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老龄化社会程度的加剧,“空巢老人”一词的关注度越来越高。“空巢老人”一般是指那些因子女求学、工作,无人陪伴左右的老年人。目前全国近1.7亿的老龄人口中,有四成以上为空巢老人。更让人担忧的是,一些偏远山区空巢老人家庭比率高达80%,空巢老人现象俨然成为一种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2.
逯改 《当代青年》2021,(4):84-89
"空巢青年"的兴起与城市化息息相关."空巢青年",是城市化过程中的一种必然现象,是家庭核心化后家庭资源聚集的可行性产物,是青年个性发展和主体选择的结果.在城市化进程中助推"空巢青年"的健康成长与发展,需要我们打破标签,树立对"空巢青年"的理性认知和正确态度,正视"空巢青年"面临的困难及潜在的风险,构建城市共同体,推动"空巢青年"向"筑巢青年"转变.  相似文献   

3.
“空巢”家庭是现代化进程的必然现象,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存在经济、生活和心理困境,需要政府、社区、家庭和个人多方努力和全面参与。  相似文献   

4.
上世纪90年代以来,城市老年家庭空巢现象以其快速的发展趋势和深刻的社会影响日益受到关注。“中国城乡老年人口状况追踪调查”显示,2006年城市空巢户已达49.7%。“空巢家庭”的激增已成为不可避免的现实,将成为21世纪中国社会的主要家庭模式,并且表现出日益低龄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5.
根据我国第5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2000年.我国有65岁及以上老年人的家庭占全国家庭总数的20.09%.其中空巢家庭占老年家庭的22.83%,即大约每4个老年家庭中就有1个空巢家庭。随着独生子女的父母步入老年。空巢家庭将成为我国老年人家庭的主要形式,预计到2030年空巢率将达到90%。因此,关注空巢现象,关注空巢老人,并为此而完善国有的制度安排与相关公共服务,已经成为一项刻不容缓的国家任务。  相似文献   

6.
吴瑕  黄艳 《老年世界》2008,(3):22-23
独生子女去外地求学、参军或工作,父母备感失落、焦虑……以往在中国老年家庭才有的“空巢现象”,目前正在逼近城市中年家庭。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空巢老人抑郁症状的发生情况及相关因素进行分析。方法:采取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遵义市某县为研究对象,采用自行设计的相关因素对60岁以上空巢老人抑郁症发生情况进行调查,对1000名空巢老年人和非空巢老人进行入户调查,分析抑郁症状发生率及相关因素。结果发现空巢老人抑郁发生率明显高于非空巢老人,1000名老人中有963人(96.3%)出现不同程度的抑郁症状,单因素分析显示:经济状况、与子女关系、婚姻状况、身体状况、居住方式、兴趣爱好与社会交往、文化程度等与抑郁显著相关。结论:空巢老人的抑郁症状发生率较高,影响因素复杂,严重影响空巢老人的健康[8]、家庭和社会应关注他们的精神生活,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以预防或减少抑郁症状对空巢老人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在“科技是第一生产力”、“鼓励自主开发”的响亮口号之下,中国工业设计阵营却出现“空巢”现象,让“中国原创”之梦依然浮于空中楼阁。  相似文献   

9.
我国已步入老年化牡会,空巢老年人呈逐年增加趋势。许多空巢老年人的心身健康问题也逐渐凸显。空巢老年人在社会生活中所面临的各种问题应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文中首先讨论了空巢老年人的心身健康状况.随后对空巢老年人心身健康问题的产生原因进行了分析与揭示.最后针对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考。  相似文献   

10.
白雪 《当代老年》2009,(12):6-7
我们常说的“空巢”家庭多是子女离家的独居老人,随着子女异地上学、异地工作,越来越多的中年家庭出现“空巢”,这些新型的“空巢”家庭中出现更多的则是“情感空巢”。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社区空巢老人平衡能力现状进行探讨研究。方法:随机选择2014年7月至2015年7月时间段某社区空巢老人200例及非空巢老人200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根据空巢与否划分成研究组(社区空巢老人)及对照组(社区非空巢老人),每组各200例,对所有研究对象平衡能力状况展开检查,就两个组别老人平衡能力进行观察对比。结果:研究组平衡能力状态闭眼原地踏步(11.2±5.9)、闭眼单脚站立(9.8±7.1)、平衡木行走(9.2±3.4)及强化Romberg测试(14.7±7.1)相较于对照组(16.3±9.1)、(14.1±8.3)、(6.9±5.6)、(20.9±8.8)显著更低,数据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社区空巢老人平衡能力明确不足于非空巢老人,应当采取一定的运动干预,改善空巢老人体质。  相似文献   

