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截至7月15日,广东碳排放配额有偿竞价平台累计发放1112万吨,成交金额共6.67亿元,碳交易市场累计成交119万吨,成交金额共6532万元。试点企业履约率为98.9%,达到首年预期。早前6月底,上海碳交易试点首年履约以100%的履约率宣布完成,这是国内唯一纳入企业全部按期履约的试点。  相似文献   

2.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问题日益严重,京津冀地区低碳协同发展成为关注的焦点。碳排放权交易机制作为一种市场驱动的碳减排政策,能有效地减缓气候变化,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对此,本文基于系统动力学,构建京津冀碳排放交易政策仿真模型,探索不同的碳交易机制设计对京津冀地区经济和环境的影响。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总体上,碳交易机制能有效地促进京津冀地区的碳减排进程,即使对经济会产生微小的负向冲击;(2)在碳交易机制设计方面,减少碳配额总量,减少免费配额发放,以及提高碳交易价格均会增大碳减排力度,并同时加剧对经济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3.
《领导决策信息》2014,(14):14-14
正目前我国已确定7个碳交易试点城市,但普遍存在企业参与积极性不足,碳种类标准不统一,数据不完备以及碳排放虚构、造假等问题。作为全国碳排放交易的首个"探路者",深圳市日前发布《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办法》。确立不同于欧美及国内其他试点城市的全新碳交易体系,相较于2013年10月的征求意见版,新出台的《办法》管控范围由过去的5000吨以上,扩大到3000吨二氧化碳当量以上企业以及大型公共  相似文献   

4.
本文针对实现我国"十二五"期间减排目标的现实背景,构建了一个省际排放权交易模型,重点探讨了在实现各省减排目标的过程中,碳排放权交易机制发挥的成本节约效应。研究设置了无碳交易市场(NETS)、仅包含北京等六个碳交易试点省市的碳交易市场(PETS)和全国范围内实施碳排放权交易(CETS)三种政策情景。通过模型分析得到以下结论:(1)为实现"十二五"碳强度减排目标,扣除自然下降率,全国二氧化碳排放需要减少约6.39亿吨,占当年总碳排放的6.65%;无碳排放交易时全国需要付出约157.62亿元的减排成本,占当年GDP的0.04%;六省市参与碳交易情景下,全国总的减排成本约为150.66亿元,节约减排成本4.42%,碳交易量为0.22亿吨CO2,占总减排量的3.39%,均衡碳价约为70.55元/吨CO2;全国碳市场情景下,全国总的减排成本约为120.68亿元,相比于无碳排放交易情景节约减排成本23.44%,碳交易量为1.21亿吨CO2,占总减排量的18.98%,均衡碳价约为38.17元/吨CO2;(2)碳交易市场对参与交易的省份的成本节约效应各不相同,总的来看,东、西部地区成本节约较为明显,部分西部地区能够在完成自身减排目标前提下,通过加入碳交易市场而获取正的收益。  相似文献   

5.
我国"十二五"规划提出建设自愿减排碳交易市场,良好的交易机制是碳交易市场健康发展的基础。为探求价格形成这一交易机制的核心问题,本文以自愿减排市场碳交易价格影响因素为研究对象,从供给、需求和市场影响三个方面进行了理论分析,并以美国芝加哥气候交易所为实证对象,采用面板回归和AR(1)-GARCH(1,1)模型分析方法,利用该交易所2003年~2010年碳金融工具的交易价格和相关影响因素的数据样本开展实证研究。研究发现,芝加哥气候交易所第一阶段合约配额价格影响因素主要是配额供需,且随时间推移不同年份产品的影响度有增强趋势。第二阶段能源价格影响最大,且天然气价格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对我国自愿减排市场的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6.
《领导决策信息》2013,(47):16-17
2013年是中国碳交易元年,对于有望成为全球碳排放权交易第二大市场、覆盖7亿吨碳排放的中国而言,需借鉴全球主要碳交易市场经验推动碳交易试点扩围,通向“全国碳市场”,并最终掌控碳交易国际定价权。  相似文献   

7.
张令荣  王健  彭博 《中国管理科学》2020,28(11):145-154
供应链内外部碳配额交易是碳配额政策下供应链协调碳配额的重要途径,对供应链成员企业碳减排决策产生重要影响。本文以单供应商和单制造商组成的二级供应链为研究对象,在完善的碳配额交易市场情况下,通过构建供应链外部碳交易路径和内外部碳配额交易路径共存的博弈模型,分析了碳配额政策下内外部碳配额交易条件、企业减排策略和利润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在外部碳交易路径下,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的减排决策相互影响,且当单位碳排放量和碳减排成本系数相等时,上游企业碳减排率是下游企业的两倍;同时进行内外部碳配额交易能降低中间产品批发价格,提高供应链成员企业碳减排率、增加企业利润。算例验证了结论的有效性,并发现企业碳配额和内部碳交易价格在一定区间内才能使内部碳交易达成,此时制造商会分担供应商的碳减排费用。  相似文献   

