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国际人才交流》2005,(8):55-55
深圳市今年上半年引进的留学归国人员超过800人,创历史新高。到目前为止,深圳市经市引智办发证的留学归国人员突破7300人,约占广东省留学归国人员的六成。“海归”具有三个明显特点,一是以高学历为主。85%以上都拥有硕士以上学历,其中博士学历约15%;二是以外地籍贯的留学归国人员为主。90%以上的“海归”出国前都不是深圳人;三是以创业为主。30%以上的人选择在深圳创业。目前,全市留学归国人员创办的企业达500多家,总投资额达21亿多元,涌现出了朗科、益心达、赛百诺等一批知名企业。2004年全市留学生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8.36亿元,海归经济已成…  相似文献   

2.
庚晋  子荫 《人才瞭望》2003,(6):28-29
目前在我国,由于高级技术工人奇缺,高级蓝领越来越“吃香”,身价行情日趋看涨,更有“金色蓝领”出现。前不久,深圳一家企业尽管为高级钳工开出6600元的月薪,但还是未能如愿,只得发出“好钳工比研究生还难找”的感叹;青岛一家制造公司打出年薪16万元的“天价”急招一名具有丰富经验的高级模具技工,最终也因面试者寥寥而没了下文;杭州汽轮机厂将数控机床工人的月薪提到6000元,在人才市场上仍一无所获……高级技工成了人才市场上有价无市的“香饽饽”。深圳市去年第三次向社会公布的劳动力市场指导价位如下:硕土研究生月薪高、中、低位分别为:5…  相似文献   

3.
据第五届中国留学人员广州科技交流会组委会透露,目前中国有40多万海外留学人员,大部分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其中很多人在科技、金融、管理等各领域掌握了先进的技术。伴随西部大开发的浪潮,随着中国加入WTO和经济高速发展,海外留学归国人员(简称“海归”)回国创业不断升温。中国目前已经成立60多家留学人员创业园,14万留学人员已经回国创业服务,创办企业近4000家,去年总产值超过100亿元人民币。留学人员带回来的,远远不只是若干具体项目和高新技术。  相似文献   

4.
谭程 《人才瞭望》2013,(10):47-48
近年来,随着留学逐渐平民化,一些家庭已将留学当成一种教育投资.调查显示,有半数以上的学生出国是为了"增强就业竞争力".然而,让很多人难以接受的是,不少花高价留学归来的海归年薪不到4万元人民币.与此同时,国内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首先是"回国潮"一浪比一浪高,2012年度各类留学回国人员总数为27.29万人,比2011年增 长了46.57%,海归感慨竞争太激烈.  相似文献   

5.
白木 《人才开发》2002,(8):13-13
高级工热得烫手 深圳市今年第三次向社会公布当年度劳动力市场指导价位,其中硕士研究生月薪高、中、低分别为:5900元、3500元、2400元。而高级钳工分别是:6600元、4300元、3200元。在山东省青岛市劳动保障局举办的2001年秋季外商投资企业招聘洽谈会上,一家塑料制品公司在招聘高级塑料模具技工时。开出了年薪16万元的“天价”。一时间,高学历开始失业、技工市场需求旺盛的消息被炒得沸沸扬扬。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发展迅速的中国充满了机遇,在“支持留学,鼓励出国,来去自由”方针的指引下,大批的海外留学生也纷纷归国寻找发展机会,回国创业、回国服务的留学人员数以万计,所从事的工作也遍布各个行业。仅以上海为例,现在每年出去的人虽然仍以30%的速度增长,但回国人员的增长速度却是50%,中国出现了第四次留学海归潮。南京才市上的“海归”派目前南京人才市场上“海归”人才分为以下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那些在外留学多年,有着资深的教育背景,同时还具有若干年国外工作经历的海外留学人才。这部分留学人员人数相对较少,但往往具备极强的专业能力和…  相似文献   

7.
贫穷的奢侈—— 我国人才“高消费”现象透视 广州天河区23个村庄今年招聘毕业生52个,但应聘学子超过4000人,其中有80多位硕士,还有一名是华南理工大学的博士。计划招聘2个人的林和村,仅报名的硕士就有32个。 南京一家公司以每月千余元的高薪招聘擦鞋匠,在200名应聘者中竟有52位是大学生。  相似文献   

8.
近日,一则报道引起笔者的浓厚兴趣:深圳市今年第三次向社会公布年度劳动力市场指导价位.其中硕士研究生月薪高、中、低位分别为5900元、3500元、2400元.而高级钳工分别为6600元、4300元、3200元。 硕士身价不敌钳工,说明在“什么是人才”、“如何用人”等人才观念上,深  相似文献   

9.
未来5-10年,北京将吸引符合“海聚工程”的高端人才2000余名,即计划每年引进200多名海外高层次人才到北京工作。这些高端人才可获得100万元人民币的安家费,子女上学也可“特事特办”。目前,节能环保、生物医药、现代制造业、IT通讯等行业人才较为稀缺。  相似文献   

