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刘勰从"宗经"(宗《诗经》)出发提倡复古,复古与通变相纠结,潜在地阐明了"文学退化观"与"文学进化论"相矛盾的文学发展观。这种矛盾折射出刘勰处理时代新变时的尴尬以及方法论上的混乱。  相似文献   

2.
文章介绍了齐梁文坛的三派:复古派、折中派和新变派。着重介绍昭明太子萧统是折中派的代表,这一派的特点是基本上肯定魏晋以来骈体文学的发展,重视文采,重视雅正,主张文章要华实相扶,文质彬彬。新变派以萧统的同母弟萧纲等人为代表,这一派肯定南朝文学的新变,不像汉儒那样强调教化和美刺,侧重于抒发情性和陶冶性灵。  相似文献   

3.
刘勰以通变的观点来论述楚辞的渊源、楚辞的新变和楚辞的影响,显示他卓越的眼光;而把对楚辞的评价放在《文心雕龙》全书显要的位置,表明其目的是要通过对楚辞渊源和影响的分析,阐明其文学通变的理论,即以楚辞为通变的范式,来论述文学的继承和创新的关系问题,无疑也显示出《文心雕龙》全书体系的严谨精审。  相似文献   

4.
<文心雕龙>对楚辞的思想意义、艺术特色、产生条件、地位影响等诸多方面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的论述.其高明卓异之处,在于他能从文学发展的角度充分肯定楚辞产生的历史意义和对后世文学的重大影响,即以通变的观点来论述楚辞的渊源、楚辞的新变和楚辞的影响.刘勰认为一代文学的新变,既要接受"世情"和"时序"的影响,也要善于从传统文学中合理地汲取养分,因此,他主张"悬辔以驭楚篇"、"酌奇而不失其真,玩华而不坠其实".  相似文献   

5.
刘勰从“通变”和“时序”两方面研究:艾学发展变化的原因及其规律,构成了《文心雕龙》文学通变论的理论框架。“通变”即文学的继承与发展,此为文学发展变化的内部规律;“时序”即时代社会的政治状况,是影响文学发展变化的外部因素。刘勰对文学发展内部规律和外部因素的探索,都受经学的思想影响。  相似文献   

6.
南北朝时期的文学理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通变》中,针对六朝以来形式主义的浮糜文风日益统治文坛的现实,从"通"与"变"的道理出发,精辟地阐述了文学的继承与革新要"望今制奇,参古定法"的文学发展观,提出了文学创作应遵循"名理有常,体必资于故实;通变无方,数必酌于新声"的原则.这一理论不仅对扭转、纠正六朝以来,特别是齐、梁时代畸形的文学创作倾向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而且也为后世文学的发展指出了一条正确的道路.  相似文献   

7.
“通变”语出《文心雕龙》,是刘勰以《易》之发展思想为指导研究文学发展规律的概念,集中代表了我国古代文论在继承与创新关系问题上研究的最高成果。中国古代文论“通变”论由产生、发展,而至成熟,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道路,艰难而卓绝的斗争。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研究和观察“通变”论的发展及得失,对批判地继承我国古代文艺思想,深入探索古代文学的发展历史,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对比俄国形式主义与中国古代文论关于文学发展论的相关概念,本文阐述了"陌生化"诗学以形式的演进为基础的文学发展观,并梳理了中国古代通变观的思想传统,及其影响下形成的以刘勰的"通变"、"奇正"论为代表的中国古代文学发展观的内涵,发现二者不乏相似之处.但由于产生于异质的文化土壤,二者仍然存在着各自不同的特点.在比较文学视域下,承认文化的异质性,对于我们更好的认识中西文论的异同与互补,促进中西文论的融合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刘勰<文心雕龙·时序>的核心命题是"质文代变".<时序>在讨论文学与时代的关系中阐发了刘勰的文学史观、文学发展观,其理论实质关键在"变",从而构成文学与时代的互动关系,强调了文学与时代关系中作者的中介作用,并在"时序"的文学史历时性讨论中探究了文学发展的原因、确立这一命题的文学理论的意义和批评学意义.  相似文献   

10.
以往关于刘勰<文心雕龙·通变>篇的解读,大都局限于文学创作论或发展论的层面,并且过多地关注于"复古"与"创新"的所谓"立场、价值"的话语实践.文章提出,对于刘勰的"通变"文论思想的现代阐释,应该在历史语境还原的基础上,从主体精神角度予以充分观照,解读出作者的审美理想、审美经验和审美趣味等的生成轨迹.同时,从方法论的意义层面来重评"通变"在刘勰思想文化体系形成以及古代文论知识形态确立、演变过程中的地位,也可以为中国古代文论现代意义的生成提供一个范例.  相似文献   

