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实用文本翻译的语用等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实用文本在经济建设及国际交流中起着越发重要的信息传递作用,实用文本的翻译在翻译领域也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从宏观生态理念和微观文本操作的生态翻译学视角,探讨实用文本如何通过选择和适应从语言维、文化维及交际维层面真正实现语用等效。在生态翻译学视角下,实用文本的翻译实质即是译者在复杂的翻译生态环境中着重参照"读者反应"这一重要因素进行"选择性"的适应和"适应性"的选择,从而达到适应选择度最佳化的程度。  相似文献   

2.
语言权是一项基本人权,无论是我国宪法,还是国际公约,都规定了对少数民族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进行诉讼之权利的特别保护。但我国缺乏可操作性规范,导致司法程序中无法迅速及时地对双语诉讼中的少数民族当事人的程序及实体权利给予充分、有效的救济。解决这些问题需制定法务翻译制度,并在法律援助制度下建立少数民族及其他少数人语言法务翻译人才库。  相似文献   

3.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象征,贵州作为一个非遗大省,有必要把其丰富的民族文化精粹通过恰当的英译从而实现"走出去"的国家战略,增强少数民族文化"软实力".通过对贵州非遗项目及内容的研究,并在借鉴学者的相关翻译理念的基础上,提出了在贵州非遗文化英译过程中,应以译者为翻译的主体.旨在尊重客观实际下发挥适当的译者主观能动性,来实现译本不仅具有高度的可读性,还能把文化现象、表现形式最大程度地传递到读者,从而实现让民族文化走出去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翻译的文化之维:"翻译的政治"问题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认为"翻译的政治"的讨论能将翻译研究从传统的就事论事的语言桎梏中走出,而步入不同文化碰撞、对话、交融的思考中,对于促进"翻译研究"与文化研究的联姻,实现全球化语境下的民族文化身份认同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两宋时期中国北方少数民族与汉民族在不断接触交流中开启了以文化融合为重要表现形式的民族一体化进程,奠定了中华民族多元文化认同发展的基本模式。翻译活动是这一过程的重要媒介,不同民族的双语人、译者在帮助本民族实现制度进步与文化自觉的同时,其翻译取向也使得不同民族间的文化融合带有鲜明的指向性特征。  相似文献   

6.
文化负载词集中体现了异域语言文化的异质性和艺术性,是文学作品中一个极具特色的部分和引人注目的亮点,但与此同时,它也给语言和文化的翻译造成了一定的困难。从文体学视角,以前景化的理念和手段,对陕西方言中文化负载词的修辞特征进行具体的翻译操作和翻译评价可以看出,"形式复制"和"动态模仿"的翻译方法是再现独具修辞特征的陕西方言文化负载词的有效理念和手段。  相似文献   

7.
文学翻译在跨语言的文学交流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的最高标准是"化".由于语言、文化背景和文化传统的不同,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对原作进行文化过滤,使文学翻译无法实现彻底和全部的"化".正确认识文化过滤在文学翻译中的作用,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不仅有助于译者最大限度地实现文学翻译中的"化",也对我们以何种态度来面对外来文学和文化具有借鉴意义.狄更斯<大卫·科波菲尔>的三个中译本为我们认识文学翻译与文化过滤的关系提供了很好的范例.  相似文献   

8.
以翻译适应选择论为指导,依据"三维转换"的观点,从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探讨公示语翻译补偿中的语言补偿、文化补偿和交际补偿,可以弥补和减少公示语译文的语义、文化信息、交际意图及功能的损失。公示语的三维翻译补偿共同作用并服务于译文质量的提升以求实现最佳有效交际。  相似文献   

9.
翻译被看作是人类交流的基本行为之一,在各民族间的文化交流中起重要的作用,它与语言、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并作为社会的动力影响着人类生活以及人类文明的发展。根据当前翻译现状,结合传统翻译学理论指导,对中国特色文化词语进行细致全面以及系统的研究,定义规范中国特色文化词语的内涵和范畴,并总结出针对中国特色文化词语的新翻译方式以及新的翻译策略,认为要强化对于文化传播理念及意识的关注、打破跨越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差异的壁垒、遵循译入语受众语言的表达方式、并实现与民族风俗结合。  相似文献   

10.
中药宣传册记录着中药产品的历史溯源、治疗功效等重要信息,承载着丰厚的中医药文化,其高质量的译文能够促进中药产品的海外推广和中医文化的域外传播。基于生态翻译学的"译有所为"理念,译者在中药宣传册的翻译过程中要理清自己所处的翻译生态环境,明确为何"为"和如何"为",即正确认识翻译目的,从"语言"、"文化"、"交际"这三个维度采取借用、增译和释义的翻译策略,创作出适应选择度最佳的译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