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杜汉生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5)
中国传统审美文化较之西方的一个显著特点是重视情感表现,即所谓“诗言志”的传统。就此而言,《声无哀乐论》可以说是其中卓然独立的奇葩。因为它对音乐与情感的关系作了前所未有的详细论析,而结论却是否定性的,即其所主张的“心之与声,明为二物”,“异途殊轨,不相经纬”。因此,牟宗三先生指认《声无哀乐论》“不是反传统,而是非传统”。 在对《声无哀乐论》的评价中,不少论著在肯定其突出音乐艺术的形式美因素,突出审美主体的能动作用等功绩的同时,又批评它对音乐与情感的关系的否定过于武断。有的还抓住《声无哀乐论》认为音乐可以“发滞导情”,认为“随曲之情,尽于和域”等看法,批评它自相矛盾,并从嵇康党曹仇马的政治立场等方面寻找个中原由。笔者以为,《声无哀乐论》关音乐与情感的关系的看法上确有不尽合理之处,但它并非一般的逻辑矛盾,而有着深刻的思想理论根源。 相似文献
3.
《寒夜》塑造了一个丰满复杂的女性曾树生形象,真切细腻地表现了她与家及家人的复杂情感。对她的先逃离家庭最后又回来,批评界多作道德、文化层面的解读,结论显然是偏颇的,应该看到这里其实隐含着更多的情感心理内容:无奈的“逃离”中蕴含着“回来”的因子,看似无情却有情;急切的回来更彰显其对亲情和真情的依恋和向往。 相似文献
4.
周雪 《昭乌达蒙族师专学报》2013,(12):230-232
刘禹锡的《竹枝词》包含着一个古老而新鲜的哲理,音乐之声既是无哀乐的,又是有哀乐的,是无情与有情的辩证统一。音乐具有主客合一的性质,音乐既是自律的又是他律的,是自律与他律的辩证统一。弄清音乐自律与他律相结合的哲理,有利于推进音乐教学改革。 相似文献
5.
谢晓苏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1984,(2)
自从元代伟大戏剧作品《西厢记》问世以来,历代研究者蜂起,不少人将它和著名的董解元说唱诸宫调《西厢记》相比,二者各有轩轾。其中有代表性的如吴兰修所说:“王实甫所本,有出兰之叹,然其佳处,实甫莫能过之。”近人付懋勉更说得明白:“在结构和情节上,《王西厢》对于《董西厢》的改进方面是主要的,在曲子方面则二家互有所长。未可一概而论。”在重视、赞扬《董西厢》开山之功的同时,亦对王实甫“花样翻新”所取得 相似文献
6.
贺珍姣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5):85-86
新一轮课程改革以来,作文教学倡导让学生抒写性情。放飞心灵,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于是,很多老师在评价学生作文时相当宽容,一味鼓励与表扬,评价欠真实、欠准确、欠全面。实际上,《(语文课程标准〉解读》一书中明确指出:“应从主旨、内容、语言、结构、创意、文面六个方面综合考察学生作文,给予每篇习作正确、公正、科学的评价,切忌评价流于虚假、 相似文献
7.
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出发,通过对《听雨》的分析,指出隐喻作为作者表达自身体验的重要方式,不仅仅是创作的修辞手段,更是读者加深对作品的认识,理解作者情愫的有效工具。 相似文献
8.
农村人情现象解析——以湖南邵阳严塘村为个案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适度的人情往来满足了人们情感需要、维系了和谐的人际关系。但随着经济的发展,近年来农村人情发生了巨大变化。通过对湖南严塘村的调查研究,发现湖南农村人情往来存在长期性、互惠性、不均衡性等基本特点。目前农村人情往来持续、终止或“攀人情”等现象,更多的不是因情感理性,而是出于工具理性的考虑。不合理的人情往来给村民的生活、精神带来伤害。因此,应从完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农村的廉政建设、改革农村的人情风俗习惯等方面正确引导农民,使之建立文明、健康的人情往来习俗。 相似文献
9.
刘瑞光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7(4):247-248,383
一般学者认为,唐代比较开放,允许妇女改嫁,而宋代比较专制保守,不允许妇女改嫁,宋代成为封建社会贞节观念由弱到强的分水岭.然而笔者认为,宋代社会对妇女改嫁的态度还是比较宽松的,远没有人们想象的那样严格. 相似文献
10.
人情文化背景下的中国农村社会保障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现阶段,建设我国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不可能照搬城市社会保障体系的模式。家庭依旧是农村社会保障的基石。自古以来,在我国的家庭日常生活中,形成了独特的人情文化,对维护家庭和睦、社会稳定功不可没,同样对我国目前的农村社会保障具有重要影响。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应该融合传统的人情文化。 相似文献
11.
