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从家族企业生命周期各阶段的特点以及社会资本在中国运用的情况来分析中国家族企业成长所存在的问题,并结合邛崃新兴粮油有限公司的成长过程来进一步证实问题的存在,最后提出一套相对可行的解决方案来帮助中国家族企业的成长。  相似文献   

2.
本文将家族企业成长过程分为原始型、古典型、规范型及自主型发展四阶段,在此基础上,借用郭跃进先生提出的家族企业家族化水平测定方法,确定所有权与管理控制权两个层次上的家族化水平,对家族企业各成长阶段进行定量判定,以帮助企业找到最佳的发展方略。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1990-2012年1033家中国上市家族企业作为样本,研究中国上市家族企业控制权比例的影响因素,认为其受到家族企业盈利能力、企业规模、家族企业存续时间以及家族企业企业化方式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目前,民营经济已成为支撑和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家族企业又是我国民营经济的主要组成部分,家族企业成为促进我国经济增长不可或缺的一环。然而,由于缺乏系统的生存和发展的职业环境,我国的职业经理人机制还很不成熟,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引入职业经理人以及建立职业经理人制度来消除家族企业管理水平和人员素质方面的瓶颈,是我国家族企业发展的大势所趋。本文就国美“黄陈之争 ”透视我国家族企业引入职业经理人所存在的问题,试图从家族企业的角度来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以其对我国家族企业的突破发展瓶颈提供一个思路。  相似文献   

5.
在家族企业权力交接过程中,接班人的选择问题往往备受关注。本文通过对浙江温州某微晶玻璃有限公司陈董的访谈,进一步探讨了家族企业接班人选择、家族企业接班人计划以及家族企业接班人培养等问题。  相似文献   

6.
统计显示,传承是家族企业难以跨越的一道“坎”,大约只有30%的家族企业能成功进入第二代,只有10%的家族企业能成功进入第三代,能进入第四代的仅有3%。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A股上市家族企业中,最终选择了33家已经传承给后代的家族企业,并运用因子分析的方法,选取控制权转移的前一年、当年、后一年和后两年共四年的数据,进行了绩效分析。得出家族企业的继承人的经营业绩并不理想,且呈逐年下滑趋势的结论,并对家族企业在选择继承人方面给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8.
作为民营经济的主力军——我国家族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存在许多阻碍其发展的问题,研究中国家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对其更好的适应市场竞争有很大的意义。本文对中国家族企业现在存在的问题进行简要分析,基于问题提出了一些可行陡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顾露露  蔡良  雷悦 《管理科学》2017,30(2):39-53
 家族企业有非常普遍的家族股权一股独大、存在家族传承意愿等特点,这可能使家族企业更看重中长期发展从而支持技术创新活动,也可能为了保护家族社会情感财富而抵制需要大量投入并具有较高风险的技术创新行为,因此需要实证证据检验。同时,一部分家族企业由国有股权转换而来,“国退民进”的所有权变更对于企业创新的影响鲜有研究进行讨论。        运用2004年至2015年中国非金融类家族企业面板数据,基于Tobit模型和负二项回归方法,从研发投入、研发产出和研发产出影响力3个维度实证检验两权合一的治理模式对家族企业委托代理问题的影响,同时检验管家理论是否存在于中国家族企业公司治理和所有权变更对企业研发的影响中。        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家族企业两权合一的治理模式显著降低了家族企业委托代理问题,对企业研发投入、研发产出和研发产出影响力形成支持效应;所有权由国有企业变为家族的企业,其研发产出和研发产出影响力明显低于其他企业,表明承接国有股份的家族企业创新效率更低。研究结论支持管家理论,即由于家族企业的两权合一治理模式以及高管与控股股东更紧密的私人联系,家族企业高管能更忠于家族企业长期利益,从而降低代理成本,提高企业创新水平。但是“国退民进”所有权变更之后企业的公司治理模式的变化并没有显著提高这些企业的创新水平。        研究结论支持家族企业两权合一治理模式对创新的正面影响,丰富了家族企业管家理论的内涵。实证结果表明“国退民进”的所有权属性变化不能促进企业创新,建议家族企业在承接国有股权时仔细甄别,并合理调整股权结构,以促进企业创新和发展。  相似文献   

10.
在很多人看来,“家族企业”四个字就意味着一间小型或中型的公司,只关注本地生意,还面临着一系列通病,比如为了继承权吵得不可开交。有很多夫妻店的确是这个样子,但这个形象并没有反映出家族企业在世界经济中扮演的强大角色。家族企业中不仅有像沃尔玛、三星、塔塔集团和保时捷这样的商界巨头,销售额极高的也不在少数:根据波士顿咨询公司的分析,在销售额超过10亿美元的企业中,30%以上都是家族企业。  相似文献   

