、为我所用,吸取精华,剔除糟粕,理性地选择适合自己族群发展的文化。  相似文献   

2.
怒族是居住在我国西南边陲怒江峡谷中的一个古老的少数民族,在其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以民族传统教育为主的村寨教育执行着传承民族传统文化,将"自然人"转化为"社会人"的功能.同时,村寨教育在不断地制造"性别差异",它对维持两性在社会中的不同地位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生存环境与文化适应--怒族社会-文化的文化生态学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人类学的视角,以田野调查资料为基础,通过对怒族社会-文化的文化生态学解读,结合文化生态学与怒族传统文化的“文化核”和文化适应的关联性研究,认为云南怒族的传统生存方式的产生和存在自有其内在必然性。进而提出了特定民族生存环境与文化适应的关系问题。同时,在方法论上使田野调查和民族志知识加以必要的深化,上升到对特定民族文化的深刻理解,以及对各种旨在改变他们命运的意图和行动的科学考量。  相似文献   

4.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伴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我国文化生态环境发生巨大变化,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生态和生存境况正在遭受现代化的冲击。影像作为视听结合的媒介兼具艺术与传播的双重功能,可以将"非遗"以活态的形式广泛播扬,在"互联网+"时代,借助大数据和云平台传播,依靠融媒体和互联网的技术力量,以期实现非遗保护传承"见人见物见生活",为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传播开辟一条"由术及道"的新路径,使之在当今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体现留存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5.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实施的背景下,一些民族的传统文化得到了传承与保护,并在新环境下得以再生产。受到当地政府资助的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恭城瑶族自治县首届五冲瑶盘王节,展示了当地瑶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还盘王愿。盘王节过程包括展示性庆典、还盘王愿、民众活动3个方面,未变要素与已变要素两个方面反映了还盘王愿仪式在盘王节中的再生产过程,显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背景下民族文化再生产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工作是在多个民族的内部认同中构建起来的。在全球化、分化、后殖民与少数话语的语境中,深入推进和展开保护与传承的理论与实践,应认真分析现代多民族国家的民族认同与文化认同的建构问题。结合北方"三少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及传承情况,探索以民族认同为基础的政治认同和文化认同的理论根源,推动实现从民族认同到国家认同与跨文化认同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阔克麦西热甫是流传于新疆哈密地区维吾尔族群众中的一种民俗活动,在非遗保护背景下进入了新的传承阶段,成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将阔克麦西热甫这一维吾尔族民俗成功申报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次文化再生产的例子,运用布迪厄的文化再生产理论,指出阔克麦西热甫的保护与传承必须坚持其本真性,并让其真正保存在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中;在现代保护与传承中,不但要保护其"外在的形",更要注重其"内在的神"的留存。  相似文献   

8.
在旅游场景中,西双版纳傣族"泼水节"的节日文化内涵与传承环境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泼水节"和"旅游"之间有着"仪式"功能上的契合,"泼水节"被旅游开发和打造可以看作再一次的"传统的发明".民族文化通过民族节日在"舞台真实"的展演中传承着独特的文化符号,而且以旅游开发催生的"文化再生产"的形式进行着传承与发展.在此过程中,政府和大众也参与到这场现代背景下民族文化的传承中;现代大众传媒则从各个方面改变和型塑着现代民族文化的风格与模式.  相似文献   

9.
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资源是民族文化的活化石,如何在经济文化的快速融合中加强保护是摆在研究者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本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资源基本理论进行了阐释,分析了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资源保护的特殊性,探讨了"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西北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资源保护面临的挑战和机遇,以期对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资源的保护开发起到参考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0.
民族文化遗产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见证,是民族文化精华的凝结与浓缩.保护民族文化遗产已成为当今我国一个重要的课题,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建设具有民族特色的现代文化的基础以及中国各民族对人类文化多样性的贡献,其有效保护和传承已成为我国当前刻不容缓的文化战略.对已列入国家级的三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云南傣族的赞哈、泼水节和孔雀舞的保护,以及在文化遗产本体及资源开发方面,均可走一条以客位保护为手段,以主客保护为主体的民族文化遗产有效保护的路子.  相似文献   