梁柱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41(6):60-69
新中国的建立 ,标志着以毛泽东和蒋介石分别代表的中国两个前途、两种命运的决战已基本结束。从这时起 ,如何解决台湾问题开始凸显。到了 2 0世纪 5 0年代中期 ,毛泽东根据国内外形势的变化 ,及时地把争取用和平方式解决台湾的问题提上了议事日程 ,并开始倡导实行第三次国共合作。两岸之间进行了有限的接触。虽然蒋介石未能在民族大义上迈出关键的一步 ,但毛泽东关于和平统一台湾的一系列主张 ,为后来“一国两制”的构想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在传统社会人际关系研究的基础上,探讨农村社会中人情交往的主要形态,并对其在新形势下的文化内涵进行解读;运用社会功能的相关理论对这种人情交往的功能进行了分析,指出了人情交往的功能主要是稳定农业生产、促进信息交流和维护村庄和谐;而更深层的意义还包括促进社区整合和提供心理归属,并由此对农村社区的存在价值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3.
牛娜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9(1):66-70
深入分析人情圈、传统消费心理、家庭经济和家庭类型4类因素对农村家庭人情消费行为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农村家庭人情消费的相关因素分析模型,进一步揭示各因素之间存在的相互关系,这对于如何引导当前农村文明消费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柴玲 《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4(4):56-61
结合实地研究与文献研究,本文考察了集体化时期围绕一个扬水站展开的晋南农村水资源开发利用方式及其局限。集体化时期晋南农村水资源之开发利用呈现以\"条条联系,块块团结\"和\"人情例外\"为特点的条块秩序。条块秩序下,当地农民可以高度合作地利用水资源,然而其资源密集、高度集权的特质也为日后水资源匮乏、合作困难等问题埋下了伏笔。 相似文献
15.
在农村劳动力大规模持续性转移进程中,农村发展呈现两个明显变化:以利益交换为特征的农村劳动力市场逐渐形成和以人情关系为纽带的乡土社会人情信任日益缺失。如何理解这两个变化及其内在关联?本文试图从考察农村劳动力市场的工资决定及人情关系在其中的作用来回应这一问题。结果表明,人情关系具有显著降低农村劳动力市场工资的短期影响,但这一作用在农村劳动力市场的生命历程中呈现逐渐弱化的动态变迁。此外,人情关系对男性工资的抑制作用较女性大且显著,而女性相较于男性更关注市场工资的高低,并在农村劳动力市场中显著排斥人情的在场;人均耕地越多,人情关系的作用越显著,而人均耕地较少时,人情关系的作用相对较弱且不显著。 相似文献
16.
17.
王蕊 《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6):39-43
“义理”和“人情”这两个词语最早源于中国,但当它们融入日本社会后,虽然基本特征仍有相似之处,但具体内涵发生新变,并呈现出历史阶段性。在日本,“义理·人情”原主要为武士间建立在信赖的基础上情感要素与规范要素未分化的道德规范,江户时期成为身份社会通用的注重社会秩序的道德规范,明治维新后“义理”逐渐演变成臣民对天皇的效忠,“义理”抹杀“人情”。现代社会“义理·人情”主要表现为个人对所属集团的忠诚之心、人际交往中的情感纽带。日本文化中的“义理”与“人情”内涵的转变无疑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准确地阐释和理解日本文化中的“义理”与“人情”能够为我们进一步了解日本社会增添新的视角和素材。 相似文献
18.
近日,仔细翻阅《毛泽东书信选集》一书,对毛泽东那种严以自律,不循私情,“公交以公交论,私交以私交论”的做法,感到由衷地景仰和钦佩!这里试选两例。例一:建国之初,毛泽东和周恩来商量,成立了国家文史研究馆,照顾安排德高望重、生活困难的名宿,使他们不仅有个领工资的地方,还可 相似文献
19.
20.
周骥腾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39(6):112-131
在转型社会的背景之下,人情支出负担过重成为中国农村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本文基于2014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采用分层线性模型,从宗族网络结构的差异和村庄收入差距状况两个角度切入,对中国农村家庭人情负担的基本状况以及人情异化的生成机制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家作为人情往来的行动单元,人情负担在不同家庭结构、社会网络和收入水平上呈现出异质性;宗族网络发挥了规范人情秩序的积极作用,在宗族网络强度较高、规模较大的地区,家庭人情负担较轻;收入差距加重了人情支出负担,地区收入差距越大,家庭人情负担越重,且对低收入家庭的影响更大,但同时,宗族网络能够缓解这一负面影响。本文呈现了乡村社会变迁中人情支出负担问题的区域性差异,并揭示了其核心影响机制,为理解农村居民交往行动逻辑和乡村社会关系网络的变迁提供了有益的观察视角和机制性的理论解释。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