11.
刘勰关于文学的继承和创新的看法是建立在对文学的发展变化的认识上的。他不但看到文学的发展变化和时代、社会的一般联系,看到这种联系的规律性,从而指出“歌谣文理,与世推移”,“时运交移,质文代变”;而且看到文学的发展变化的具体过程及其内部的规律,进一步指出“文律运周,日新其业,变则可久,通则不乏”的道理(《通变》)。因此,刘勰对于文学的继承和创新提出了比较全面而有系统的见解。在刘勰以前如陆机和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代文论家对文学发展演变的规律早有探索总结,论说得最有见地的是文论大家刘勰。他继承发展了前人的有关观点,在《文心雕龙》中提出了两个著名观点:一是“通变”说,即文学的继承革新;二是“质文代变”说,即文学的内容形式随时代变化而变化。后代文论家在刘勰观点的基础上作了系统的阐发和深化,从而形成有特色的中国古代文学发展论。该理论不仅符合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史实,而且对现代文论也具有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3.
南朝齐梁时期的诗坛,在理论主张上主要有通变、复古、趋新三派.其中,对萧子显、萧纲、萧绎、徐陵等宫体诗人为代表的趋新派理论,历来的评论家多持批评态度.而实际上,趋新的理论更能代表当时诗坛新变的趋势,因此更符合文学发展的潮流.之所以人们对其理论贬多褒少,是受到理论提出者均为宫体诗人的影响.但是,宫体诗对诗歌的发展也起到了一定作用;而且,对一种文学理论的评价并不能仅仅看它提出者的创作实践是否成功,也不能仅仅看对当时创作实践的影响是否积极.因此,对宫体诗人趋新文学观的重新认识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4.
“通变”观是在前代资源的基础上、时代风气的契机中产生的,并非刘勰的创见。刘勰谈的“通”,是通晓“体”的意思;“变”是指具体作品的变化,谈的是“用”的多样化问题。以“体用”关系来解释,并不是说“通变”完全等于“体用”。“凭情以会通,负气以适变”是刘勰通变观的一大创见,由此通变观不仅是文学发展观以及创作方法的问题,更延展到个人才、气等层面。   相似文献   

15.
以“变”论文是《文心雕龙》重要内容之一,特色鲜明,自成体系。刘勰指出:文学是不断演变发展的;文之所以“变”,是由文学的特性所决定的客观规律的表现;并深刻地具体探讨了文“变”的某些规律性。刘勰还认为:文“变”有两类:一是“通变”,变的结果是文学的创新、发展;一是“讹变”,变的结果是文学的停滞、倒退。刘勰提倡“通变”,反对“讹变”;并从理论上多方面地论述了如何实现“通变”。  相似文献   

16.
艺术个性是文艺学最重要的研究论题之一.本文从"体性"范畴的生成说起,概述了<文心雕龙>中"性"与"体"的关系和个性特征及其风格意涵.其次指出,刘勰对情志和才、气、学、习等主体因素的论证凸显了文学创造中艺术个性的地位与功用.最后强调,艺术是创造,与众不同的个性为其价值所在,从<辨骚>的"奇文郁起"、"自铸伟辞",<通变>篇的"凭情以会通,负气以适变"等论述,可知艺术个性是文学新变的推动力.  相似文献   

17.
"通变"辨义     
笔者在前人对刘勰《文心雕龙·通变》研究的基础上 ,通过文本细读 ,提出刘勰的“通变”观既不是今人所谓的革新变化 ,也不是今人所谓的继承发展 ,而是一种“循环相因”观念。  相似文献   

18.
明代成化至弘治中期,郎署文学在邵宝、储等人的引导推动下,得到初步的振兴。尽管这一文学力量仍然处于茶陵派羽翼之下,并无与馆阁文学争锋的动机和实力,但由于它在继承中蕴涵着新变,所以发展迅速,成为李梦阳等“前七子”发动文学复古运动的先声。  相似文献   

19.
通变与时序     
通变与时序是中国古代文论中关于文学发展、文学与时代关系的两个主要范畴,或曰关键词。这两个文论范畴具有深厚的哲学、文化根基,传统诗文评家在运用这两个范畴进行实际批评的过程中,赋予了它们丰富的文学思想内涵,衍生出了诸如"质文代变""参古定法""本末源流""会通适变""文变染乎世情"等命题,从而成为我们研究传统文学发展观时需要重点考察的两个关键词。从关键词研究的视角,对通变、时序这两个范畴的形成与发展进行梳理,并且深度阐释它们的义理,对于我们充分认识传统文学批评中的文学发展观念,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20.
汉魏六朝是文学批评的兴盛时期."新变"和"通变"是当时两种肯定文学发展变化的观点.承认变化、重情是它们的共同点,但是在对待传统教化礼义的态度和情感内涵等方面又有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