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景初 《经营管理者》2014,(24):113-114
旅游产业融合是国际旅游产业发展的趋势之一。分析了旅游产业融合对郑州旅游业发展的战略意义。分别从旅游与信息产业、旅游与房地产业、旅游与体育业等三个方面阐述了当前郑州旅游产业融合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2.
笔者按照中央对重庆市发展的“314”总体部署,根据“科学发展、富民兴渝”及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建设要求,针对渝东南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滞后、交通大变革、产业大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等实际,开展大量的调查研究,分析武陵山区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就如何充分发挥民族文化优势,促进民族文化与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发展,充分发挥民族文化在旅游产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突破旅游产业发展瓶颈,促进城乡统筹及连片扶贫开发,提出加快推进渝东南民族地区民族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对策及思考。  相似文献   

3.
毛燕 《经营管理者》2014,(27):120-121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发展的重要载体,没有文化内涵的旅游是缺乏生命力的,这决定了二者在融合上存在的必然性和可能性。旅游的优势是市场,文化的优势是内涵,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是当今世界的发展潮流之一,也是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必然趋势。强调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既是四川旅游产业发展转型的需要,也是四川文化产业进一步做大做强的需要。  相似文献   

4.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文化与旅游的融合是旅游业实现可持续与发展的重要途径。文章通过对恩施州民族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可行性分析,强调了民族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重要意义,找出了恩施州民族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存在着民族文化挖掘不够、缺乏对民族文化商品的推销以及专业人才的缺乏的问题,有针对性的提出了促进恩施州民族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建议,以期对推动恩施州民族文化的开发利用与保护和旅游业的发展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5.
骆婷婷 《办公室业务》2023,(22):155-157
档案管理是信息化、数字化转型发展的重要一环,它的现代化升级与文旅产业的融合发展紧密相关。文旅产业的融合发展离不开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而档案管理作为历史文化遗产的记录者和保管者,在文旅融合产业的发展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分析做好文旅融合产业下的档案管理工作的必要性,探讨了如何引入文旅融合大数据系统、延伸文旅融合与互联网新模式,升级文旅融合线上管理系统,以期促进档案管理便捷化、多样化和信息化。  相似文献   

6.
伴随着经济增长和产业融合发展的社会趋势,旅游业的转型与升级成为了当前发展的重点。独特的闽台区域文化和多样的闽台旅游资源,为闽台生态文化旅游的融合发展奠定了有利的基础条件。该文通过分析闽台独特的区域文化及其生态文化旅游的发展现状,提出闽台生态文化旅游业融合发展的实现机制,以期促进闽台两地旅游业的升级与转型,不断推动闽台两岸旅游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旅游业与文化产业作为国民经济重要的组成部门,在促进经济协调发展、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人民精神生活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文化产业与旅游业的融合也是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两者的互动关系有利于促进当地产业结构的调整,同时促进文化的有效传播。本文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以汶川为例重点分析其旅游业与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与问题,并给出两者融合发展的建议,以促进实现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有效融合,促进产业的着实发展。  相似文献   

8.
基于2013—2018年国内37家旅游上市公司的业务融合数据,采用赫芬达尔指数法(HHI)对旅游产业融合度进行定量测算。结果表明,旅游上市公司业务融合HHI值整体呈下降趋势,产业融合度呈现出由中低度融合向中度融合发展的趋势。景区类、旅行社类、餐饮类、旅游电商类旅游上市公司产业融合程度加深,酒店类、旅游电商类则融合波动较大。最后,从顶层设计、创新发展、融合主体等层面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连云港市政府通过发展文化旅游把西游记文化资源优势转变为产业优势,提升全市文化软实力,取得了较快发展。但是,体制不顺、融资不足、复合型人才缺乏等问题仍然困扰着产业融合。要实现连云港旅游业与西游记文化产业融合发展,须通过企业融合、文化创意、技术创新、产品融合、市场融合等途径,在专项规划、体制创新、融资多元、集团发展、产品创新、市场培育、人才培养等方面采取具体措施,才能促进连云港旅游业和西游记文化产业深度融合,提质升级为西游记文化旅游产业,形成连云港最富有魅力的国内外民族文化品牌。  相似文献   

