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之洞是从“清流派”中分化出来的洋务派“新贵”,是洋务运动后期最著名的实践家和理论家。本文试图通过对其洋务思想的历史考察,并结合与同时代人的思想比较,探析张之洞洋务思想的形成、成因、特点与性质;重评《劝学篇》;最后,再以张氏的洋务道路为例,说明儒家思想与近代化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清末新政时期张之洞的教育改革及其历史评价伍春明以前人们对张之洞的研究大多局限于他在二十世纪之前的洋务活动.而对他进入二十世纪初年的研究相当薄弱。本文旨在对张之洞在清末新政时期的教育改革的举措、思想、特点进行研究剖析.并试图作出恰当的评价,以期得出有益...  相似文献   

3.
张之洞是晚清儒家道统复兴阶段代表人物之一.他以仁礼兼重的道观、“中体西用”的功用观构成其道统思想.其“中体西用”功用观秉承龚、魏、曾诸公“经世致用”的精髓,以其首创的现代意义而居现代儒家道统论开基立业之功,并以此成为“返本开新”说之滥觞.张之洞“中体西用”功用观的形成经历了从传统儒家的修齐治平、“经世致用”到现代儒家“中体西用”的转变,而推动此进程的决定性物质力量是洋务事功.督晋期间与李提摩太的交往,启动了张之洞对“洋务”的接触、认识,而后在广东、湖北的成功洋务实践,更直接促成了其功用观的转变,并进而实现了其儒家道统思想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张之洞“中体西用”功用观定立了儒家道统论现代功用观即新外王说的基调,从而使其道统思想在晚清道统复兴阶段起到了理论枢纽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张之洞的与时俱进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之洞继曾国藩、李鸿章之后成为洋务运动后期的领军人物,但他的影响并不仅限于洋务运动。他更有影响的时期应当是从甲午战争到辛亥革命的“后洋务时期”,尤其是新政时期。在这一时期,他的思想与实践都体现了与时俱进思想。  相似文献   

5.
张之洞是晚清政治舞台上洋务派的重要人物。他在山西任职二年有余,兴办洋务,狠抓实业,发展新式军事工业,编练新军,开发交通,改革数千年的旧教育体系,客观上推进了山西近代化的历史进程。本文拟以张之洞的晋省实践及其转变原因为切入视角,来分析阐述其思想发展变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6.
“东学”一词是清末学术界对日本思想和学术的较为普遍的称谓。日本自明治维新之后的迅速崛起,不仅为张之洞在国内兴办洋务提供了事实支撑,也使得日本成为张之洞心目中学习西方文化的首选对象。这种以日本为中介“师法西方”的速成途径,不仅反映出张之洞的功利主义心态,而且对东学根基的误读以及对传统伦理的固守,也使其本人的思想始终没有迈进近代的门槛。  相似文献   

7.
50年代,毛泽东同志在一次谈话中曾讲到:提起中国的近代工业,不可能不想到张之洞①。无疑,这给我们研究评价张之洞所办的洋务企业提供了一个有益的启示。一张之洞兴办洋务企业,对于我们湖北地区甚至全国生产力起了促进作用。张之洞办洋务企业是着眼于国防的需要,从军事工业开始的。为“免受制于人”,为“自强持久计”,他在任两广总督时,看到“广东地方,边防海防胥关重要,枪炮一项最为急需”②,便着手建立枪弹厂,筹设枪炮厂,委托驻英公使刘瑞芬等人向英德等国购买机器设备。1889年底,张之洞调任湖广总督,于是将原拟在广东建立的枪炮厂改建于汉阳龟山北麓,1904年,  相似文献   

8.
张之洞对中国近代教育的贡献,国内学者已进行了比较充分的研究.但大多研究以张之洞与洋务新政关系为主,分析张之洞在军事、经济、教育等方面的具体活动较多.实际上,晚清时期张之洞对中国近代教育的贡献非常突出,他对中国教育近代化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堪称中国近代教育的先驱.本文着重论述张之洞在办学宗旨、教学内容的创新贡献张之洞有丰富的教育思想,对中国教育改革和教育更新有大量的实践,在中国近代社会的重重危机中,始终致力于中国教育的近代化,从西学与中学、学校与科举、新教育与旧教育等诸多矛盾中寻求新的途径、不断创新.  相似文献   

9.
张之洞作为中国近代的教育思想家,其教育思想主要有三个方面:即力主改革传统教育.提倡实学;学习西方文化,发展洋务教育;促进废除科举制度,使新式教育向专业化发展。  相似文献   

10.
张之洞是洋务运动后期的主要代表人物。他从出任疆圻起,农政就是他施政的重要着眼点之一。他任湖广总督期间,曾施行过一系列有影响的农政措施,他农业经济思想在这期间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显然,这种变异正是他用理性眼光打量时代潮流之后,用新的价值观念审视农业的结果。这是张之洞经济思想与经济实践一个不容忽视的侧面,也是其他洋务大吏所不及的。可惜往往被论者所忽略,迄无专论。笔者将学习心得爰录于下,以求教正。  相似文献   

