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大中型工业企业是温州工业科技活动的主体,2006年全市498家大中型工业企业科技投入经费占全市科技投入总额的58.7%。温州要建立创新型城市,必须要重点提升大中型工业企业科技创新活力,形成一批创新龙头企业,才能带动区域产业提升,但是以轻工业为主的温州产业结构,大中型企业技术创新对外依赖性较强,注重于先进设备引进以及在此基础上开展的集成创新和消化吸收创新,深度的原始创新活动较弱。  相似文献   

2.
通过专项调查,对上海金桥出口加工区工业企业节能降耗的现状和特点进行分析,指出其影响因素主要包括专业化配套政策、节能降耗效应及节能降耗动因,最后提出加快培育和发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引进节能服务型企业形成完备的产业配套体系等促进金桥出口加工区节能降耗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正第三次科技革命之后,新型产业的创新以及转变经济增长模式成为我国占领国际市场的必要前提。而高新技术企业作为新兴产业和技术创新的主要载体,引领着世界产业经济的潮流。在我国,高新技术产业主要包括节能环保、光机电一体化领域、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和医疗器械领域、高端装备制造、航空航天领域、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然而,高新技术企业与传统制造业相比在管理理念与方式、成本费用构成  相似文献   

4.
朱苓 《山东统计》2008,(4):38-39
为全面深入了解我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状况.查找企业科技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为下一步我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提供可靠的依据.区统计局按照区主要领导的要求.利用20天的时间对我区高新技术企业、规模以上企业进行了调研。共发放调查问卷239份.实地考察了17家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调研领域涉及新能源、医药工程、电子信息、新材料等方面。  相似文献   

5.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的产业。2010年9月国务院审议通过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以科技创新为支撑,将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七个产业为重点发展方向,通过市场培育,  相似文献   

6.
《统计与咨询》2011,(1):41-42
黑龙江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包括新能源、新材料、新型环保、生物、信息、现代装备制造等六个产业,统计范围是年主营收入500万元以上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涉及224个行业小类。通过对全省4000多户工业企业进行摸底调查,测算六大新兴产业的规模、结构等基本情况,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刘凯 《浙江统计》2014,(7):48-49
工业在诸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一直长兴不衰.当前诸暨全面实施工业强市发展战略、力推新型工业化进程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工业经济发展压力较大、企业科技创新投入相对薄弱等问题,提出坚持科学发展、加大科技创新、促进产业升级和拓宽融资渠道等建议.  相似文献   

8.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当前,世界新技术革命日新月异,随着我国加入WTO和全球经济一体化步伐的加快,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对优化产业结构和提升经济竞争力的重要作用日益显现.为摸清我市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状况,进一步提高我市高新技术产业(企业)在工业经济结构中的比重,衢州市企业调查队近日开展了一次对全市高新技术产业的专项调查.现根据调查结果,对我市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现状、特点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并提出有关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9.
科技创新是推动产业升级的核心动力,产业升级也能拉动技术创新,二者之间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由此,构建科技创新驱动产业升级的概念模型,并通过对传统C-D生产函数模型进行改进和扩展,建立产业升级函数模型和科技创新函数模型。运用1997—2017年全国数据,测算产业升级指数、科技创新指数、人口素质指数和社会需求指数,并进行相关参数估计。结果显示:1997—2017年间中国科技创新对产业升级的贡献率为40.3%,产业升级对科技创新的贡献率为25.9%,创新能力提高对产业升级的推动作用要大于产业升级对科技创新的拉动作用;从年度贡献率变动来看,二者的贡献率均呈波动起伏变化,但产业升级对科技创新贡献率整体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10.
一、大中型工业企业科技创新现状及特点1、科技活动支出增长。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成为市场主体,危机意识和科技意识不断增强,科技活动支出逐年增长。2006年,全市大中型  相似文献   

11.
<正>作为国家重点布局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新能源汽车行业具有明显的科技创新带动强、产业波及范围广、绿色节能环保等特征。做大做强新能源汽车产业关键要实施强链补链行动,加强关键技术、共性技术研发体系建设,加快车用芯片、操作系统等核心技术研发和产业应用,推动四川新能源汽车产业提质增效。  相似文献   

