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单位犯罪与三罚原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代各工业化国家的刑法大都设立了惩罚法人犯罪的法律制度,刑法确认法人具有犯罪行为能力的重要理论依据之一是意志与举动可以相对分离的原理,并据此创立了一种崭新的刑事责任归结途径和承担方法,其中最为典型的惩罚制度是来源于传统两罚制度的所谓“三罚原则”。1997年修订的中国刑法在法人犯罪概念的基础上创立了单位犯罪的特殊概念,将法人犯罪和非法人团体的特定违法行为都归入单位犯罪的范畴,并且全面确立了三罚原则在中国刑罚制度中的作用和地位。  相似文献   

2.
确认犯罪法人的诉讼主体地位是程序公正性、保障程序科学性、刑事立法协调性的需要 ,分析国外较有特点的立法例 ,提出我国应当实行诉讼主体与犯罪主体一体化 ,即确立由犯罪时法人的法定代表人代表法人参与诉讼的制度 ,并从实体法和程序法角度论证其合理性。同时还对法人的子公司、分公司或其他分支机构犯罪 ,设立中的法人犯罪 ,法人犯罪后法人终止等实践中一些特殊情况下 ,犯罪法人的参与诉讼方式提出具体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3.
法人经济犯罪之学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人经济犯罪之学理分析向朝阳唐稷尧关键词:法人犯罪法人经济犯罪法定犯我国1979年颁布的《刑法》没有规定法人犯罪。但此后约十六年间,随着我国改革的深入和经济的发展,法人严重违法行为不断涌现。为了遏制其泛滥,立法机关先后在12个单行刑法规范中规定了法人...  相似文献   

4.
法人犯罪是当今刑法学界的一个热,或理论问题,法人犯罪的犯罪构成则更是聚讼的焦点。本文在深入研讨的基础上,认为法人犯罪的主体只有一个即法人组织;法人犯罪的故意有三种具体表现形式:事前授意或批准型、事中同意型、事后认可型;法人可以构成过失犯罪;法人犯罪的客观方面是,法人成员以法人名义为法人利益并根据一定方式结合而实施的对危害结果具有共同原因力的作为或不作为。  相似文献   

5.
法人犯罪是近一二百年以来世界上出现的一种新的日益增长的犯罪,其危害性、危险性之大远非自然人犯罪所能比拟。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先后颁布了四个有关法人刑事责任的法律。在今年召开的八届人大五次会议上关于刑法修订,增设了一节单位犯罪,明确了法人犯罪及相应的处罚。新刑法突出了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法律保护,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迈向又一个里程碑的标志  相似文献   

6.
单位或者法人能否成为犯罪的主体,一直是刑法理论界颇具争议的问题。传统观点仅从刑法理论层面去探讨法人的犯罪能力,以此来考察法人是否能成为犯罪主体,难以得出一个确定、合理的结论。因为法人是由自然人组成的,所以法人本身的“活动”其实质是自然人的活动,既然自然人具有犯罪能力,完全否定法人的犯罪能力就难以让人信服。另外,作为一种犯罪“能力”,法人与此相关的支配这种能力的意识就是必需的.然而法人并不具备.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否定说”不是完全没有道理,最终的结局只能是聚讼不已。问题的解决在于突破刑法学本身的局限性,时单位犯罪的犯罪主体进行本体论考察,法人究竟是“拟制”的?还是一种“实存”?抑或是法人成为独立的犯罪主体跨越了“拟制”与“实存”?由此出发,使这一论题得到相对完满的解决。  相似文献   

7.
我国刑法理论界对于法人犯罪问题,一直以来都是聚讼纷纭、莫衷一是,法人犯罪肯定说与法人犯罪否定说长期僵持不下。虽然我国的现行刑法已经肯定了单位犯罪,但是并不是说法人犯罪理论已经完美无暇、毫无破绽。仅就法人行为的认定方面,就存在着诸多难以回答、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金融犯罪是典型的市场经济犯罪 ,具有极大的社会危害性。随着由法人参与的危害社会秩序行为日益增加 ,肯定法人犯罪主体性问题 ,由法律明确法人的范围及其应负的刑事责任范畴 ,完全符合我国市场经济建设和发展的需要。法人金融犯罪相对于自然人犯罪而言 ,其以法人的名义通过有组织的、大规模的进行 ,因而更容易得逞 ,也更具危害性。认真研究和分析法人金融犯罪的构成要件 ,有助于打击和预防这类犯罪 ,更好地维护国家金融秩序和保障金融安全  相似文献   

9.
一、法人累犯存在的条件(一)法人累犯存在的社会条件纵观法的发展,我们会发现,法人在赢得民法的承认和保护时,却又闯入了刑法的禁区。那么刑法理论该如何对待这种非自然人的法人犯罪者呢?虽然法人犯罪与刑事责任的主体资格在长达几个世纪的讨论中已得到了越来越多国家刑法典及刑法学者的肯定,但是,刑法在这方面的任务仍然十分繁重。法人累犯制的构建与否就是其中的问题之一。我国现行刑法虽然采取了否定的态度,但笔者认为,根据刑法体系完备、刑事政策以及刑事司法实践的需要,应该肯定法人累犯制。正如犯罪市场理论所揭示的那样,市场犯罪的出…  相似文献   