12.
“空巢”老人的孤寂问题随着社会的发展日趋凸显出来。孤寂感对“空巢”老人的生活和身心健康造成了严重影响。本文在分析了“空巢”老人孤寂产生的原因及对其造成影响的基础上,提出了减少“空巢”老人孤寂感的对策,以期能帮助“空巢”老人减少孤独寂寞感,让他们的晚年生活更加幸福。  相似文献   

13.
据了解,眼下,南京60岁以上退休老人105万左右,80岁以上的老人14万左右,有一半左右过着空巢生活——不与子女居住在一起,或者没有子女.空巢老人约占户籍人口老年人总数的30%左右,其中独居老人约占三分之一.对比空巢与非空巢老人的生活状况发现,空巢老人的一般健康状况、生理、情感等明显低于非空巢老人.独居的、夫妻同住的、非空巢的老人生活状况确实有明显差异. 天寒地冻时,老人们也渴望眼前有人照顾,可想起在远方艰难工作的子女,他们都不愿意为难孩子.我认为,空巢老人的生命质量相对较低,有不少空巢老人存在焦虑情绪、抑郁情绪、心理问题等,主观幸福感明显低于非空巢老人.由于子女不在身边,失去相应的社会支持和情感交流对象,常感到孤独和寂寞,对自己的存在价值表示怀疑,容易陷入无趣、无助的状态,这些负面情绪长期存在,易引发空巢综合征.  相似文献   

14.
毕璐 《现代妇女》2014,(7):242-242
人口老龄化,是世界经济发展与文明进步的标志;是中国经济发展腾飞与改革深化的标志;是老百姓享受改革开放带来的红利与人口计划生育政策硕果的标志。但是,在经济发展文化发展的同时,老龄化也带来了许多复杂的社会问题。伴随社会的发展,当老龄化遭遇“空巢”现象时,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便凸现出来。农村“空巢”老人生活在我国养老服务相对来说很不完善的西部地区:这里经济发展十分缓慢,医疗卫生条件也非常差,文化生活基本处于停滞状态,社会保障覆盖面狭窄,并且保障基数低,再加上子女不在身边等等不利养老的情况下,状态堪忧,值得社会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15.
社会保障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它不仅维护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而且有助于社会和谐氛围的形成,空巢老人是我国党和政府重点保护的特殊群体之一,如何为空巢老人提供完善的养老保障是我们亟须研究的一个问题。作者根据自己对空巢老人问题的相关研究,简单介绍了我国空巢老人养老保障存在经济供养不足、精神慰藉匮乏、身体健康医疗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分别从政府、家庭、空巢老人自身以及医疗等方面提出保障空巢老人养老的四点对策,即:加强政府的支持力度、提高家庭养老能力、提高老年人自我养老意识以及完善新型合作医疗制度。以期更好地实现好、维护好我国空巢老人的根本利益,满足他们的需求,提高他们的晚年生活水平。  相似文献   

16.
美国学者K·M·迪特里克说,“人出生在各色家庭中,在成年后又有了自己的家,到了老年尽管这些是否发生变化,每个人仍会有自己感觉中的家”。对于我国老年人来说,特别是农村老年人来说,家不仅是一座房子,更是子女,一种天伦之乐和由中获得的安全与满足感。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家庭结构小型化,农村“空巢”现象越来越多地出现了。据全国老龄委“2007年农村空巢和类空巢家庭老年人状况”调查数据分析(本文数据特别注明除外,均来自于此次调查),2006年我国农村老年空巢和类空巢家庭3288万户,  相似文献   

17.
空巢老人是指没有子女照顾、单居或夫妻双居的老人,分为三种情况:一是无儿无女无老伴的孤寡老人,二是有子女但与其分开单住的老人,三是儿女远在外地、不得已寂守空巢的老人.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日益明显,空巢老人所占的比例日益增高,出现在空巢老人中的问题也日渐突出.关爱空巢老人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对营造文明和谐的社会环境和人际关系,推动社会和谐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近期,笔者就江西省赣州市空巢老人的现状进行了调查.  相似文献   

18.
伴随着城市化及人口老龄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空巢老人的数量不断攀升,城市空巢老人养老问题已经成为当今社会亟待解决的一大问题。社会工作者作为具有独特工作方法和价值理念的专门服务者,能够为解决城市空巢老人提供一种新的途径和方法。本文尝试从城市空巢老人的养老现状出发,探讨社会工作者在解决其养老问题中的角色及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前贵州省空巢老人将近250万左右,占老年人总数的50%。为进一步关心关爱空巢老人,全省各级各有关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使空巢老人得到更多的关注和更好的照顾。  相似文献   

20.
小舟 《老人天地》2010,(6):38-38
老年人心理多半孤单.特别是空巢老人。心理学专家说:宠物对空巢老人的身心健康有积极的影响。养猫可以治疗抑郁症,养鸟可以治疗神经官能症,养马可以调洽焦虑症。因此专家建议空巢老人可以养宠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