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法家的“法治”思想是中国传统法律思想发展的高峰,在中国法律思想史上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在现今正致力于法治建设的社会语境下,“法治主义”又成为学术界和实务界热门的语汇,先秦法家的“法治”思想再次引起人们的关注。通过对法家所提出的“法治”思想的理论基础和特色的分析,指出这种“法治主义”实质上是一种极端的人治,与现代法治理念有着根本的区别。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法学理论界在发掘法律文化传统资源的思考中较为关注儒家文化对构建现代和谐社会的启示;笔者认为儒法合流乃是形成中国法律文化特征的思想基础,其中法家思想所独有的某些观点对现代法治同样具有一定的启示和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3.
本文旨在辨析、厘定“学界小说”的概念,并以知识分子形象研究、学院生态研究、叙事特征研究、艺术性得失研究为主线把“学界小说”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串联起来,展示成果找出得失,推动学界小说研究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4.
从城市化与城市现代化角度对美国学界20世纪中国城市研究进行考察与分析发现,美国学界对1949年前中国城市研究固然不少,然而有关同时期城市化专题研究却非常少,有关1949—1978年间中国城市研究(包括城市化与城市现代化研究)远远不够,而对1978年后中国城市发展研究最多。美国学界相关研究,从学术价值来看视野较为开阔,从现实意义来看又有不少观点对当下中国具有"资治"作用,当然也有一些不足或遗憾,还有进一步研究的空间。  相似文献   

5.
三晋法家思想的华与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晋法家思想是法家思想的主体。在中国法律史上 ,一个耐人寻味的历史现象是 ,三晋法家思想花开三晋 ,却果结秦国。文章从文化传统、时代特点、地理位置、思想影响、君主的贤否、用人的政策等方面 ,对这一现象进行了分析。目的是通过历史的考察 ,发现历史中那些恒定但却历久常新的理念 ,为当代的思考与实践提供历史的参照。  相似文献   

6.
王文涛 《南都学坛》2007,27(2):25-30
汉语中的“专制”一词并不用于君主,而是广泛用于人臣,这是中国古代帝王臣民普遍认可的观念。鸦片战争以后,人们逐渐习惯于将“君主”与“专制”联系在一起,并将这一观念放大到古代,这是一种误读。一般说来,君主总是尽可能地把权力掌握在自己手中,由于军事指挥的特殊性和笼络重要人士的需要,才授予臣下“专制”之权。古代人臣专制有受命与不受命之别,是否奉承了君主之命,是判断人臣专制合法与否的唯一标准。历代君主对“背法专制”者无不施以重罚,以巩固自己的权位。人臣超越制度的规定行使权力,即使所做的事利国利民,也要受到责罚。专制制度培养的是循规蹈矩的官吏,专制帝王需要的是俯首贴耳的驯民。在君主专制制度下,君权的无限性与君主实际能力的有限性是非常突出的矛盾,撇开法律和制度的制约,绝大多数君主都难以防止皇权的异化——人臣专制的发生。君主专制制度的发展大势是君权不断强化,人臣专制是暂时的,他们想要建立的最高权威不外乎皇权,其实质是专制王权的变态与向专制王权的回归。古代“专制”的应用语境直接关系到专制政治的定义,是研究君主专制制度应当重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儒家的政治思想和法家的政治思想是我国传统政治文化的主要来源,对先秦儒家和法家的政治思想作评述,可为我国目前的治国实践提供一些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8.
吴趼人“文明专制”思想探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明专制"是吴趼人有感于社会危机而提出的救国方案。这一政体主张明确反对立宪制和共和制,同时也不赞成封建专制。它虽是吴趼人的智慧结晶,但明显地受到梁启超的影响,并间接地得力于陈天华。这一出现在《新石头记》中的主张,正式提出应在1907年3月以后。它的出现既是吴趼人思想转变的标志,也是吴趼人小说创作的转变标志。  相似文献   

9.
作为中国古代政治思想重要组成部分的法家思想,源于中国历史重大社会转型时期。虽然伴随秦朝的覆灭和汉代的尊儒而逐渐在中国政治舞台上转为幕后,但对于同样处在重大历史转折期的现代中国,尤其是正在实行的新时代党政机构改革来说,仍然是改革应予借鉴的重要中华智慧。  相似文献   

10.
先秦法家思想对于《淮南子》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现实社会政治秩序的构建上.秉持圣王中心的历史观念,《淮南子》对于法家的君道观念多有承绪,并引用道家、儒家思想资源进行了修正.但总体而言,《淮南子》的这个努力依违于法、道、儒之间,表现出似是而非的特征和理想主义的倾向.  相似文献   

