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现代文学学科创立以来,有代表性的教材型现代文学史编写的观念在不同历史时期有着显著的变化。20世纪50年代王瑶的《中国新文学史稿》秉承的是新民主主义文学史观;20世纪80年代钱理群等的《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是一种启蒙现代性文学史观。进入21世纪,丁帆主编的《中国新文学史》体现了民国文学史观的初步影响。  相似文献   

2.
20世纪20年代末,一些学校先后开设了中国新文学课程,中国现代文学史作为一个学科进入了草创时期.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新文学史作为大学中国语文系的主要课程之一."文革"后,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研究进入了新阶段,总体上由原来的个人撰史转向合作治史.1985年,"20世纪中国文学"构想的提出,意在打通近代、现代、当代的界限,影响了文学史的编撰.随着学界对于此构想的质疑与反思,酝酿着中国现代文学史学科新的突破.  相似文献   

3.
《20世纪中国存在主义文学史论》一书,把存在主义文学作为一种文学史思潮,放在20世纪中国的“现代性”进程和20世纪中国文学的整体格局中进行考量和审视,视其为20世纪中国文学的一种结构性存在,对其发展历史进行了深入系统的梳理和考辫,极大地拓展和深化了学界对20世纪中国存在主义文学的研究,为认知20世纪中国文学提供了新的视野。  相似文献   

4.
罗庸从1932年至1950年在北京大学、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教授中国文学史,有20年的历史。他与胡适、傅斯年一起把当时陆侃如、冯沅君研究中国文学思潮变迁的阶段推进到文体发生、演化的研究阶段。进而罗庸又在《中国文学史导论》中,提出从中国文化史研究中国文学史,从文学发展的历史来预见文学发展的未来,并论述了中国文学史的"宗趣论"、"方法论"、"史料论"等,使之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系统理论。  相似文献   

5.
建国后,《〈中国新文学史〉教学大纲》第一次将中国新文学史作为一门学科确定下来,也是第一次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新文学史学科相结合,为20世纪50年代的文学史书写提供了一个范例。《大纲》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服从于新的意识形态,是毛泽东的政治、文艺思想在新文学研究领域的演绎。新文学史的“革命知识论”与阶级斗争话语模式也在《大纲》的指导下初步形成。  相似文献   

6.
20世纪中国文学史的研究需要超越历史和政治局限,关注台港澳文学的复杂形态以及与大陆文学的内在的联系.把台港澳文学融入20世纪中国文学的叙述,是对当代的中国文学研究的一种结构性改变,也会对文学史分期的构想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7.
20世纪重庆文学史的写作是20世纪中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大众文艺》、《西南文艺》和《红岩》值得文学史家关注。它们是当代中国文学的重要阵地。目前重庆文学史写作中,文学史家忽视这几个刊物的关系,遮蔽了一些真实的文学史细节。本文就这一问题谈谈笔者的看法。  相似文献   

8.
开创21世纪中国文学史研究的新局面,除了转换思想观念以外,改善学术方法也是十分重要的.20世纪中国文学史研究的经验和教训启示我们:文学史研究不应该先有成见,然后去演绎这一成见,而应该先弄清曾经发生的文学现象和文学事实,以及所以发生这些现象和事实的原因,然后才能正确地评价其意义和价值,建立真正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文学发展实际的中国文学史学科体系.文学史研究所要做的工作首先应该是朴学的工作和史学的工作,然后才是文学的工作和美学的工作.鉴于当前的文学史研究太重成见,太多想象,因此,在文学史研究中提倡历史实证的学术方法尤为迫切和必要.  相似文献   

9.
作为新批评派鼻祖的T·S·艾略特在他最重要的论文《传统与个人才能》一文中试图将文学理论、文学批评与文学史融合起来,提出了文学的"非个人化"特征,强调文学"传统"对个体作家所具有的决定性影响,并以此建构了他独特的文学史观和文学史评价标准,对推动20世纪西方文学史理论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为我们在新世纪的文学史建设提供了具体而深刻的启迪。  相似文献   

10.
日本接受西方"文学史"的叙述体例,尝试对中国文学进行通史性质的研究,明治时期日本学界人士兴起了中国文学史撰写的热潮.在日本的中国文学史书写模式影响下,20世纪初叶的中国出现了大量以日本的中国文学史为蓝本而撰写的文学史著作.日本文学史家的"文学"观影响到中国文学史家对"文学"的理解和定义,他们此期撰写的中国文学史呈现了这种文学观嬗变的历程.  相似文献   

11.
自从王瑶的《中国新文学史稿》出版以来,中国现代文学学科的发展已有50余年,其间编写的各种版本的中国现代文学史不计其数。有什么样的文学史观就会有什么样的文学史。文学史的书写历史与学科的发展就是在不断的反思中重构的历史过程。华中师范大学王泽龙教授的著作《反思与重构——中国现代文学史观综论》(以下简称《综论》,新华出版社2005年7月出版)对近十年来现代文学研究中体现的文学史观作了自己的阐释。  相似文献   

