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老子》是我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哲学著作,它在我国哲学思想史上影响极其深广。解放以来,学术界对其作了大量的研讨工作。目前,对于老子其人即老聃,活动于春秋末年;《老子》其书基本上为老聃所著,大家的看法已趋于一致。但对于老子思想的主要方面——“道”论的性质,学术界的意见还十分分歧:除了“文革”前的唯物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两种观点外,最近又出现了老子的“道”具有“两重性”、“二元论”的主张。我们认为,老子的“道”是客观唯心主义的一元论,其它“唯物主义”和“二元论”的两种意见都是站不住脚的。本文即拟就这个问题,作详细的辨析。  相似文献   

2.
“道”与陶渊明伍方南一“道”是老子哲学的核心。在老子书中,“道”这个字前后出现了七十三次之多(据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的统计),可以说整部老子书都是围绕着“道”展开的。“道”这个字作为老子哲学的载体或符号,其涵义极其繁富而又异常复杂。纵观老子书中对...  相似文献   

3.
李泽厚在谈到《老子》中“德”、“道”概念的时候说:“德的原始含义究竟是什么,是一个迄今并不清楚而很值得研究的问题”,“它的原义显然并非道德”(李泽厚:《孙、老、韩合说》,《哲学研究》1984年第4期)。这个问题的确值得研究。《老子》书亦名《道德经》。其论“道”与“德”精妙玄奥,是《老子》哲学的“本体论”范畴和认识论范畴。因司马迁为《老子》作者立传说:“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  相似文献   

4.
老子对语言传播的批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子》五千言辞约义丰 ,幽深玄远。其表达的含蓄朦胧 ,用语的殊异独特常使人们产生许多的误解。陈鼓应先生曾专门撰文对比较流行的误解加以澄清 ,以期还老子之本来面目。① 如果我们从字面上看老子有关语言传播的论述 ,我们很容易得出老子否定语言传播的价值的结论。通行本《老子》第一句便是“道可道 ,非常道” ,《老子》一书中反复出现“不言”、“不争”、“不辩”之类的概念 ,老子似乎对语言传播的价值进行了彻底的否定。当然这只是问题的表面现象。如果老子真的否定语言传播 ,那么《老子》五千言不是将老子自己逼入道“不可道”的悖…  相似文献   

5.
“道”是老子书中的核心观念,但《老子》既论“道”,也论“一”,两者关系微妙难解。通过分析,笔者认为,《老子》一书经历两阶段的发展,早先依循古老精气论的路线,以“一”为最高根源,然后才走出具有自己特质的路,以“道”为首出者。  相似文献   

6.
一中国古代哲学家特别是先秦哲学家有一个共同点,即都是崇内圣外王之道,立经世致用之说,学术思想同社会生活密切相结合。老子也不例外。《老子》一书宣扬“无为”,配之论“道”,用老子本人的话来说,就是要求当时的统治者“以无事取天下”(五十七章),“以道蒞天下”(六十章),因此,研究《老子》一书,  相似文献   

7.
《老子》对中国古代文化、古代思想、古代哲学产生了巨大影响。早在战国,它就启迪了庄子·在汉代,佛教传入时,士大夫消化佛经用它为酵母;道教创立时,道士们树旗帜奉它为经典·魏晋时代,作为“三玄”之一,它成为“玄学”的精神食粮。唐以后,儒佛道三教诤争不休,它总免不了成为议论的话题,舌战的口实。我的这篇文章,通过方以智对老子其人其书评价和阐述,来揭示《老子》对方以智思想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老子》一书对中国文化以至世界文化都具有深远的影响 ,但对于“道”的解释却众说纷纭。以《老子》原文来分析其“道”的思想和在历史上的成功应用 ,并与西方新自由主义经济学作比较 ,可看出其对于我国现代经济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论老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其人其书 老子是人们所熟知的一位古代思想家。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他与孔丘、墨翟鼎足而立,创立了道、儒、墨三大显学,对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老子的事迹、著述,司马迁《史记·老子传》有这样的叙述:  相似文献   

10.
老子,我们知道确有其人,却难以究竟其人是谁;我们知道确有其书,然而其书却意义百解,难予定义。读《道德经》,我们迄今难以肯定到底应该是“道德”经还是“德道”经。尽管如此,老子对中国文化的影响,犹似苏格拉底之于欧洲,苏格拉底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影响欧洲文明达两千多年,老子则几乎以同样的方式影响了古老漫长的中国文明。《史记》述孔丘评老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龙者,民族精神的象征也。上述赞叹是否真出孔丘口中,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表达出了孔子在意识深处与老子的共鸣。  相似文献   