10.
文化与旅游关系密切、关联度高、边界模糊。实现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是促使传统文化焕发生机和延长旅游产业链条有效途径。甘肃张掖历史悠久、文化资源丰富,"资源融合"是文化资源富集区实现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的最佳路径。张掖市应在在深入挖掘文化资源的基础上,坚持创新理念,将文化资源以旅游资源的形式融入旅游业,最终实现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11.
为进一步探究体育旅游发展路径,文章对体育旅游发展模式进行梳理,总结出常规体育旅游和特种体育旅游两种模式,从产业融合视角提出发展对策:在服务型政府建设过程中,优化产业服务,提高产业服务能力;立足产业融合要素目标,创新体育旅游企业管理的架构、经营模式和价值链;从区域资源禀赋、对接国家战略和多元融合层面,开发体旅精品项目;以厚植人才基础为导向,在优化人才培养目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加强优秀人才引进上下功夫;在注重体育旅游品质建设的同时,提升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宣传效果,推动用户向游客转变。  相似文献   

12.
会展旅游是由会展业和旅游业通过产业间的功能互补、协同发展以及进一步融合而形成的。本文在分析厦门市会展旅游业发展现状及突出问题的基础上,从产业监管方、企业和产业人才三个要素出发,研究会展旅游业融合机制的构建,从而提出促进厦门市会展旅游发展的措施及建议。  相似文献   

13.
锦州市旅游业在"十二五"时期快速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十三五"时期是东北振兴的关键时期,锦州市应该把握这一难得的机遇,重视旅游产业融合,推动以旅兴锦,借助旅游实现振兴。锦州市旅游产业融合有6方面优越条件:旅游资源丰富;良好的气候条件;多元的自然环境;优越的区位条件;便捷的交通条件;实惠的消费价格。为了推动锦州市旅游业在"十三五"时期迈上更高的层次,应积极落实十个方面的旅游产业融合:旅游+养老;旅游+保健养生;旅游+运动;旅游+避暑(避寒);旅游+文化;旅游+美食;旅游+农业;旅游+工业;旅游+地产;旅游+教育。  相似文献   

14.
旅游产业融合现象已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不断发生。本文对产业融合的概念、类型进行了阐述,并从产业融合角度对信阳现代农业旅游发展的条件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信阳市发展现代农业旅游的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5.
伍双双 《经营与管理》2012,(10):133-135
"乐活"主题旅游能够激发人们潜在的乐活需求,促进三次产业融合,集群化发展,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本文旨在以遂昌生态休闲旅游县为例,说明乐活旅游可能为旅游发展开辟适合市场需求的新蓝海经济。  相似文献   

16.
文章结合《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提出的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峨眉山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乐山市世界重要文化旅游目的地建设背景,通过调研分析乐山市旅游产业发展现状,认为乐山旅游产业在创新发展方面有较好的基础,但是也存在创新意识不强、旅游产品单一、文化资源挖掘不足等短板,并结合相关问题提出促进乐山市旅游产业创新发展的建议措施。  相似文献   

17.
市场经济快速发展,市场竞争日渐激烈,企业需要结合市场环境与自身发展需求,积极探索新的发展模式,实现创新发展。“互联网+”环境下,企业应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优势,不断推进业财融合,进一步提升企业业财融合水平。基于此,文章重点从“互联网+”与业财融合相关内容入手,简述企业业财融合面临的挑战,分析“互联网+”企业业财融合的信息特点及作用,最后提出“互联网+”下的企业业财融合实现策略,希望为相关人员提供参考借鉴,促进企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8.
今年以来,利川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强力推进生态史化旅游产业链建设,着力实施“旅游綦础设施深度改善,旅游功能配套深度跟进,核心景区深度建设,旅游文化深度融合,旅游产品深度开发,旅游市场深度拓展,旅游新掣业态深度挖掘,  相似文献   

19.
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是新疆提升农村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促进脱贫攻坚的重要手段。新疆充分认识到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的意义,在全疆范围内选择了13个县市(不含兵团)成功申报为国家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试点县市。本文总结了新疆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现状,针对新疆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体制机制还需理顺、产业融合度较低、农业功能开发不足等相关问题,提出了争取国家对新疆产业融合发展的差别化政策、理顺产业融合机制、强化要素供给、拓展农村产业融合渠道等具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文章从生态环境、文化底蕴、区位交通、时尚氛围、市场需求等方面分析了哈尔滨市旅游文化时尚产业融合发展的基础和优势,剖析了存在的问题和制约因素,提出了搭建载体,建设旅游文化时尚新地标;整合资源,打造旅游文化时尚新精品;延伸链条,培育旅游文化时尚新产业等发展思路和发展重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