12.
从梁启超、《新青年》《新潮》开始,20世纪中国文学形成了求新乃至一味趋新的传统.从文化与文学发展的角度看,20世纪一味趋新的结果是悲剧性的:一味趋新很容易以“新”排除其他文学形态,从而导向文化专制,“破旧立新”砸烂旧世界的“文化大革命”所造成的文化灾难就是一味趋新的悲剧结果;而新时期之后的趋新所遇到的尴尬又是以喜剧形式出现的.从文学史撰写的角度看,一味趋新容易造成文学史的单向度与单一化,而不能将文学史复杂多变的立体运行结构呈现出来.事实上,早在20世纪20年代,吴宓、梁实秋等人就对新文化的一味趋新提出了质疑;而林毓生在“文革”之后提出“比慢”的命题与李泽厚假设当年戊戌变法成功中国可能走上富强的国家,就已经暗含着对20世纪中国文化一味趋新的批判反省.  相似文献   

13.
文章在20世纪儒家中国向现代中国转变的文化背景上,从多个方面展开了20世纪华文文学典律构建的思路,考察了20世纪华文文学经典的累积形成过程及其价值尺度,并以此作为构建20世纪华文文学史的重要基石。  相似文献   

14.
作为新批评派鼻祖的T·S·艾略特在他最重要的论文《传统与个人才能》一文中试图将文学理论、文学批评与文学史融合起来,提出了文学的“非个人化”特征,强调文学“传统”对个体作家所具有的决定性影响,并以此建构了他独特的文学史观和文学史评价标准,对推动20世纪西方文学史理论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为我们在新世纪的文学史建设提供了具体而深刻的启迪。  相似文献   

15.
如果将中国文学史的建设看成一项宏大的整体工程,那么它的最后竣工,大概需要经历以下五个不同的建设阶段;一、文史混杂的筹建阶段(20世纪以前的漫长岁月);二、汉语文学史编写阶段(从20世纪初至今);三、各族文学史编写阶段(从1958年至今);四、各民族文学关系史研究阶段(从本世纪末至21世纪中);五、《中华民族文学通史》编写阶段(21世纪中上期以后)。  相似文献   

16.
文学主张的确立与转变,在20世纪的中国文学史上有着明确的线索。文学研究会与创造社,这两个在现代文学史上有着重要地位的文学社团,从一开始确立文学的创作主张,到试图创立属于自己的文学标准,而后又因为各种原因的不断渗入,使两大社团的文学主张发生巨大转变,最终形成与之前截然不同的标准。这一现象为研究20世纪中国文学史提供了另外一种思路。  相似文献   

17.
王春荣教授     
王春荣,笔名春容,大连金州人。1945年10月生。1970年毕业于辽宁大学中文系即留校任教至今。1988年晋升为副教授,1996年晋升教授。现为硕士生导师,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理事,辽宁电影家协会理事,辽宁作家协会会员。专业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主讲"中国当代文学思潮"、"中国现当代女性文学研究"、"电影概论"等课程。出版的学术专著有:《新女性文学论纲》、《新时期的乡土文学》、《新时期电影的多元结构》。主编和参编的教材有:《20世纪中国两岸文学史》(续)、《中国当代文学名作讲析》以及《电影基础理论》、《电视文艺学》等。专著…  相似文献   

18.
1957年1月生,安徽省宿县人。1994年7月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博士研究生毕业,获文学博士学位,留校任教。2001年4月至2003年3月,在日本东京大学任教两年。现任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学科专长为中国文学史及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方向为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文学。  相似文献   

19.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从提出之时起就是学界关注的热点话题,对中国现代文学史编写研究格局的推陈出新起到了极大的推进作用。"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不仅是打通近代、现代和当代的著史方法,更是一种新的著史理念,其将20世纪中国文学的发展看作一个整体的构想对今天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编写仍有较大的启示意义。但是,"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理念忽略了现代中国时期一些文学形态的存在价值,没能完整反映出现代中国时期文学的发展面貌。  相似文献   

20.
思路在古代文学研究领域,文学、文学研究和文学史学(或日文学史哲学)三个相联层次的完善,方能构成古代文学研究完整而又丰厚的学术内涵和思维逻辑体系。古代文学作品已然凝定于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之中。作为其后随行的“伴侣”——古代文学研究,亦已蹒跚地走过了漫长的艰苦历程。进入20世纪,古代文学研究的中间层次——文学史,由产生而后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可以说,它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现已满载丰硕的成果在召唤和迎接文学史学的诞生。王锺陵在1988年推出的《中国中古诗歌史》,作为文学史突破期的先声和代表性著作面世之后,又经过八年的辛勤耕耘,以建立文学史新模式的卓越实践和勇气,进而提出了“建立文学史学或日文学史哲学”的新构想。他主编的《20世纪文学论文精萃丛书》就是为了面向这一目标所作的有关研究成果和资料的梳理,也可以说是学术性积累和探索性准备——这既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