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简论武术文化与回回民族精神马岭,马宏回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特殊而又重要的成员。千百年来,回族与中国其它民族的交往中创造了灿烂的文化,为中华民族的繁荣强盛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同时,在曲折的历史进程中,回族也形成了其勤劳、纯朴、笃诚、团结、顽强、勇敢的...  相似文献   

2.
回族武术是我国传统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本身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和文化底蕴。在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有3项少数民族武术,其主体内容均与回族有关。回族武术的形成有特殊的社会文化背景、留存状态和发展现状在其漫长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多元的文化系统。  相似文献   

3.
回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个重要成员,历史上伊斯兰文化对回族形成起了重要作用。同时回族又是在中华大地形成的一个少数民族,在其形成与发展中吸收和承载了大量中华传统文化,并经历了对中华传统文化到中华民族再到国家的高度认同过程。文化认同是维护国家安全统一最重要的战略资源,"崇尚统一"的中华文化价值体系被回族接受后指导着每个回族成员的思想行为。近现代以来,回族在反对分裂、抗击外敌入侵、维护国家统一、捍卫国家领土完整方面作出了应有贡献。这与历史上回族对中华传统文化的高度认同具有重要关系。  相似文献   

4.
回族是一个以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为根,又在其形成和发展中兼容儒家文化的极具特色的民族。回族文化是伊斯兰文化与中华文化相融合的结晶,既属于中华的又是伊斯兰的。回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在其传承过程中与之伴生的各种问题也相应出现,产生了回族文化游离现象。从游离到复归,更好地促进回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对保持中华文化的多样性、互补性、借鉴性等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对进一步推动民族文化的发展与繁荣;促进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建和谐社会等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文化学和社会学的角度,论述了中华武术的文化渊源和中华武术深厚的东方文化理论基础,说明了富于民族色彩的中华武术属于艺术文化系统。  相似文献   

6.
武术文献的翻译在中外文化交流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文化翻译观认为翻译研究本身就是一个文化问题,武术翻译的本质是跨文化交流,必须坚持专业化策略、民族化策略和规范化策略,才能准确传达中华武术的深刻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7.
扇是我国传统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器物之一,中国扇文化浓缩着中华民族文化之精髓。民族民间传统武术项目《中华响扇》是一个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和丰富的文化内涵的武术健身项目,其运动形式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程式化在武术中的一种表现。  相似文献   

8.
武术运动经过多年的发展,已成为我国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将从武术文化的内涵、价值等方面进行分析,剖析当前高校武术文化传播的现状,探索高校武术文化传播的方法,旨在弘扬中华武术,推动高校校园武术文化的传播进程。  相似文献   

9.
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产物,即有民族文化的特征,又有自己独特特性,是东方文化之瑰宝。武术进军2008年奥运会,标志着武术的全球化走向。为使武术能立足于世界民族文化之林,需要对武术理论基础进行深入研究,并且与奥林匹克运动进行比较,寻找出中西方文化交融的着力点。  相似文献   

10.
世界功夫之都、中华文化圣山、世界最大的武术训练基地、可容纳5万人的“中国嵩山少林武术城”、少林武术文化研究中心、中华武术影视拍摄基地、少林武术动漫城、一流的国际武术表演公司……诸种名号和远景都与一项工程有关,这就是“少林文化复兴工程”。  相似文献   

11.
在幅员辽阔的中国西北大地上,活跃着一支驰鸯近百年的大型武术流派“马氏通备武艺”。基于四十年研习通备武艺的认识和理解,对通备武艺的缔造者、实践者马风图宗师的武学成就和贡献作一系统阐述。旨在让社会进一步了解通备武艺,挖掘和创新“通神达化,备万贯一;理象会通,体用具备”为宗旨的“通备”神韵,使之让它在和谐社会中惠之于民。  相似文献   

12.
运用文化传播的归化与异化理论,分析指出:1."为奥运化改革"的现代武术与传统武术位置"异化";2.被国内文化权力机构"异化"的"武术套路"文化和被国际竞技秩序"归化"的"竞技武术"严重与传统武术文化相剥离;3.保持传统武术文化的异化特征,是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生存之本。只有改变中华武术迷茫与被"归化"的现状,促进中华武术与现代中西方体育融合,才能在危机中求生存、求发展、促繁荣。  相似文献   

