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中国古代的平等要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文化中的原始平等要求是指平等地接受原始权威的裁判。由于自我意识和公共权威发展的迟缓 ,中国早期文明中的平等要求并不强烈。春秋以后占主导地位的儒家思想主张合理的平等 ,墨家则提出了公的平等要求。农民阶级乃是追求某种实质意义的平等 ,但其要求长期表现为嫉妒性的原始形态 ,缺乏理性的论证。总之 ,以“主义”形式表现出来的平等要求 ,基本不存在于中国传统的价值体系之中。  相似文献   

2.
平等是人类文明的信条,现代平等权已经从形式性平等过渡到实质性平等,从要求适用法律平等到要求立法平等.作为新一代人权的社会权,苛以国家积极的作为义务,以保障公民实质性平等权利的实现.当前,这种平等的社会权利在中国广大农民身上仍极其欠缺,因而亟待法律对农民的社会平等权予以规范和完善.  相似文献   

3.
作为自由主义代表人物的罗尔斯提出自由和平等的普遍社会正义原则,但他更看重平等,因为正义总是意味着平等.他认为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社会基本结构的正义构成了平等的基础.对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的分派如政治上的自由、言论和集会自由等公民基本自由要求权利平等原则,不允许公民间基本自由存在任何差别.在收人和财富的分配上,为克服社会偶然因素和自然偶然因素对人与人造成的不平等,他在承认效率原则和形式平等所遵循的纯粹正义的程序的前提下,提出了机会的公平平等原则与差别原则结合的正义第二原则.  相似文献   

4.
作为现代刑事诉讼法的公理性原则之一,控辩平等原则要求在代表国家追诉的检察院和作为个人应诉的被告人之间实现权利对等、地位平等,它包括平等武装和平等保护两层涵义.控辩失衡是我国刑事诉讼中的控辩关系的基本现状,对此,应当通过刑事诉讼制度和程序的重构来加以扭正.  相似文献   

5.
长期以来,在《政治经济学》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教材中,普遍认为按劳分配的局限性在于形式上的平等,而事实上的不平等。对于这一观点我认为是值得商榷的。我的观点是: 1.以劳动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也是事实上的平等。平等有机会平等和结果平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主要是竞争条件的均等。按劳分配是一种机会均等。凡是有劳动能力的人,只要是为社会劳动,在作了必要的社会扣除之后,按照等量劳动领取等量报酬的原则进行个人消费品的分配。“平等就在于以同一的尺度—劳动—来计量”。目前,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就是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这就要求社会侧重的应是效率和竞争机会的平等,而不是结果的平等。按劳分配体现的是一种机会平等,是实实在在的平等,而不是一种形式上的平等。“权利永远不能超出社会的经济结构以及由经济结构所制约的社会文化发展。”  相似文献   

6.
平等是人类文明的信条,现代平等权已经从形式性平等过渡到实质性平等,从要求适用法律平等到要求立法平等。作为新一代人权的社会权,苛以国家积极的作为义务,以保障公民实质性平等权利的实现。当前,这种平等的社会权利在中国广大农民身上仍极其欠缺,因而亟待法律对农民的社会平等权手以规范和完善。  相似文献   

7.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公平正义是基础.在公平层面上,最重要的是机会平等.机会平等包括起点平等、机会实现过程的平等及机会差别的不平等.实现机会平等,国家和政府的干预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当然政府的介入也要把握适度的原则,合理定位自己的职责,担负起提供底线公共服务的责任.不然,干预过度很可能会损害部分合理的权利,反而会造成新的不平等.  相似文献   

8.
法治是当今世界公认的一种重要政治价值。法治理想的要义是通过法律规范的途径来限制任意专断权力的运作。为达到这一目标,法律规范在形式上必须满足富勒提出的八项要求,并且必须确立法律的正当程序来保障法律规范得到适当的运用。我们可以把这两方面称作法治理想形式与程序方面的要求。法治理想的要义还有助于我们理解人们围绕法治的一些重要争论,如关于实质性法治观念的争论,关于立法性法律的争论等。  相似文献   

9.
"求差别的平等"追求的是事实上的平等而非形式上的平等,它着眼于社会弱者,更关心结果上的平等,力求实现真正的社会公平.事实上的平等原则,要求立法者认真关切妇女的实际利益,以结果平等为目标来制定保障妇女权利的法律和法规,其关键就在于弥补妇女因其不利地位而失去的平等,使发展条件不平等的妇女得到与男人平等的发展机会.为了达此目的,给予妇女特殊照顾、特殊保护是必要的,也是实现男女平等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10.
在社会现代化进程中,市场经济的发展必然要求民众的社会正义原则偏好从结果平等逐渐向机会平等转变,而推动这种变迁发生的动力则是社会结构转型所导致的生活经历变化。立足社会转型的背景,基于问卷调查数据从机会平等和结果平等两个维度对转型期民众社会正义原则偏好的影响因素的研究表明:个人收入水平越高就越支持机会平等的原则;受教育程度越高就越倾向于反对结果平等和平均分配的原则;城镇居民比农村居民更加支持机会平等原则,但是城镇户籍人口比农村户籍人口更认可结果平等和平均分配原则;区域市场化水平越高越倾向于平均分配原则;中部地区和东部地区民众比西部地区民众更加支持机会平等的原则。对如何更好地推动民众正义原则偏好的转变,促进社会正义共识的达成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我国《侵权责任法》第四十七条所设定的制度是惩罚性赔偿制度。这一制度与推定过错责任原则、公平责任原则及无过错责任原则同属私法公法化的必然结果。虽然它们的内容有别,但都是为了纠正形式平等与实质平等的悖离。19世纪资产阶级民法典为了最大限度地确保私人自治而设计的抽象人格体、意思自治及绝对所有权是形式平等悖离实质平等的原因所在。对它们三者的修正,即从抽象人格体到具体人格体、从意思自治到意思限制、从绝对所有权到相对所有权,也正是惩罚性赔偿制度的法哲学基础。  相似文献   