10.
前不久,某市举办了国际人才交流大会。据了解,与会的5000多名各种应聘人才中有近三分之一是“海归”人员,但是这些“海归”们实际与用人单位达成意向的并不多,一些“海归”明确表示自己找工作的期望值最少在年薪30万元左右,而不少用人单位对此高标准打了退堂鼓,更有单位对高薪”海归”是否“物有所值”持怀疑和观望态度,甚至  相似文献   

11.
有专家评说,当今社会有这样一批成功女性.她们因成就而非性别备受赞赏,她们以独特魅力成为人群中的焦点。 她们是一批有海外留学经历的“女海归”,带着各自的梦想与抱负回国创业和工作,她们在祖国奋斗如同在国外留学一样艰辛而坎坷,而她们的收获和成果也显得愈发美丽和娇艳。  相似文献   

12.
前些年,“海归”炙手可热,似乎只要到国外“镀”上一层金, 回来就可以“卖”出个天价。而如今,在国内人才市场上,部分被 称为“海归”人才的留学归国人员开始体会到就业的艰难,面对四 处碰壁的求职遭遇,“海归”们不得不选择暂时“待业”……  相似文献   

13.
入世后,我国急需大量的国际化人才,海外留学归国人员是国际化人才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北京、上海、广州等开放度比较高的城市早已加入了激烈的人才争夺战。他们纷纷承诺给高薪,投资建立创业园,为精英们搭建施展身手的舞台。留学人员回国创业和为国服务的天地越来越宽阔,留学人员回国工作的新热潮正在到来。 但与此同时,随着大量留学人员回国,往日笼罩在“海归”头顶的神话光环却在逐渐失去色彩。近期信息表明,“海归”人才在国内水土不服,更有甚者在国内面临失业。  相似文献   

14.
近日,有媒体报道“月嫂月薪28800元,订单排到两年后”,引发社会关注.报道称,北京某家政公司原下岗职工颜燕,经多年磨炼成为金牌月嫂,月薪超过医学博士.(据《新京报》)  相似文献   

15.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有40万人留学海外,到目前为止,有14万人学成回国,此外,“海归”的人数正以每年13%的速度递增,“海归派”已成为才市新宠……  相似文献   

16.
《国际人才交流》2004,(8):12-13
根据教育部统计,从1978年到2003年,我国各类出国留学人数累计达70.02万人,留学回国人员总数达17.28万人。2003年,我国年度留学回国人数首次突破两万人,为2.01万人,比上一年增长了12.3%,其中自费留学回国人数增长了15%,公派留学回国人数增长了7.4%。曾几何时,留学是极少数人才能争取到的荣耀;而今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和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出国留学早已是“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随着国内经济发展势头的高涨,海外学子归国大潮涌起,有了在国外游学的经历,他们更加珍惜中国蓬勃向上的发展势头,积极争取国内的发展和创业机遇,实现各自不同的抱负和梦想。本刊记者采访了改革开放后,不同时期留学、不同时期回国的9名“海归”,试图从中探寻时代变迁下,人们对留学、回归的不同选择、经历和看法。  相似文献   

17.
近日,教育部的2015年度《中国留学回国就业蓝皮书》显示,2015年中国大陆学生赴海外留学人数再创新高,达52.37万人,同期学成归国人员也达40.91万人,年度出国与回国人数比例呈逐年拉近的态势.随着越来越多的学成留学人员选择回国发展,“海归”就业难也正在成为一个棘手的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18.
《国际人才交流》2004,(8):14-15
根据教育部统计,从1978年到2003年,我国各类出国留学人数累计达70.02万人,留学回国人员总数达17.28万人。2003年,我国年度留学回国人数首次突破两万人,为2.01万人,比上一年增长了12.3%,其中自费留学回国人数增长了15%,公派留学回国人数增长了7.4%。曾几何时,留学是极少数人才能争取到的荣耀;而今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和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出国留学早已是“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随着国内经济发展势头的高涨,海外学子归国大潮涌起,有了在国外游学的经历,他们更加珍惜中国蓬勃向上的发展势头,积极争取国内的发展和创业机遇,实现各自不同的抱负和梦想。本刊记者采访了改革开放后,不同时期留学、不同时期回国的9名“海归”,试图从中探寻时代变迁下,人们对留学、回归的不同选择、经历和看法。  相似文献   

19.
密友小王“跳槽”吃了大亏,悔恨不已:本来在原企业工作月薪3000元;哪知跳槽一次,月薪1000余元;再跳一次,月薪不足1000元。我们常常拿他取笑:“你从‘米槽’跳进了‘糠槽’,原来‘吃米’,现在‘吃糠’……” 小王的教训,就错在跳槽前对应聘的企业缺乏了解,“这山望着那山高”,轻信企业在报纸招聘广告上吹嘘的“高薪”谎言,盲目跳槽,铸成大错。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习惯上把留学归国人员称作“海归派”。最近,“海归派”找工作已不如以前容易,许多用人单位在招聘时对海外留学人员基本不再优先。 前些年,由于出国留学的人数少,因此当他们一回国,就能比较轻松地找到一份收入很高的工作,但随着大批留学人员回国,这一状况逐渐发生了变化。不仅北京是这样,其他地区也是如此,去年,上海就有7000多名“海归”人员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