11.
中国法家思想与实证主义法学分别是中西方比较有影响的法学流派,他们在法的实质、作用及法律和道德的关系等方面存在着一些异同点。通过二者的比较可以得到很多有益的启示。在我们向法治社会转型的过程中,这种比较具有积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2.
法家主张锐意革新、厉行变法的有为而治。其实,在治国方略上,法家也有其无为的一面。但是,法家所制定的法律并没有对君主有任何约束性的内容,法家的无为也只是服务于君主专制和独裁的需要。因此,在实践中法家所倡导的无为就不可避免地沦为君主专制和独裁的工具。法家法治思想及其实践提醒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今天,应将国家权力置于法律之下并受法律的规范和约束,应在立法上明确国家无为与有为的界限,在无为与有为之间寻求一定的平衡。  相似文献   

13.
《淮南子》中“势”的论述,体现出对先秦法家思想的承续和扬弃.在对“势”的来源问题上,同法家类似,《淮南子》强调尊君,肯定“势”的权威性,但同时,对于“势”的合法性与合理性,也进行了道家式的理论论证.在“势”的运用上,《淮南子》同样运用道家资源,暗示出对于“君势”的节制.由此对君人之道和君臣关系也体现出法家、道家和儒家的融合.  相似文献   

14.
法家是先秦诸子中对法律最为重视的一派。法家认为,未来的社会制度有两种相互联接、特征各异的实现形式。一是法治秩序的最低实现形式,即"以法治国",那时,法是国家治理社会的一种特殊规则,法律替代道德,法律规范社会认知、社会情感和社会风俗。二是法治秩序的高级实现形式,即"道德自律",那时,法律规则在社会生活中逐步转变为人们不加思考的个体习惯,成为人们的自觉行为。法家的法治理论具有特殊的存在价值,其局限与不足也是十分明显的。  相似文献   

15.
法家的法治思想及其对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古代法家的法治思想尽管和现代的法治思想有原则区别,但它仍有精华部分值得我们汲取,而且,它对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消极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  相似文献   

16.
法家是先秦诸子百家中的一个重要学派 ,其是非功过 ,两千年来人们争论不休。总的来说 ,批评多于褒奖。法家作为一个政治学派 ,有它自己一套治理社会的学说 ,在我国封建社会的建立和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为儒道两家所不及。尽管法家的历史功过一样的明显 ,尽管它的法治主张还不是我们现代意义上的法治 ,但其重法治 ,主张用法治理国家、治理社会 ,其秉公执法、铁面无私的精神 ,对我们今天进行依法治国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因此 ,我们应当对其进行辩证的分析 ,吸收和借鉴其合理的成分。  相似文献   

17.
1954年,中国大陆爆发的"<红楼梦>研究批判运动",曾经引起海内外的广泛关注.仅1955年一年,日本的学术刊物便发表了12篇有关评价这场运动的文章.其中有客观的报道也有错误的判断;有对某些问题的真知灼见;亦有借题发挥,阐述自己的不同见解.其后,又陆续出现了一些专著或论文,对这场运动作了反思和再评价.可见日本学界对此事关注之切.  相似文献   

18.
政党与社会关系是政党政治中较党政关系更为基础的重要内容,也是任何政党都必须妥善处理的基本关系。近年来,国内学界对政党与社会关系进行了理论与实践、国内与国外、历史与现实的多维度探索和研究,形成了很有价值的学术成果。新形势下,秉承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和四中全会新精神,政党与社会关系的规律总结、实证调研、国外借鉴、法治构建和价值定位等方面研究还有待深化。  相似文献   

19.
作为一种特殊类型的知识生产方式,区域研究的内核体现在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方面,其重视"情境"和"地方性知识",强调研究者的立场性和反思性,并要求研究中的"经历在地"和"参与在地"。同时,区域研究内部的多样性较强,涵盖了遵循不同传统,多层次、多路径、不同取向的研究。国际学界近年来对区域研究的立场、视角和方法展开了批评和反思。与此同时,国际学界也力图通过对区域研究的再定位重新激活区域研究的学术潜力,这一再定位呈现出社会科学和文化研究两大方向,其中前者强调在区域研究的理论、方法和话题设置上推动社会科学路径的使用,提升区域研究和社会科学主流争论的连接,而后者关注区域研究的知识和权力的关系,并将区域和区域的认同视为可塑的文化构建物。对区域研究的再定位在拓宽区域研究的视野、重构区域研究中的主体与客体关系以及区域研究与学科之间的关系等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未来中国区域研究的发展需要从中国的视角出发理解世界,也需要更多的对其他国家深入和细致的研究。  相似文献   

20.
关于法家的道德思想,本文认为:第一,法家是讲道德的。通过公利,法家把法与善、法与道德统一起来,认为法是善的体现和保证,守法就是守德。第二,法家道德思想的核心和特征是守法。以守法为基础,法家论述道德内容与道德层次,以守法为核心把法家道德思想与儒家道德思想区别开来。第三,法家道德思想在当代中国具有重要价值。当代中国的社会转型和道德建设都要求建立守法道德,而以守法道德为中心的法家道德思想的深入研究就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