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关于明代汝宁府进士群体的具体人数,历来文献记载错讹、遗漏较多。据现存文献资料以及前人学术研究成果考证,明代汝宁府进士包括双籍和卫所籍在内,共有345名。其中,中第进士数量较多的时期主要集中于嘉靖、万历两朝,光山、光州两地区进士的数量居多,占明代汝宁府进士总数的28%。仅仅通过经济、教育因素论证其对该地区进士数量时空分布变化的影响是远远不够的,汝宁府所属各州县进士数量分布与该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教育文化发展水平并不成正比,移民因素、士子专经化问题是影响该地区进士群体时空分布差异的深层次原因。  相似文献   

2.
明代四川应有解元88名,目前可确认姓名和户籍属地者共有68名。其地域分布极不平衡反映了各府、州、县科举实力的不均衡,是各地在人口、经济、交通、教育、文化、政治、家族等方面所存差异综合作用的结果。明代四川解元中式者几乎皆为地方学校生员,无社会上的儒士等成员,反映出其官方教育的发达和民间教育的落后。明代富顺、南充解元之多名列全省冠、亚,其本经分别以《诗》和《易》为主,反映了两县各自在《诗经》学和《易》学上的深厚底蕴。明前期四川解元进士出自上3代皆属平民家庭者占同期总数的70%,后期则下降至35.71%,这是主要由明中叶后出自官宦之家的解元进士和进士亲属中仅有功名、虚衔者不断增多等原因造成。  相似文献   

3.
明清江南进士数量、地域分布及其特色分析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明清时期,江南进士在全国数量最多,比例高达近15%;而且其科试名次极为显赫,明代状元近四分之一和清代状元半数以上出自江南,榜眼、探花更不在少数,三鼎甲往往为江南人囊括。江南进士在全国的突出比重是不断变化的,大致可以划分为五个阶段。江南进士在地域分布上,府与府、县与县之间极不均衡,尤其集中在苏州、松江、常州、杭州等府的附郭各县的一些世代仕宦的簪缨望族,显示了个别地区和少数家族在科考中具有非同一般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4.
清代安徽共有11 92名进士,进士群体的区域分布在省内府际和府内县际两个层次都呈现出鲜明的非均衡状态。安庆府、徽州府、宁国府、太平府是清代安徽科举发达的地区,其中尤以安庆、徽州两府为著。各府进士中心县的形成与存在,加剧了进士县际分布的不均衡,较之省内府际分布状态,府内县际分布的不均衡更为普遍和严重。清代后期与前中期相较,非均衡状态存有弱化趋向。  相似文献   

5.
明代潮州府进士155人,在广东省府际之间居第二。明代潮州府进士在分布上具有不均衡性。就时间分布而言,大体可分为起步期、缓慢发展期、鼎盛期、曲折发展期等四个阶段;就空间而言,可以分为三个梯队,梯次之间差异较大。这种不平衡性,主要是国家文教政策、各地经济和文化教育水平的差异等多方面的因素所致。明代潮州府进士有出色的表现,涌现出了一批全国性的重量级人物。明代潮州府进士成绩表明,潮州不仅是岭南重要的科举中心、人才中心,而且是重要的文化中心。明代潮州的科举成就,不仅确立了其岭南文化重镇的地位,而且为今天潮汕的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明代建昌地区建置变化很大,有其特殊性。洪武二十五年前主要是行政建置,以当地民族为府州县卫所土官。洪武二十五年后,月鲁帖木儿等土官反明被平定,明王朝废除了行政建置,代以军事建置,增设四川行都司和卫所,驻军达五万多人。四川行都司辖六卫三十二千户所和五个长官司。行都司官员以流官为主,卫所官员有流有土,长官司为土官。明后期万历三年省建昌前卫后,才出现五卫八所。明前期,行都司及卫所、长官司有效地统治着建昌地区。明中期后,由于军民与夷人交往中的不良行为引起边衅,建昌卫土指挥使和邛部长官司土官衰落,原受土官抑制的彝族奴隶制扩张,掠夺劫杀卫所城镇军民,导致卫所萧条,控制范围大大缩小,军士减至五千多,靠从外地调入大批军队才能平定动乱。继之增置营戍,增派数千军士,分五大信地防守,但仍不能有效控制交通沿线,这种情况直到明朝灭亡。  相似文献   

7.
明代南直隶大致包括今天的江苏省、安徽省和上海市,其举人人数在有明一代各大政区中人数最多。通过辑录和考订相关文献,获得明代南直隶举人的籍贯信息。对举人籍贯按县和散州进行统计后发现,明代南直隶举人分布集中,主要分布于华亭、武进、常熟、长洲等县,这也是南直隶各府的府治和一些在地理、文化方面较为重要的县,在举人分布上具有较强优势。因明代南直隶是首都、陪都的所在,这种钩沉、考核一定程度上能从一个侧面看出明代科举分布的一些真实情形。  相似文献   

8.
唐代刑部尚书的籍贯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超过八成来自河南、关内、河北、河东四道,其它地域分布极少,而各道所属州县之间分布也颇悬殊;四道所出人数比例在前、中、后三期呈现非常明显的连续递减态势,刑部尚书的地域分布呈现出由相对集中向相对分散变化的趋势;唐代后期,出自江南、淮南等道的刑部尚书明显增多,而他们都是由北方南迁后落籍当地的.刑部尚书的上述地域分布特点归因于深刻的社会历史背景和特殊的经济政治环境.  相似文献   