10.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单位犯罪逐渐进入了我国刑法研究领域,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有关单位犯罪主体的研究也越来越多。20年过去了,随着新《公司法》的出台,尤其是其中对一人公司的新规定,又引起了新的一轮对单位犯罪主体范围的讨论,本文将从我国刑法第三十条有关单位犯罪主体的规定从发,以构成单位犯罪主体所需满足的基本条件为中心,结合国外有关法人犯罪主体范围的规定,得出我国刑法中单位犯罪的主体范围。因此,本文的重点将是在我国构成单位犯罪主体所需满足的基本条件有哪些,以及结合当前我国社会现状,符合这些基本条件的主体有哪些。  相似文献   

11.
法人作为民事主体,与自然人一样具有法律上的独立人格,当法人的人格权受到侵害时,其有权要求精神损害赔偿。从分析法人的人格权入手,论证了法人可作为精神损害赔偿的权利主体,在我国有必要建立法人的精神损害赔偿制度,以弥补法人人格权遭受侵害而带来的精神利益的损失并给致害者以惩罚。同时阐述了法人精神损害赔偿的范围及法人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性质与功能。  相似文献   

12.
单位犯罪也称法人犯罪。单位犯罪主体必须是单位,犯罪主观方面可以是故意,也可以是过失;其客观表现必须是实施危害社会的行为。认定单位犯罪应区别与自然人犯罪和共同犯罪的界限。对单位犯罪刑罚适用“两罚制”。  相似文献   

13.
刑法中的人有着不同的法律地位,从而可以作不同的类型区分。作为犯罪主体的自然人和法人应有其内在的理论基础和外在的形式结构,我国刑法中的犯罪主体理应据此作出妥当性解释。刑法中的他人的范围可以作不同的区分并作出相应的理性说明。  相似文献   

14.
我国民法典第76条中的“其他企业法人”是指除公司制法人以外的其他营利法人类型,但条文没有对其基本内涵、法律特征、组织形态和治理结构等做出具体规定。在公司制法人成为现代企业制度“主流叙事”的当下,“其他企业法人”正在被边缘化。观察实际运行中的我国经济社会生活发现,“其他企业法人”主要有全民所有制企业法人和集体所有制企业法人两个类型。民法典时代,“其他企业法人”在服务特定的生产经营目的、落实特殊的所有制经济结构安排和满足过渡时期市场化改革特别需求等方面有着特殊的功能。适应新发展要求,有必要完善涉及“其他企业法人”的单行立法,通过夯实其法律地位、健全其内部治理结构和强化其外部制度约束等方式,进一步规范各类“其他企业法人”的设立和运行。  相似文献   

15.
国家是国际法中的责任主体,只要违背国际社会义务,触犯国际法,理当承担法律责任;国家是国际社会的"法人"实体,拥有自己的意志和行为,具有犯罪的意图和能力,能够承担刑事责任。确立国家犯罪及其刑事责任,有着充分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论法人犯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人犯罪是市场经济发展的衍生物。法人团体的局部利益与国家、社会整体利益以及公民个人利益的冲突 ,是产生法人犯罪的社会基础 ;新的实用主义的刑法观是产生法人犯罪的刑事哲学基础 ;在法人化的社会中 ,以实在说为主导的法人性质的认识 ,解释了法人构成犯罪的主客观基础 ;整体责任观念的确立 ,使法人犯罪的刑事责任完全有别于专制主义社会的株连责任 ;两罚制的刑事责任方法 ,为追究法人犯罪的刑事责任选择了途径。由此 ,构筑了法人犯罪立法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7.
我国《民法总则》对宗教活动场所法人资格的定位,将宗教活动场所法人界定为非营利法人、公益性法人和捐助法人,并将其区别于宗教团体法人,这样界定有诸多法律意义和现实意义。在宗教活动场所法人的成立条件中,《民法总则》允许具备法人条件的宗教活动场所取得法人资格,但并未规定宗教活动场所必须登记为法人。其治理结构应设有法人机关,包含决策、执行、监督三个机构;宗教活动场所法人享有对宗教财产的所有权与使用权,但需依据宗教事务条例对其财产权进行保护和限制。同时,在宗教事务中,其需要对法定代表人的行为,教职人员和工作人员的侵权行为等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  相似文献   

18.
随着国际经济的发展,国际间的交往也愈加频繁。法人作为涉外民商事法律关系的主体,在国际民商事交往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各国依其自身利益采用不同的标准来确定法人国籍,由此带来了法人国籍的变动。依据我国现阶段国情,我国应以主要办事机构所在国的国籍为法人国籍,以此来解决法人国籍的冲突。  相似文献   

19.
单位犯罪是指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及其他合法组织违反法律规定,故意或过失实施的危害社会的、依法应受刑法处罚的行为。与自然人犯罪一样,它同样须具备其主体、主观方面、客体和客观方面四个要素;单位可能进行的犯罪活动的类型是多样的,并有扩大的趋势。为此,国家还可在自然人犯罪的犯罪构成要素的基础上,制定一些认定单位犯罪的条件。  相似文献   

20.
从1987年《海关法》首次将单位作为一种犯罪主体至今,单位作为犯罪主体已有20年的历史。在这20年期间,我国的社会经济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出现了诸如一人有限责任公司、有限合伙企业以及临时性组织等新的经济实体组织形式,这就对传统的单位定义提出了挑战,进而对我国刑法中的单位犯罪主体的范围提出了新的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