8.
2013年6月18日起至2014年6月19日,深圳、上海、北京、广东、天津、湖北、重庆全部七个碳排放权交易试点省市先后开展了碳排放权交易。碳排放权配额的分配方式主要有免费分配和拍卖分配,其中免费分配又分为历史法和基准线法。本文对这七个碳排放权交易试点省市碳排放权配额分配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9.
《领导决策信息》2014,(17):16-16,17
正与欧美市场以广泛发展现货和期货产品不同的是,目前国内的碳交易品种仅限于现货交易,流动性远远不及欧美市场。要借鉴欧美经验,积极发展碳交易的衍生品市场,提高碳交易的流动性。作为温室气体排放大国,我国已明确"十二五"期间要逐步建立碳交易体系的目标。2011年10月底,国家发改委下发《关于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的通知》,批准北京、天津、上海、重庆、湖北、广东、深圳等7省市,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2015年起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碳排放交易,  相似文献   

10.
基于动态CGE模型构建了中国能源-经济-环境政策模型,根据碳税和碳排放交易的政策属性,设计了单一碳税、单一碳排放交易以及碳税与碳交易相结合的复合政策等不同情景,模拟分析了不同政策的减排效果、经济影响与减排成本. 结果显示: 1) 碳税的GDP损失率 最小,减排成本较低,但不能确保2020减排目标的实现; 2) 碳排放交易情景下机制覆盖行业承受的减排压力较大,受到的冲击过大,减排成本较高; 3) 碳排放交易与适度碳税相结合的复合政策,一方面可以确保减排目标的实现,另一方面可以使较为分散的排放源承担一定的减排义务,降低机制覆盖行业的减排压力,减排成本适中,是较优的减排政策.  相似文献   

11.
基于EOQ模型,假设碳交易市场中存在一个零售商和一个供应商,并以该两级供应链为研究对象,建立包含减排投资在内的碳交易模型,严格限定企业碳配额上下限,对不同碳配额下企业之间碳交易情况进行分析讨论。研究表明,控制碳配额在企业碳排放最优和成本最优时的碳排放区间内时,可以有效促进企业投资减排,在一定的碳交易价格之下,上下游企业碳配额余量乘积为负是保证碳交易政策实施的基本条件,而碳价格并不影响供应链成本和碳排放。通过算例进一步分析了不同交易价格对零售商和供应商的影响,最后在碳配额范围内得到了最优碳配额和交易价格。  相似文献   

12.
黄帝  陈剑  周泓 《中国管理科学》2016,24(4):129-137
随着我国碳排放交易市场的建立和发展,在碳排放约束下逐步降低单位产出的碳排放水平成为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中的中长期约束性目标。本文在一个多周期决策模型中研究了配额-交易机制下企业的最优动态批量生产、碳排放权交易和减排投资联合决策问题。生产商在整个决策周期期初决定是否进行减排投资以及投资规模,根据每个周期的生产计划决定减排设备的运行计划。根据节能减排技术的特点,本文假设生产商运行减排设备时不仅降低了产品的单位生产碳排放量,而且降低了产品的单位生产成本。本文基于广义Benders分解法对模型进行了最优性分析,得到了最优生产决策和最优减排投资决策的一些基本性质,并通过数值实验分析了碳排放配额和碳排放权价格对生产商总成本、总排放以及减排投资决策的影响。本文的数值实验分析结果发现:(1)当碳交易市场上的碳排放权充足时,减少碳排放配额或改变碳排放配额的分配方式并不能影响生产商的碳排放水平;(2)碳排放权价格是影响生产商的碳排放水平和减排投资规模的关键因素;(3)随着碳排放权价格的上升,即使拥有足够的碳排放配额,生产商仍会不断提高减排投资规模以获得减排收益。研究结果对碳排放交易体系下生产企业进行减排技术投资具有较强的管理启示。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一个碳排放依赖型制造商和一个供应商组成的两级供应链为研究对象,考虑碳配额与交易机制和碳减排技术投入及消费者低碳偏好等因素下的供应链策略选择问题。若政府制定的碳配额不足以满足目标生产,制造商可以通过碳交易获得额外的碳排放权或采用碳减排技术、或两者结合,以实现收益最大化。本文采用报童模型,针对制造商的几种策略建立了供应链成员的收益模型。研究发现,对于制造商来说,碳减排技术和购买额外碳排放权相结合的策略一直是最优的;碳交易使制造商的碳排放总量上升,政府应该谨慎推行;通过制定适当的碳配额,政府可激励企业投资碳减排技术,从而降低碳排放总量并提高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4.
南北碳排放配额政策博弈分析与策略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回顾碳减排政策演变的基础上,基于双变量(贸易比较优势和环境比较优势)、碳排放配额政策和不完全市场竞争假设,构建了两阶段的政府碳排放配额政策与企业碳减排水平选择的博弈模型,应用逆向求解法得到了均衡解;进而考虑激励相容条件和参与约束条件,得到全局稳定均衡最优解及其条件,从福利、贸易、环境效应等多个角度分析比较了南北国家碳排放许可证政策、碳排放配额许可交易政策和许可交易碳排放权合作政策的选择条件.结果表明:从改善福利来看,碳排放配额许可交易市场能够促进资源在国家间的有效配置、实现Pareto改进;从改善环境来看,许可交易碳排放权合作政策最好,碳排放许可证政策最差;从改善贸易来看,三种政策难分伯仲,但许可交易碳排放权合作政策更有利于北方国家,碳排放配额许可交易政策更有利于南方国家.三种政策均不可能实现环境和贸易同时改善,短期内南方国家仍会优先选择碳排放配额许可交易政策,发达国家试图短期内实现全球环境政策合作还不够现实,应本着更为务实的原则积极稳妥、循序渐进的方式来推进环境合作.  相似文献   