9.
经统计,地处豫西的明代河南府进士总数为258人,仅洛阳一县就占126人,表明河南府一州十三县的进士分布存在严重的不均衡,并在府治洛阳县一地造成明显的地域性人才集聚现象。这种差异化的出现,与当时河南府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文化传统及教育条件等因素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明代苏州府城附郭有吴县与长州两县.苏州府,苏州巡抚驻节之地和苏州府府治所在地,吴县、长州县治也设在府城.公安派领袖袁宏道万历二十年(1592)进士,二十三年令吴,为官二载,卸任后游吴越年余.期间作品,分别辑入《锦帆集》与《解脱集》,此后又有一些追忆吴门篇什.这些诗作,从不同侧面映现出晚明苏州城市的人文形态.  相似文献   

11.
近代西方科学技术在云南的大规模传播始于1903年滇越铁路的修筑,其在传播近代西方科学技术上发挥了先导作用:科学启迪、技术示范、技术溢出、技术载体四大效应。滇越铁路推动了云南的近代工业化进程,为工程技术装备的引进创造了有利条件,改变了云南的产业结构、工业分布、交通格局、区位优势,从而奠定了云南早期的技术状态水平。今天,云南省正大力推进“科技兴滇”战略,从历史的回顾中,我们可以得出一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将具有云南地域特征的文化因素与民族村落产业的优劣综合观照,遴选有利于环境保护、生态平衡的产业,依托全局的现代产业规划,突破传统的地理与技术优势,开辟出局部的相关产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可使当地少数民族的迅速脱贫与长远发展的要求协调一致。  相似文献   

13.
在近代中国的留学浪潮中,大批有志青年来到日本,创办了大量进步报刊,宣传革命思想和爱国主义。从云南留日学生创办的《云南》杂志和《滇话》报刊可以看出晚清云南留日学生的国民思想、国家观念、云南观和社会改良思想,他们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前途紧密联系在一起,并积极倡导女子教育、风俗改革等社会改良思想。  相似文献   

14.
马帮是历史上云南各民族商品货物运输的主要方式,成为推动云南社会商品经济和对外经济交往不断发展的重要力量。新中国建立以来、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尽管随着云南现代交通运输体系的建设和发展,马帮逐步退出了历史舞台,但马帮对云南现代社会经济发展仍然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云南与越南、老挝、缅甸三国接壤,这三个邻国都是艾滋病疫情较为严重的国家。随着云南对外开放的深入发展,云南与其周边国家的交往日渐频繁,出国旅游、探亲访友、经贸合作、文化交流以及其它的双边互动活动,使得周边国家的艾滋病流行不可避免地会对云南产生一定的影响。云南受周边国家艾滋病疫情影响的人群主要是边境居民、跨国婚姻人群和跨国流动人群,这三个人群由于与境外人员接触较多,因而受境外艾滋病流行影响最为严重。在当今对外交流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下,应该采取措施,将危害降到最小。  相似文献   

16.
国会议员斯整,参与了1920年广州护法非常国会的迁滇活动,是亲历者之一。他逐日记述的《滇渝日记》,约16000字,从6月23日起至10月25日止。《滇渝日记》长期湮没无闻,可称稀见,对研究国会迁滇活动有一定的补充价值。书中对交通途程的记载,是云南对外交通史研究的宝贵资料;对交通沿线社会发展状况的记载,是西南区域社会史研究的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17.
傣泐人又叫泐人(Lue),是傣族中的一支。在我国,傣泐人主要居住在云南的西双版纳,此外,思茅和红河地区也有少量分布。除了云南以外,境外的几个国家也居住有一些傣泐人。居住在境外各国的傣泐人,由于环境的改变,他们在文化、习俗等方面与云南的傣泐人已有了一些不同,在政治上也分别认同他们居住的国家。但是,另一方面,他们又仍然保持着对他们的故土西双版纳和他们傣泐人身份的认同。由于保持着这种认同,这个群体也就成为联系云南乃至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一条天然纽带。  相似文献   

18.
会展经济是产业连带效应非常明显的一种经济形式,在云南社会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有着越来越重要的意义,云南应该尽快、尽早地制定相应的发展对策。本文分析了会展经济对云南的影响和意义,并对云南发展会展经济提出了一些设想。  相似文献   

19.
破解云南"三农"问题之我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云南与全国相比,经济社会的发展还处于相对滞后的状况。要实现省委七届三次全会提出的"千方百计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关键在农业,重点在农村,难点在农民,必须进一步筑牢农业这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要筑牢这个基础,就必须破解云南的"三农"难题,认真分析、深入研究云南农业发展所处的阶段、具有的优势和面临的困难,以新的思路和举措切实解决"三农"问题。  相似文献   

20.
云南少数民族文字碑刻是用少数民族文字镌刻的文献材料,在社会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历史记录,是一种原始而又特殊的实物文献。通过碑刻文献对维护政权统一、抵御外侮、反抗清政府腐朽统治、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等民族团结的记载,说明民族团结为历代统治者所重视,并为促进民族关系、社会发展发挥重要的作用,这些实物史料为今天民族团结工作开展提供着宝贵的经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