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清埙 《当代老年》2007,(5):10-11
有这样一群“年轻”的退休老人,他们将晚年生活过得有滋有味,他们就是一些热衷于“五旅”生活的快乐老人。  相似文献   

2.
高勇 《老年世界》2013,(19):34-35
敲锣打鼓、高高兴兴地把退休的职工送回家,曾是几代人的一种美好记忆和传统方式。然而,无论是机关,还是企事业单位,这种方式和程序,现在都在不断地被简化,有的甚至已消失得无影无踪。  相似文献   

3.
浙江省海盐武原街道的枣园社区有一位热心老人,别看他已78岁了,但他“身兼多职”,他是消费监督义工、社区义务巡逻队队长、网吧市场义务监督员、社区96345联络员、武原街道廉情信息员、社区消防志愿者和市民环保检查团团员……他叫郑永桢,被居民称为“闲不住的热心”。  相似文献   

4.
《当代老年》2008,(12):4-4
今年68岁的唐家乾老先生是遵义公路局的退休职工。10年前唐老先生退休后,每天在后院打理花草,整得院子郁郁葱葱、花团锦簇,经常有飞鸟来此小憩。渐渐地,唐老先生的院落开始热闹起来,每天天刚一亮,赶来蹭食的鸟儿们就在枝头“叽叽喳喳”叫开了。于是,老先生便端着饭盆出来,为鸟儿们送上早餐。日落时分,当大批鸟儿再次飞来的时候,老先生又为这些“厚脸皮”的家伙送来了晚餐和洁净的饮用水。由于爱上了这些鸟儿,无论寒暑,老先生的喂食行动从未间断。其间,老先生也每天沉醉于自己营造的“鸟语花香”氖围中。  相似文献   

5.
这是一个简陋之家。两间不大的旧房,不多的老式家具,最打眼的就数那台摆在长条桌上的彩电了。大家坐定后,罗爹讲起了他与几位老同事一“起翻案”的故事。罗爹名叫罗希志,今年84岁。他原是平江县南江镇食品“站的一名职工,1979年被批准退休,回到老家养老。那时,国家尚未实行社会  相似文献   

6.
慧卿 《当代老年》2011,(7):25-25
社区里70岁的杜大妈,近日病故了。他的独子在办理母亲的丧事时,感到人手不足,于是便找出母亲生前保存的一张《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卡》,按照卡上的联系电话,打给了社区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站:请求派2个人来帮忙。因为联系卡上为老人提供的六项服务中,丧事服务就是其中的一项。可是电话那边的回复,让杜大妈儿子失望了。工作站协理员告诉他,社区工作太忙,抽不出人来。放下话筒,老人的儿子真想痛哭一场,自己母亲退休这么多年来,他可是第一次求助于社区,没想到未能如愿。  相似文献   

7.
2010年岁末,郑州本地极有影响的大河论坛,一个“我在“俄穸斯当沙发客”的帖子人气极高。”“沙发客”这一时尚、前卫的旅游自助形式在国际上兴起不久,追随者一般都是年轻人,  相似文献   

8.
唐义 《当代老年》2008,(11):9-9
最近,我在一份资料上看到:发达国家出现充满活力和朝气的退休老年人群,受到了包括联合国一些下属机构在内的众多国际组织的普遍关注。他们把这些老人叫做“新派老人”。  相似文献   

9.
一个法国人,从出生到死亡,都可享受某种基本社会救助。法国是一个人口老龄化突出的国家。据法国官方统计,法国6400多万人口中,65岁以上老人占人口总数的19.1%。正是基于人口快速老化的背景,养老服务得到高度重视,法国退休老人因而过得舒适安逸。  相似文献   

10.
我想去桂林呀,我想去桂林。有钱的时候没时间,有时间的时候没钱……”当年歌手韩晓的一首歌曾引起多少中老年人的共鸣。然而,如今在辽宁省沈阳市却有一位普普通通的老人,退休金不高的他,想去桂林就去了,想去三亚就去了。老人说:“谁说一定要等到既有钱又有时间的时候,才能实现“去桂林”的梦想?”  相似文献   

11.
文阿姨一脸愁容,对着医生倒苦水。原来,文阿姨退休以前是单位的一把手,家里的顶梁柱,里里外外都处理得妥妥帖帖,可如今面对自己的八旬唠叨老妈,却束手无策,有时简直无奈到了崩溃的边缘!  相似文献   

12.
萍聚 《老年人》2011,(12):14-16
"沙发客"这一时尚、前卫的旅游自助形式在国际上兴起不久,追随者一般都是年轻人,而三位郑州退休老人却远行异国他乡,做起了"沙发客",这其中有着怎样的精彩故事呢——  相似文献   

13.
2010年初,卫生部公布的一则数据显示,2000年至2009年,中国50岁以上年龄组报告艾滋病感染者和病人人数增加明显,65岁以上年龄组人群当年报告数占总报告数比例从0.34%增加到3.4%,其增加速度惊人……  相似文献   

14.
何颖 《老人世界》2008,(4):38-39
今日意大利,人们往往把那些仍能自理生活和坚持部分工作的六七十岁的退休老人尊称为“新老人”。意大利“新老人”是继日本“新老人”之后在发达国家出现的充满活力和朝气的退休老年人群体,受到了包括联合国一些下属机构在内的众多国际组织的普遍关注。  相似文献   

15.
周礼 《老人世界》2013,(8):41-41
在瑞士旅居期间,有一次我去拜访一位朋友,他叫肯里尔,是瑞士一名中学退休教师,与我是忘年之交。依照肯里尔先生给我的地址,我找到了他所居住的公寓。来到门口,我轻轻地按了一下门铃。不一会儿,一位身材微胖的太太打开了防盗门。我吃了一惊,以为自己找错了地方,因为我知道肯里尔的太太早在几年前就去世了,他一直独居,家中怎么会有其他老年女性?正当我想向这位太太道歉时,肯里尔走了出来,他热情地拥抱着我说:“欢迎你!我亲爱的朋友。”这时,房间里又走出来两位老人,他们一一与我拥抱并问好。  相似文献   

16.
歌唱中时间飞逝“呀拉,呀拉索;呀拉,呀拉索。”在山东省济南市舜玉社区,有一处“快乐老家”,每天这里都是热热闹闹。  相似文献   

17.
汪代华 《当代老年》2009,(12):11-11
近来读报,常常被老人频出的“怪招”吸引眼球:大连市一对老年夫妇,退休后月收入5000多元,为了让儿子能常回家看看,竟采取“发工资”的办法,每月发给其2000元“看望费”;黑龙江一位老人在邮局花钱订购“敲门声”;某地老人为了能让儿女回家看看自己,经常装病到医院住院……  相似文献   

18.
肖保根 《老年世界》2006,(23):35-35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年轻人尚且有忘事的时候,何况老人呢?存款后不用本子登记,是很多老人的通病,殊不知,偷一下这样的懒,就会损失很多“银子”。  相似文献   

19.
由过去的担心没人养,变成暖心、定心、放心,也达到了政府省心、子女放心、老人开心的养老服务目的  相似文献   

20.
冯硕 《当代老年》2007,(8):11-11
上了年纪的人总喜欢唠叨,其实这是可以理解的。随着工作、生活环境的改变,社交圈子缩小,朋友也随之减少,许多老人常年禁锢在高楼中的水泥墙里,容易产生失落感、孤独感,有的甚至灰心厌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