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本文以晚唐五代享乐词为研究对象,按其内容,分四大类加以描述,同时指出,此时享乐词的作者,在描写末路狂欢的生活时,多怀着好景不长的悲叹。喜极而悲、百感交集的情绪,使晚唐五代享乐词在艺术上呈现出抒情距离化的创作特点。  相似文献   

2.
词学研究,在20世纪的中国文学研究领域,是以“显学”著称的。然而,词学研究的重心始终是在宋词,相对来说,晚唐五代词研究要沉寂得多。这种状况,80年以来有了很大改观。一批中青年学者开始广泛采用新视角、新方法来研究唐五代词。刘尊明先生的专著《唐五代词的文化观照》(台湾文津出版社出版)站在文化发展的高度,对唐五代词的繁荣兴盛作出了全面的考察与分析,挖掘出了在唐五代这个特定历史阶段词体文学创作兴盛发展的文化涵。乔力先生的系列论文分别对花间、南唐、中唐文士词的审美特征进行了描述,探讨其各自的美学特征,杨海…  相似文献   

3.
晚唐五代“男恋女”爱情词之总阕数近100阕,其中姓名可考之作者凡25位。此作者与篇数均占有相当分量的书写,所具之意义与价值为:在承先方面,沿袭了中国诗歌自古以来既有的主题;在启后方面,直接影响后出词家书写相同主题之作,并间接酝酿豪放词的产生;而其展露之男性爱情心态的细腻多元,与基于叙事思维着意情节的生色设计,以及运用外在形象呼应内在情意的安排,则使得作品颇具艺术张力。  相似文献   

4.
温庭筠词在晚唐五代的传播与接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温庭筠是唐五代第一个大力作词的文人。温词在晚唐五代时期既在不同的文化空间广为传播 ,又深受各文化阶层人们的喜爱。《花间集》以选本的形式传播温词 ,功在千秋 ;歌妓的演唱把温词更广泛地推向市井民间 ;广大文人对温词的接受表现出一个共识———“侧艳”的风貌与特质  相似文献   

5.
墨制在唐朝是天子不经外廷、直接发出的诏令,虽不正规,但临时处理政事具有一定灵活性。晚唐皇权日衰,墨制成为天子为应对危机授以某臣专权某事的暂行办法,职权主要限于除官。其后藩镇割据,自行号令,将墨制权力扩大滥用。五代十国,政权分立,墨制成为地方行政公开且默认的主要方式。晚唐和五代时期墨制的变化,反映了皇权与臣权、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博弈。  相似文献   

6.
清词中兴的特征之一 ,就是出现了大量的学人之词。清代学人强调学问的重要性 ,但并不主张把学问作为表现内容 ,而是提倡学问、胸襟的统一 ,用学问提升修养和人生境界 ,词境也相应地得到了拓展与深化 ,创造出更为广泛深微的艺术境界。  相似文献   

7.
晚唐五代的悲剧是沉默的、弥散的、深的、幽约的。这就需要诗人们改变对待情感的态度,寻找一种更细腻的方式来摹写时代在自己意识深处留下的难以捕捉的存在悲情。情的物化、情绪审美化的抒情态度和方式,使李商隐诗和温庭筠词在晚唐独树一帜。更重要的是,当这种新鲜而细腻的抒情手法融入到词体中后,深刻地影响了词的发展,加速了词体婉约蕴藉风格的定型。  相似文献   

8.
相传为韩所作的《香奁集》 ,确属一部声情并茂的“声诗”选集 ;它的传世 ,为后人全面考察词体文学经历“声诗”阶段并逐渐演变为成熟的长短句的复杂过程提供了鲜活生动的文本依据。本文通过对《香奁》诗和《云谣》《花间》词的综合考察 ,描述了晚唐五代合乐曲词的演进轨迹以及声诗对提高长短句的艺术品位产生的内在影响。《香奁》和《花间》的比较研究 ,不仅勾勒出唐五代声诗的体裁种类 ,更揭示了以《香奁》诗为代表的声诗作品 ,最终要被更加协律的长短句所代替 ,这也是晚唐五代倚声文学发展的必然归宿。  相似文献   

9.
宋代吟咏昆虫的词作具有重要的诗学意义。宋词中涉及昆虫的词作很多,但单纯以一种昆虫为表现对象的词作却较少。《全宋词》中的蝴蝶词和蟋蟀词是出现较多的昆虫词,我们选取这两类词作,从思想内容、艺术特色以及文学意蕴等方面进行比较、探讨,找寻宋代昆虫词的发展脉络。在这个发展过程中,"言情"的词向"言志"的诗逐渐靠拢,词与诗不再有截然不可逾越的鸿沟,进而完成了词作的开拓与蜕变,由此凸显宋代昆虫词在中国词史中的意义与价值。  相似文献   

10.
曲词发生于唐代宫廷,而以士大夫诗人为写作主体,唐五代曲词便具有宫廷文化与士大夫诗人这两大基本要素。两者之间的交互影响,构成了唐五代曲词的基本矛盾运动。温庭筠前后,皇甫松延续了声诗为词的写法,和凝、韩偓等代表了北方宫廷文化背景之下的诗客曲词,孙光宪则代表了五代诗客曲词向北宋词的转型,从而建构了唐五代诗客曲子词的发展链条。  相似文献   