13.
土家族武术是中华武术的组成部分,也是其民族优秀文化的宝贵遗产,不仅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群众基础,而且还具有一定的社会功能。湘鄂渝黔桂边土家族武术从其产生之初就被吸收到民族色彩浓郁的巫傩文化中, 成为驱逐瘟神赶鬼,沟通人与神的语汇。从文化社会学的角度,对湘鄂渝桂边土家族武术与巫傩文化的关系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4.
回族报刊的创办和发展是整个回族文化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整个回族文化运动的形成和发展密不可分。通过新文化运动的历练,回族报人较好地完成了报道新闻、评论时事、传播文化、促进经济的基本任务。回族报刊借各种文化运动之东风,得以遍地开花,各司其职,各尽其能。回族报人或亲自担任文化运动的主要领导者,或进行幕后策划与支持,促成了各种文化信息的有效传递,他们积极地参与到文化变革与重建当中去,梳理民族历史,传播民族知识,铸造民族心理,促进团体、刊物间开展广泛的交流与合作,并协助解决教内事务,促成合议与共识等。二者的关系是良性的互促互进。  相似文献   

15.
藏语是"卡力岗"回族族群认同的一个重要标志,这使他们与甘青一带其他回族在文化认同上形成了一定差异。藏语不仅是当地人日常交流的工具,更是体现某些文化事象的重要符号与载体。尽管"卡力岗"地区的回族与藏族都说藏语,但他们之间在文化认同上仍然存在一定距离。  相似文献   

16.
自魏晋隋唐以降,江南文化一直是中国文化的重镇,江南文化又尤以其水之闪光夺人眼目.青山秀水的江南孕育出一代又一代至柔至刚的诗人,当代的诗人们依然为这片山水所感发,他们与先前的江南诗人形成了互文传承的关系.这其中,江南之水的特性与气质在江南诗人的作品中流露出各自不同的面貌与色泽.  相似文献   

17.
中国武术发展的三重进路是从体育走向文化进而迈向文明的继承与扬弃的演变历程。通过体育化,武术迈出了近代发展与变革的第一步,但完全西化的模式显然有悖于武术发展的内在逻辑。为打破纯体育的桎梏,武术经历了文化反思与重铸,但这一“文”化的过程却忽略了武术文化之“武术”,而仅对“文化”泛泛而谈,使其陷入进不去文化也走不出体育的“围城”。对于新时代的武术发展,需站在人类共同价值观的立场,唤起对武术的文明认知与文明自觉,以“文明”的先验性理论预设激活武术的内核特质,弥合体育之武术的东西代际,廓清文化之武术的时代迷雾,构建起既不脱离世界体育发展大道,又不失民族文化特色的武术发展体系。  相似文献   

18.
回族是否有神话,这是民间文学研究者们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当前学术界争论的一个问题。争论的焦点主要有:一些人认为回族有神话。主要依据是,有很多神话流传于回族群众之中,且具有本民族特色;即便是从其他民族中接受过来的,也已得到了回族群众的承认。一些人却说,回族神话的一部分是阿拉伯神话和中国境内若干民族神话相融合的产物,另一部分则是体现着这种融合的文化特征的新创造的神话,回族当然有神话。另外,还有一些人认为回族没有神话。他们的基本论点是:神话产生于人类的童年期,而回族形成于元、明,随着“自然力之实际上被支配,神话也就消失了”,因此回族没有神话。他们承认,《阿丹和好娃》的神话在回族中广泛流传,但它不是回族的神话。  相似文献   

19.
中华武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内容浩繁、博大精深。它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重要部分;是我国民族体育的主体;是数千年来我国人民用以锻炼身体和自卫的重要手段。近年来武打影片的陆续上映,激发起广大青少年对武术的浓厚兴趣.他们希望能从学校的体育课中学会武术,但有些学校的武术课由于教学不得法,教学效果不佳、挫  相似文献   

20.
太极拳堪称中华武术中至高精妙的拳法,强身健体、惠及众人。然而新兴的互联网正在改变传统文化,因此需要借助互联网平台再造武术文化产业新常态,方能推动中华武术的保护、继承与创新。新常态视角下太极内功武术的未来发展,离不开专业核心技术,也离不开国际化的营销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