11.
徐哲 《决策与信息》2011,(5):247-247
家族企业是中国现阶段普遍存在的一种企业类型,一方面家族企业急需聘用职业经理人,以解决、管理中的一些难题;另一方面企业花高薪聘请到的职 业经理人却难以在企业中发挥作用,最后只能走人。本文对家族企业中职业经理人的激励机制进行了分析与探讨。  相似文献   

12.
家族企业,是指以血缘或亲缘结成的家族力量以股权或实际控制权方式渗透进企业,影响或掌握企业决策的组织形式。在世界500强企业中,家族企业占了40%。作为非公有制经济中最主要的企业组织形式,家族企业的经营范围非常广泛:从衣食住行到家政服务,从农林牧副渔到制造、运输,甚至文教、体育、艺术、旅游、医疗、保险等等。研究家族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从根本上改变私营企业家族式经营的局限性,是事关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全局性课题。  相似文献   

13.
文章通过构建轨迹交叉三维模型,指出家族企业治理结构的演进是不断随人力资本轨迹交叉和物质资本轨迹交叉的变化而发展演化的过程。人力资本轨迹交叉和物质资本轨迹交叉的不断变化是家族企业治理结构演进的源动力,最终推动家族企业向社会化的方向演进。  相似文献   

14.
相较于一代自治阶段,父子共治阶段更不利于家族企业成长性的提升,这种阶段差异受到家族企业接班人成为董事、监事或高管时的年龄的调节,年龄越大,对父子共治阶段企业成长性越有利。父子共治阶段家族企业成长性同时也受到二代是否具有海外留学背景因素的调节,当二代接班人具有海外留学背景时,对企业成长性不利。建议处于权杖交接的家族企业,一是应制定长远的接班计划;二是接班人不宜过早进入企业高层;三是对二代海归应进行必要的“淡水养殖”。  相似文献   

15.
在“家文化”及其泛化背景影响下,我国家族企业打上了浓厚的家文化的烙印。本文试图通过对“家文化”其本质特征分析,着重探讨“家文化”对中国家族企业治理模式的影响,寻求在“家文化”的影响下构建中国家族企业现代公司治理模式以实现传统家文化与现代企业制度的有效结合。  相似文献   

16.
基于家族企业的特殊性,家族内部忠诚等特点成为家族企业发展的独特优势。然而随着家族企业的不断发展,许多的障碍也浮出水面,例如复杂感情关系的利益集团、"一股独大"造成的"壕沟效应"都对家族企业的后期发展造成极其不利的影响。本文通过对家族企业与非家族企业的薪酬比较以及中美家族企业的薪酬比较剖析我国家族企业薪酬制度的特点及缺陷。并浅谈几点对家族企业薪酬制度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随着时代的进步、经济的发展,我国家族企业的进一步发展由于受到特殊的文化传统、特别的经济发展环境的影响,特别是其树度本身存在的问题使得其难以进一步发展。家族式企业的弊端逐渐暴露,其进一步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我国的家族企业面临着巨大的成长挑战和观念升级,管理变革等问题迫切要求家族企业管理决策者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相似文献   

18.
国内家族企业继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文贤  魏海燕 《管理评论》2006,18(2):31-36,30
本文选择CNKI的CJFD作为检索库,以检索关键词的方式收集相关文献,运用统计分析法,分别从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研究时间等方面对国内家族企业继任研究的现状进行分析,最后提出未来我国家族企业继任研究的建议,为国内相关人员更好地研究家族企业继任问题提供参考。本文对于国内一般企业继任也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试析以人为本的新型家族企业文化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家族企业已经成为我国目前经济发展的一支劲旅,家族企业文化具有其独有的特征,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家族企业必须努力营造良好的、适应企业发展的新型家族企业文化。进行“以人为本”的新型家族企业文化建设成为影响家族企业发展乃至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0.
基于社会情感财富保护的动机,家族企业会更多地履行绿色责任吗?这种社会情感财富保护的动机会否因为经济期望的差异而有所不同?聚焦上述两个问题,利用2010年~2016年上市家族企业的数据,得到如下发现:第一,家族对企业的控制能力(包括家族所有权控制、家族成员参与管理以及家族控制时间)越强,则越会更多地履行绿色责任;家族对企业的控制意愿(包括家族命名和家族传承意愿)也影响到家族企业绿色责任的履行,尤其是当家族企业有较强的传承意愿时,其履行绿色责任的动力会更强.第二,企业的经济期望在家族控制与企业绿色责任之间发挥了一定的调节作用:当家族企业处于期望顺差的状态时,家族控制能力对企业绿色责任的促进作用会有所强化,家族传承意愿对企业绿色责任的促进作用也会有所强化;当家族企业处于期望落差的状态时,其调节作用没有得到验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