11.
如何将文化遗产资源融入中小学艺术教育的“通识性”教学安排,达成中小学艺术教育与文化遗产传承的“共赢”效果,是民族地区艺术教育研究的重要论题。云南石林彝族自治县NH小学、BS中学在艺术教育中开展的阿诗玛文化进课堂、民族艺术课堂教学以及跟着大师学非遗等活动,呈现出地方文化遗产与艺术教学的在地化衔接、精英教师对民族艺术教育实践的示范性、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常态化等特点,在民族地区中小学艺术教育与文化遗产传承对接方面构造出一体化模式。在“艺缘”框架下,中小学艺术教育与文化遗产传承,不是相互区隔的分离状态,而是相互交融的“一体两面”。  相似文献   

12.
云南是我国重要的民族文化富集区域,拥有理论意义上可开发利用的丰厚民族历史文化资源,在实施云南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上世纪90年代以来,云南的民族民间文化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在很多方面都走在了全国的前列并受到广泛关注.本文在深入分析云南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特点的基础上,基于文化可持续发展理念,提出保护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13.
在借鉴韩国日本以及我国福建泉州保护本国本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成功经验的基础上,通过访谈蓬安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对于蓬安县以"嘉陵江船工号子"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传承与保护方式,到底是采用"玻璃罩式的馆藏"还是"活态传承"的保存方式,以及如何避免"文化空壳现象"等问题,结合蓬安县经济文化发展现状,建言关于开辟川东北嘉陵江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存之路。  相似文献   

14.
长鼓舞蹈文化是瑶族传统文化的重要形式,广西富川瑶族自治县民间广泛流传的"芦笙长鼓舞"既使用长鼓又使用芦笙伴奏,且其所使用的长鼓比其他瑶族地区的要长、要大,在我国瑶族舞蹈史上较为罕见。本文详细地阐述了富川瑶族"芦笙长鼓舞"的艺术特征,旨在继承和发扬这一具有历史、文化和科学研究价值的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瑶族文化旅游资源,为繁荣民族文化事业服务。  相似文献   

15.
"摆手舞"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在漫长的历史中创造和积淀下来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地域风格的民族舞蹈.它是集休闲、娱乐、表演、健身功能于一体的与体育活动相关的身体运动内容,是一种"活态人文遗产".采用文献资料、网络信息检索,综合分析等研究方法,提出了通过大学体育教育这一"活性传承方式",对"摆手舞"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原真化、多样性的体育教育传承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6.
苏州是个园林城市,已有9家园林被联合国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苏州又是昆剧故乡,昆剧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物质的和非物质的世界文化遗产其存在形式截然不同,但艺术上的同构,使它们一开始就难分难解,构成了苏州最具特色的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17.
学术、政治、日常生活中以"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传承人"话语表达为主,保护实践中也主要倡导以传承人为本位的行动逻辑。保护人与传承人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对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不能忽略对保护人的讨论。本文对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人与传承人进行了区别,界定了保护人的含义、类型,并对不同类型保护人的行为逻辑进行了探讨,以期丰富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内容。  相似文献   

18.
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承载着民族的审美记忆,而且是展示传统文化的独特审美符号。在后现代文化境遇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审美属性,已转化成为发掘文化资源经济价值的基础。从美学角度来看,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关涉的审美形态,既在日常生活审美、追求身体性审美体验等方面支撑着产业化开发,又在审美媒介、审美形式、审美内涵等层面制约着产业化开发。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门类齐全、数量巨大、内容丰富且价值较高,要在传承保护中对其进行产业化利用,就必须诉诸优秀的文化创意,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审美的当代转换。  相似文献   

19.
浅议我国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非物质遗产的生存面临着生存环境和传承问题,非物质遗产的保护面临着资金匮乏问题。要使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活文化而不是民族记忆的背影、民族文化的活化石,单纯的保护不是非物质遗产发展的最佳途径,而需要合理的利用、适当的创新。本文对非物质文化的开发保护做了初步的探讨,提出了保护与开发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思路及对策。  相似文献   

20.
民族文学是民族文化综合信息库,它留下了关于民族传统文化及其变迁的珍贵民族志资料。许多民族文学有关于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方面的书写,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方面的描叙更为突出,这种书写不但具有民族志的特征,而且具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方面的价值。这既是民族文化传承与保护的重要路径,也可视为"非遗"传承与保护的别样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