11.
《雨巷》朦胧而不晦涩,“我”是一个梦的追寻者。忧郁的情调是基于对有限生命的自我意识、对感性存在有限性的超脱。丁香姑娘是诗人理想中的自我──超越现实的自我;是对未来的期冀;是对同路人的呼唤。丁香姑娘和“我”一样哀怨又彷徨,“彷徨”不仅仅意味着迷茫,更阐释了寻找出路的执着,还给处在彷徨之际的人们以走向光明的启示与勇气,让我们在深远的意义上去关切自身的生存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2.
陈文 《江淮论坛》2004,(3):137-140
本文认为“意境”范畴的成型与文人诗画的出现,两者之间存在深刻地关联。唐宋以后诗画两界对“同源说”的肯定,对诗画意境的自觉性阐释,以及诗画合一的趋势,无疑起到了两个作用:一是拓展了“意境”范畴使用的领域和内涵,使“意境”逐渐上升为中国古代文艺美学的中心范畴。二是促使诗、书、画、印四艺合一,于明清两代整合成型并成熟。四艺合一的完型是自宋元以来山水诗画重意境创作的自然结果。笔者认为“意境”论的成熟及这一美学思想发展的导向,其目的在于建立泛文化意义上的一种人文理想,以文人群体为核心的力量,在传统诗画艺术方面做出了非凡的成就。  相似文献   

13.
尹奇岭 《江淮论坛》2009,(6):151-157
邵洵美是三十年代上海文坛知名人物,以他为代表的唯美派是当时诗坛的有机组成部分。本文深入分析了邵洵美诗歌创作的历程,从史的角度考察了邵氏诗歌的选本情况及影响,阐述了邵洵美诗歌与西方唯美主义的关系,并进而探讨了邵氏所代表的“颓加荡”诗风不受欢迎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凌晨光 《文史哲》2004,2(1):116-118
体裁分类问题的意义内涵表现于三个方面:具体文本与总体文学的中介;作者创作与读者阅读的桥梁;文学传统与个人写作的纽带。文学文本分类的根据有两点,一是文本的语言形式因素,二是文本与现实的艺术处理关系。分类根据不同,分类结果就会有差异,于是就有了中外文论史上的不同文学文本分类结果。  相似文献   

15.
卜召林  丁燕燕 《文史哲》2007,12(5):112-116
成仿吾曾被称为"抡板斧"的文学批评家,其激情贯注的批评文字,带有鲜明的"左"的倾向,表现出泾渭分明的宗派色彩。一方面是他广泛吸收古今中外的文学理论使然,另一方面又与他直率坦诚的性格气质息息相关。在文学本体论上,他认同"表现说",带有唯美主义倾向;但在文学价值论上,他又力倡文学活动对社会人生的责任感。在理论提倡上,他推崇批评的同情与公正,但在批评实践中又不时流露出宗派情绪,表现出思想的丰富与驳杂。而逆向思维与辩驳式的鉴赏习惯又使他的文学批评不同凡响,其色彩鲜明的批评文体与激情澎湃的人格魅力相得益彰地留在了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上。  相似文献   

16.
王维的山水田园诗,把自然界中美的色彩、美的声韵和美的情态和谐地融合一处,具有一种高出于画面的胜境。王维山水田园诗的艺术成就,得力于他兼具诗人、画家和乐师的多种艺术才能,因而在创作上得天独厚,自觉吸收、融汇这些姊妹艺术的长处,为山水田园诗开一代风气。  相似文献   

17.
王佑夫 《西域研究》2014,(3):117-123
西域诗学是由书面与口头、汉语与民语构成的集合体,具有多元性、交融性、纪事性与断层性等基本特征。虽然它远不及西域诗歌创作繁荣发达,但也是一笔值得珍视的西域文学遗产,具有开发的学术空间。  相似文献   

18.
对时间生命意识的表现 ,构成了中国古典诗歌的基本主题之一 ,它赋予中国古典诗歌最为感人的生命情调。时间生命主题在古典诗歌中 ,展开为及时有为、及时行乐、惜春悲秋、同情悲悯、超越努力等几个方面 ;并在这几个方面 ,对 2 0世纪新诗施以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张广智 《文史哲》2006,(4):95-101
西方历史学有着一个源远流长的传统,自古希腊发端至今已走过了漫长的历程,而西方历史学家对历史学科自身的关注则始于16世纪文艺复兴的全盛时代。从20世纪初年以来,中国的西方史学史研究也经历了几个阶段的发展与变化。从方法上来讲,研究西方史学史应注重对西方史学遗产及时代趋向作出动态考察,注重开展中西史学之间互动关系的比较研究,以期深化我们对于西方史学、西方社会的了解与反思,更从整体上推动我国历史学科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王许林 《江淮论坛》2001,(5):101-105
苏轼作为杰出的赋家 ,其赋内容上包蕴着积极进取的精神、关心国计民生的理念 ,顺应自然、旷达开朗的襟怀 ,务实合理的生存状态和生命追求等 ,以及美景、真情、妙理的和谐融合、小中寓大的自然物象、神思妙想的奇幻境界等审美品格和特色 ,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