12.
当前,区域间以板块经济为主体的经济竞争格局开始形成,工业板块经济更是实现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载体。针对江苏省南通工业板块经济的发展现状,揭示出其发展中存在的企业规模总体偏小、企业融资难度加大、科技投入严重不足、产业配套能力不强、品牌建设相对滞后等突出问题,从而提出充分发挥政府部门推动作用,迅速提升板块经济总量规模,大力推进名牌名品发展战略,努力提高产业科技创新水平等对策建议,以推进南通工业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杭州建德市工业经济发展产生剧烈震荡,直接给不少企业带来硬性;中击,引导发展新兴产业意义重大。目前,建德市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已有良好的资源和研发基础。在新材料、新能源领域,业已形成一定的产业规模。为进一步加快发展新兴产业,特建议采取健全机制、统筹规划、政策扶持、合作创新、招商引资等措施,推动工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4.
德阳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级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装备制造) 位置:四川省德阳市 创建时间:1992年 规划面积:34.0平方公里升级时间(国家级):2010年 园区特色和亮点:国家工信部授予的全国首批"国家新型工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和联合国"清洁技术与新能源装备制造业国际示范城市"国际级挂牌园区,四川招商引资承接产业转移优秀园区和四川省重点培育的"51025工程"2000亿元产业园区.中国重大装备制造业基地.坚持以"新装备、新能源、新材料"为主导产业,着力创新驱动,加快实现"千亿产城"新区建设目标.2012年德阳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业企业达到429户,工业总产值490.2亿元,主营业务收入444.8亿元. 主导产业:装备制造业、新能源、新材料 龙头企业:东汽、二重、东电、得阳特种新材料  相似文献   

15.
文章利用2011—2019年的省级面板数据,从融合路径和融合效益两个方面构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在测算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的基础上,利用面板数据模型、中介效应模型和面板门限模型,实证检验了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影响以及影响路径。结果表明:数字普惠金融不仅可以直接促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还可以通过农业科技创新间接促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在进一步分析农业科技创新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影响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在农业科技创新促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过程中起着调节作用,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农业科技创新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边际效应更大。  相似文献   

16.
丽水市微电机产业是丽水市工业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十五”期间,在丽水市政府、科技局、财政局等部门的积极引导、扶持和推动下,丽水市微电机产业进行了十大科技创新项目,推动了丽水市微电机产业快速健康发展,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总结经验,现对十大科技项目开展绩效评价。  相似文献   

17.
新能源产业是与开发利用太阳能、海洋能、风能、地热能、生物能、氢能、核聚变能等新能源相关的各类产品生产和服务的总和,具有储量大、可再生性强、清洁环保等特点。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对加快推进新能源产业的发展,优化产业和能源结构,推动节能减排,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和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8.
宋玉 《浙江统计》2013,(11):51-53
新能源汽车是汽车产业未来发展的方向,但目前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进程缓慢,面临着经济实用性难以满足消费需求、配套设施等用车环境尚不完善、企业内生发展意愿不足等问题,为此,提出进一步开展有针对性的科技创新,在提高新能源汽车性能和安全性的同时,降低新能源汽车制造和维护成本等建议.  相似文献   

19.
研究不同行业中小型科技企业成长能力差异状况和各种影响因素的作用大小,对提高企业成长能力及完善行业发展政策具有重要意义.从仿生学视角结合中小型科技企业成长特点,构建其成长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基于山东省400家中小型科技企业调查问卷数据,运用模糊综合评判方法对不同行业中小型科技企业的成长能力进行评价比较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新能源高效节能行业中小型科技企业内、外部成长能力均较弱,生物工程新医药、新材料应用行业中小型科技企业综合成长能力较强,完善金融生态环境和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可成为提升不同行业中小型科技企业成长能力的首选措施.  相似文献   

20.
正当前赤峰市工业正处在快速发展和结构转型期,应该顺应国际经济发展趋势,瞄准国际产业发展方向,进一步明确产业投资取向,积极培育发展生物产业和新能源产业,提高产业竞争力,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一、赤峰市生物产业和新能源产业发展现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