11.
张之洞是晚清著名的政治活动家 ,李鸿章之后最重要的洋务派官僚。他办洋务、抗击外国侵略、倡“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在近代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张之洞传》一书对传主一生进行了生动细致的描述 ,稳妥精当的评析  相似文献   

12.
蔡锡勇在张之洞幕府任事13年,主持洋务大局,是张之洞前期实业的总管式人物.一方面是张之洞惜才爱才,知人善任,使得蔡锡勇的满腹洋务帅才有用武之地;另一方面,更是蔡锡勇品端学精,才勘重用,赢得了张之洞的倚重和信任.总的来看,二人相处融洽,但也有一些争论.  相似文献   

13.
严复与李鸿章在外交事务上的分歧,正是清浊流的重要分界点。尽管严复从事的是洋务浊职,但是他的外交理念却倾向于沈葆桢、张之洞、陈宝琛等清流人物。即便如此,在如何建立对外强权政府的途径选择上,他与张之洞等清流也不完全一致。严复认为,只有变法以修明内政,使国民拥有自由的民权,才能造就对外自主的强权政府。从清浊流之争的教训可见严复独树一帜的思想,这对未来中国改革开放的走向不无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4.
张之洞不仅是中国近代教育家 ,同时堪称中国近代教育的先驱。他对中国近代教育的贡献 ,国内学者已进行了比较充分的研究 ,但大多研究以张之洞与洋务新政关系为主 ,分析张之洞在军事、经济、教育等方面的具体活动居多 ,实际上 ,晚清时期张之洞对中国近代教育的贡献 ,尤其是在学制方面的创新是不可磨灭的。本文着重探讨张之洞在中国学制方面的创新贡献 ,为学术界有关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途径  相似文献   

15.
张之洞(1837—1909年)作为清末洋务运动的后起之秀,不仅大力倡导发展洋务企业,而且对筹建近代化军队,发展近代军事教育事业也十分重视。他在两广、湖广和两江总督任内(尤其在湖广总督任内),积极编练新式军队,并先后创办了多所军事学校,成为晚清军事教育的奠基人之一,以至外人将他与李鸿章并称为“中国近代军事教育的先驱。”其军事教育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相似文献   

16.
张之洞是清末一位颇有作为的封疆大吏,也是洋务运动时期的重要代表人物,同时也是维新运动中的积极参与者。中日甲午战争之后,民族危机日益深重,要求变革时局的维新思潮在中华大地蓬勃兴起,张之洞积极参与其中,激荡了当时的政局。由于时代具有相互承继的关系,张之洞的洋务思想与维新派思想相比,有许多相同之处,但是,由于认识上的局限和阶级立场的不同,二者之间也有着显而易见的差异。  相似文献   

17.
昔贤整顿乾坤,缔造先从江汉起。今日交通文轨,登临不觉欧亚遥。 喜弄楹联的张之洞,在武昌黄鹤楼留下的这付联语,是耐人玩味的。张之洞虽托辞说“昔贤”缔造江汉,真实的命意还是沾沾表白他自己在“治鄂”中的功业。如果去掉那些隐隐自矜的情绪,从历史事实本身对张之洞在湖北兴办洋务作一番考察,那么张之洞其人也还是有可以肯定的方面。还是在张之洞在世时,日本伊藤博文游历北京,言于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说“中国办事大臣,惟张香帅耳”。这话有溢美之偏,但也表明张之洞之办事健实,  相似文献   

18.
张之洞是清朝末年继曾国藩、李鸿章之后的洋务派大官僚。他从事洋务活动二十余年,狂热地鼓吹和推行洋奴哲学,对洋人、洋货、洋技术顶礼膜拜,赞不绝口。什么洋人“确有阅历”、“学精名著”呀;什么洋货“穷极精巧”,洋法“极其精美”,中国“岂敢谓遽造精微”呀,等等。他办实业,的确是名副其实的“洋务”,“购器雇匠,悉资外洋”。张之洞搞的是洋奴哲学,挂的却是爱国主义招牌。他说,这样办的工厂能“抵制外洋”,“兴地利,富民生”,“利国利民”。洋奴哲学真是“中国自强要政”、“富强之至计”么?  相似文献   

19.
张之洞是清朝末年继曾国藩、李鸿章之后的洋务派大官僚。他从事洋务活动二十余年,狂热地鼓吹和推行洋奴哲学,对洋人、洋货、洋技术顶礼膜拜,赞不绝口。什么洋人“确有阅历”、“学精名著”呀;什么洋货“穷极精巧”,洋法“极真精美”,中国“岂敢谓遽造精微”呀,等等。他办实业,的确是名副其实的“洋务”,“购器雇匠,悉资外洋”。张  相似文献   

20.
张之洞在兴办洋务事业过程中对外国技术人员──“洋匠”的引进规模十分宏大,表现了当时开明之士的豁达心态、非凡胆魄和良苦用心,值得肯定。但他对“洋匠”的态度──利用与怀疑、恐惧与依赖,却又使他和他的事业陷入了近代化的误区而不能自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