12.
需求管理的知识转移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了知识管理和需求工程的主要内容,着重论述了其中的知识转移和需求管理,并对需求管理主体的知识势能及特点进行界定,得出需求工程的成功取决于需求管理过程良好的知识转移,最后给出适用于需求管理的知识转移模型。  相似文献   

13.
从性别平等原则的演变出发,分析其从形式平等向实质平等的转型过程,认为用人单位的行为是否构成歧视应该在实现平等原则基础上进行合法性的判断。用人单位能否实施性别配额制在该原则的不同理解下是冲突的。这种冲突在国际条约、国内法都有所体现。各国应根据本国自身的特点对用人单位实施配额制是否违反就业中性别平等原则作出规定。中国应坚持就业性别问题本土化,在现阶段必须坚持机会平等的原则,以规则中心主义弥补法定义务主义的不足。  相似文献   

14.
本文首先论述了知识转移的基本概念,同时探讨了需求工程的主要内容─需求开发和需求管理,得出需求工程的最终成功取决于需求双方良好的知识转移,最后我们重点提出有效良好地实施需求工程知识转移的知识分类策略。  相似文献   

15.
大学生需求状况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采用UNI问卷,共随机抽取河南农业大学2000级新生642名,在学习需求、个人需求、择业需求三个维度、12个因素方面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在这几个方面都有较高的需求,且无性别显著差异;在个别项目上需求相对较低,但个体差别较大。  相似文献   

16.
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婚姻立法之嬗变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从1978年婚姻法的修改和制定被提上立法议程,到2008年,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程的加快与婚姻家庭观念与制度的革新,我国婚姻法已经走过了30年的岁月。30年来,婚姻家庭的立法理念从强调管制发展为尊重私权,注重保护公民的自由和自治权利,注重保障弱势一方和未成年子女的利益,强化法律救济和社会救助,我国婚姻法完成了从简单粗糙到制度化、体系化的华丽转身,加快了从形式平等到实质平等的变革。  相似文献   

17.
政治自由主义的价值理念一直是西方社会政治思想的主流,但自从古典自由主义诞生的上百年时间里,自由主义理论鲜有新的理论建树。直到20世纪70年代罗尔斯的正义理论问世,政治自由主义又萌发了勃勃的理论生机。古典自由主义主张个体享有自由平等的权利,而它所指的“平等”仅局限于形式上的平等。罗尔斯对。平等”概念重新阐释,赋予传统的“平等”观念以实质性的含义,这一观点使得古典自由主义上升到了新的理论水平。  相似文献   

18.
唐代试赋不限韵与任用韵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限韵"和"任用韵"是唐代试赋韵类中的少数派,前者只是官方未作限韵要求,作者依旧可以用韵;后者则规定考生必须用韵,只是官方未拟定韵字。如果忽略官方的制度化规定,二者在用韵表现形态上具有一致性:韵部的选定和韵数的多少全由作者自己决定,表现出少有的用韵自主性和灵活性。其不足之处是,不仅应试者缺少了"注题目之解,示程式之意"的提示,而且官方也丧失了相对客观统一的评判标准。  相似文献   

19.
刑事和解可能使犯相同之罪的加害人因赔偿能力不同而被判处不同的刑罚,使类似情形的被害人因加害人赔偿能力不同而得到不同数额的赔偿。有些学者便因此认为,刑事和解背离了刑法的基本原则。实质上,刑事和解不仅没有背离刑法基本原则,而且是刑法基本原则的一种实现方式。因为,罪刑法定原则的本意在于保护被告人的合法权益;适用刑法平等原则不仅要求形式上的平等,而且要求实质上的平等;罪责刑相适应原则要求刑罚量应与被告人应承担的刑事责任量相适应。  相似文献   

20.
资本作为一种风险缓冲剂,具有承担风险、吸收损失、保护银行抵御意外冲击的作用,是保障银行安全的最后一道防线,实施资本监管是保证金融安全的主要手段。文章运用数学模型分析工具,从金融安全的角度对金融业资本监管进行了分析,得出了合乎逻辑的理论结论,为实践中的运用提供了理论基础。研究丰富了金融监管理论文献,也为指导中国金融业今后的发展提出了重要的理论证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