11.
论老子思想的方法论性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乔凤杰 《中州学刊》2003,(3):138-141
该文认为 ,在《老子》一书中 ,老子首先确立了具有最高智慧的“道”的存在 ,并在对“道”即天地万物的运动规律“反者道之动 ,弱者道之用”进行论述后 ,提出了“自然守弱”的方法论。《老子》中所论及的“无为”、“不争”等 ,均是“自然守弱”方法论原则在各个领域的具体运用。老子的方法论 ,基于哲学的分析 ,落实于具体的实践 ,实现了形上与形下的完美统一。  相似文献   

12.
《周易外传》是王夫之的一部充满批判精神的力作,其批判的矛头主要是指向“道”、 “释”,及在《易》学问题上的方士术数之说,涉及的问题十分广泛。本文仅就其对老子思想 “道”的批判谈几点看法。 老子思想核心是“道”,其表现的基本形式则是“无”,这个“道”有其特定的内涵,与众不同,所以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老子》第一章。后引文只举章次)这个’“可道”之 “道”指的是什么呢?或者说,老子是以什么作为参照座标而提出自己的“道”的呢?王夫之认为,老子主要是对儒者而言的。王夫之说:“其(指老、释──笔者)…  相似文献   

13.
陆建华 《江淮论坛》2011,(3):65-68,108
《老子》中的“吾”、“我”多指老子本人,《老子》中关于“吾”、“我”的文字多为老子“自传”。由《老子》中关于“吾”、“我”的文字可知:老子借助于人们对“帝”的信仰而建构了以道为核心的哲学体系,其所谓“道”出自于“帝”;老子以道为人生准则,以得道为人生目标,似“愚”实“智”,与“众人”和“民”等相区别;老子一面践行道,一面宣扬道,以失败告终,原因是天下人“无知”。“被褐怀玉”是老子生命的写照。  相似文献   

14.
吕斌 《北方论丛》2007,(2):14-17
“道”与“术”是《文心雕龙》的基本范畴。刘勰在书中以《老子》强调客观规律性的“自然”说和《周易》强调主体能动性的“三才”说为哲学基础,阐述了其“立文之道”和“驭文之术”,即以“道”统“术”说。本文即试图解析其“原道”说和“总术”说中可供借鉴的精华。  相似文献   

15.
郭店竹简出土,为先秦的儒道思想研究提供了新的材料,是当前中国古代哲学研究领域中的一件大事。此次出土的竹简本《老子》,推翻了本世纪初疑古派关于老子后出的观点,可以澄清学术界一些争论不休的问题。但是,这部分材料还不足以澄清老子其人与其书的一些其它问题,如老子是否有两个人,一个是老聃,先于孔子;一个是太史儋,晚于孔子;目前的简本《老子》是否就是一个完整的古本?老子思想的发展是否有不同的传承的系统?我个人认为,简本《老子》的出土还不足以澄清以上诸问题,故拟就道论在简本《老子》中的位置,及其与帛本、王本中道、德等概念的…  相似文献   

16.
李洪杨 《理论界》2023,(2):36-42
劳思光的老学研究是当代老学研究和道家哲学研究中值得关注的一种范式。他对老子其人其书这一具有争议性的问题进行了系统考辨,并通过“常”“道”“反”、“无为”“无不为”和“守柔”“不争”“小国寡民”三组哲学观念为诠释框架对老子哲学思想的核心要义作了创新阐发。同时,他从哲学史书写的“理论设准”出发,总结和归纳了老子哲学的理论指向和基源问题,展现了其哲学史研究与书写的鲜明特点。  相似文献   

17.
<正> 对于老子其人其书及其思想,长期以来学术界争论很多。首先弄清楚《道德经》即《老子》成书于何时和它同老子的关系问题,恐怕是深入研究老子思想的性质和阶级倾向的一个重要前提。本文在一些学者研究的基础上,试图就这个问题进一步作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8.
《老子》五千言,其玄言微义,可以说人言人异,这也正是它的生命力的表现。冯先生达甫(别署“绥之”)的《老子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5月版),“排除一切争论,直接玩索原书指趣”,用《老子》第25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一贯串天、地、人的大法则来解说《老子》精义,给我们交了一把进入“众妙之门”的金钥匙。具体地说,本书有如下特色:  相似文献   

19.
车载同志著《论老子》一书,收集了六篇关于论老子思想的文章。前三篇(“论老子书的道法自然”、“论老子书的道与物”、“论老子书的观妙与观侥”)写于1957年,重点在于说明老子思想是属于唯心主义(也兼谈老子书中的辩证法思想);后三篇写于1938年,重点在于说明老子书中的辩证法思想,尽管这六篇文章写于两个不同的时期,1938年所写的论文又并没有着重地明确讨论老子思想是唯心主义还是唯物主义的问题,但从这些文章中反映出  相似文献   

20.
<正> 关于老子“道”的特质和涵义,哲学史界至今仍未取得大体一致的看法。究其原因,除了《老子》书年代久远,语言古奥以外,学术界长期存在着的用先验的框架去任意裁剪的公式化倾向,恐怕也是一个重要因素。以笔者之见,老子的“道”应属于一个带有模糊性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