15.
省情速递     
《领导决策信息》2010,(32):15-15
8月9日.安徽省文化产权交易所、安徽省环境能源交易所、安徽省农村综合产权交易所、安徽省版权交易中心成立.填补了该省四个领域产权交易空白。四个交易所将服务文化产业、版权市场、低碳经济、农村发展,未来3年争取按照年交易额增长50%的速度发展.到2012年努力实现招投标市场年交易总量超1000亿元。  相似文献   

16.
为兑现“十二五”和2020 年的碳减排目标,我国政府于2013 年年底在“七省市”试点启动碳交易市场,并在2015 年推广至全国. 根据欧盟的经验,在碳交易市场运行之初,政府需要设定一个碳排放许可总量,并把其分配给参与减排的企业. 为实现在减排企业间合理分配碳排放许可量,目前在政界热议的配置方式包括免费、拍卖、免费拍卖相结合、单边交易模式和双边交易模式五种方案. 为探讨这五种方案能否实现“企业以最小的减排投资成本实现既定的减排目标”这一问题,本文从企业微观生产过程出发,剖析企业减排路径及其减排投资渠道,建立企业减排投资成本最小化模型,推导各投资渠道的最优投资水平,进而分别讨论免费、拍卖、免费拍卖相结合、单边和双边交易模式配置碳排放配额对最优减排投资的实施情况,根据所得结论,提出这五种配置方式在实施过程中需要重点考虑的因素,为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17.
碳配额交易体系下企业低碳产品定价及最优碳排放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配额交易体系(cap-and-trade)是目前使用最广也是最有效的一种通过经济激励促使企业采取减排措施的机制。本文主要研究以配额制为基础的碳交易体系下单个企业低碳产品最优定价及碳排放策略问题,具体讨论了企业加入碳交易体系时,面对外生给定的碳交易价格以及市场上消费者对产品低碳度的不同偏好,基于政府免费分配的碳排放配额,如何最优地确定其生产周期内的目标碳排放量及其所生产的低碳产品最优价格,以使自身利润最大化。模型分析所得的性质与算例部分给出的数值结论反映了企业产品定价、减排边际成本与目标排放决策之间的关系,得出了一些对企业及政府决策都皆有一定价值的信息。  相似文献   

18.
省情速递     
《领导决策信息》2012,(37):15-15
按照国家发改委发布的《关于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的通知》,北京、上海、广东等7个省市将在2013年启动碳交易试点。目前北京已将试点方案上报国家发改委待批。  相似文献   

19.
《领导决策信息》2010,(6):28-29
能源消费与相关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不仅受技术效率的影响,而且受人类生活行为的影响。一些学者研究认为,私人汽车、家庭、服务等消费者的行为,能够影响大约全部能源消费的45%-55%。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统计,全球每天排放8000万吨二氧化碳,美国人均每年排放22.9吨二氧化碳,欧洲10.6吨,中国3.9吨.印度1.8吨。  相似文献   

20.
二氧化碳影子价格的稳健估计是评估边际减排成本、设定环境税框架以及评价碳排放权交易体系有效程度的基础性工作。本文在采用自体抽样方法(bootstrap method)的基础上,通过构建二氧化碳影子价格的稳健估计模型,测算了中国36个工业行业1998~2011年的二氧化碳影子价格。研究结果表明:(1)在参数线性规划模型下,忽视随机因素对生产前沿的影响,会低估二氧化碳影子价格。稳健估计得到中国工业行业二氧化碳影子价格平均值为5480元/吨,远低于现有研究估计结果。(2)二氧化碳影子价格在不同行业间存在较大差异并呈扩大趋势,表明行业间存在巨大的碳排放权交易空间,但是36个行业中有越来越多的行业已经向"清洁型"生产技术转变。(3)二氧化碳边际减排成本与碳排放强度之间具有显著的"倒U形"关系,行业碳排放强度的临界值为10.37吨/万元。行业的碳排放强度控制在临界值以下时,可以实现有效减排和生产技术清洁化。(4)我国未来二氧化碳减排政策应采取数量机制和价格机制相结合的策略,价格机制控制碳排放强度较高的行业,数量机制实现行业间边际减排成本的趋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