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传统是割不断的,传统文化通常被认为是一个民族特有的、有史以来的历史沿革,传统文化具有民族性、时代性、继承性等基本特征.中国共产党从诞生至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经历了曲折发展的四个阶段即从部分肯定到基本肯定到基本否定最后到肯定的过程,对传统文化采取了有分析地批判到批判地继承再到彻底批判最后到为我所用的方略变化过程,考察与省视这一过程对于我们正确处理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问题,建设面向21世纪的社会主义文化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西方冲击-中国反应"的中国现代化模式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不仅大量的历史研究已经打破支持该理论的"中国社会长期停滞论",而且中国作为另一种文明形态,有自己现代化的独特的形式与道路,不能套用西方的"语法".如果把现代化理解为人类自我解放的历程,那么中国的现代化在晚明时代就已经开始.其中以江南越地为核心的启蒙思想谱系构成了一条思想主线.它渊源于中华文化内部海洋型的江南文化(其中越文化具有母文化的性质)与内陆型的西北-中原文化冲突与融合的结果.特别是宋以后这两种文化的冲突与融合日益构成中国近代化的历史主线.因而中国的现代化过程也可以理解为"面海的中国"(东南沿海)的海洋-工商文化的"小传统"(次要传统)冲击农业-官僚政治文化的"大传统"(主要传统),并日益从边缘走向中心,影响中国的过程.  相似文献   

3.
"西方冲击-中国反应"的中国现代化模式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不仅大量的历史研究已经打破支持该理论的"中国社会长期停滞论",而且中国作为另一种文明形态,有自己现代化的独特的形式与道路,不能套用西方的"语法".如果把现代化理解为人类自我解放的历程,那么中国的现代化在晚明时代就已经开始.其中以江南越地为核心的启蒙思想谱系构成了一条思想主线.它渊源于中华文化内部海洋型的江南文化(其中越文化具有母文化的性质)与内陆型的西北-中原文化冲突与融合的结果.特别是宋以后这两种文化的冲突与融合日益构成中国近代化的历史主线.因而中国的现代化过程也可以理解为"面海的中国"(东南沿海)的海洋-工商文化的"小传统"(次要传统)冲击农业-官僚政治文化的"大传统"(主要传统),并日益从边缘走向中心,影响中国的过程.  相似文献   

4.
西方自由思想经历了三个阶段,从否定的自由到肯定的自由再到肯定的自由和否定的自由统一.中国的法治进程中,自由思想对其有着积极的意义,也带来了消极的影响.因此我们不仅要对西方自由思想进行解析,也好对中国的社会结构和文化传统进行解构,使中国在吸收了合理的自由思想后更好地达到法治进程.  相似文献   

5.
"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五四先驱者对中华民族精神的性质进行了广泛而深刻的讨论。关于中华民族精神性质的探讨,西化派持否定或批判态度,东方派持肯定或褒扬态度,李大钊则超越西化派与东方派的论争而提出"第三种文明"。从某种意义上说,东方派从肯定或褒扬传统文化的角度弘扬民族精神,而西化派则从否定或批判传统文化的视角重建民族精神,可谓是"殊途同归"。李大钊提出的"第三种文明"即"苏俄文明",预示着中国近代文化向现代文化的转变、近代民族精神向现代民族精神的转型。五四先驱者对民族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性质的探讨,是一次巨大的思想启蒙和对文化现代化的追寻,在唤起中华民族自我觉醒方面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我们今天探索和认识民族精神的重要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6.
辩证的否定观是马克思哲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哲学的重要方法论。辩证的否定观认为,每个事物的发展都要经历肯定到否定,然后从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的过程。辩证否定观是当前先进文化建设重要的指导思想,是建设先进文化的哲学基础和内在动力。我们要坚持辩证的否定观,发挥辩证的否定观的选择性、继承性和创新性的功能,努力走出一条既能体现现代世界文明水准又有自己民族特点的文化发展的现代化道路。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莱布尼茨在近代诠释学或解释学发展史上的巨大影响开始,试图说明他在跨文化诠释学理论基础方面和跨文化诠释学亲身实践方面的贡献,认为他在两个方面都具有经典意义,卸典范意义.本文讨论了三点:第一,莱布尼茨的普遍和谐理论是否对于不同文化之间进行理解和解释的可能性提供了一种哲学说明.从而对于跨文化诠释学的可能性提供了一种哲学论证.第二,简要讨论了莱布尼茨在"关于中国人的自然神学观念的讨论"中的基础思路,看他如何在相异的文化中看到自己的文化.和在自己的文化中看到相异的文化,从而否定存在着纯粹文化和纯粹文化传统.第三,从莱布尼茨及其时代谈论不同文化的习惯方式,提出关于"西方文化"、"东方文化"或者"中国文化"这类说法是否存在着问题,是否和如何可能会导致误解.本文的主要意图是突出探讨跨文化诠释学的基础理念与方法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8.
对传统与现代及其相互间关系的阐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传统 现代"是学者们所设的二元观的表现形式之一,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有明显的差异。现代性意味着对传统性的突破和否定,但也包含着对传统中积极因素的肯定和发掘。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变迁,可分为不同的层次,并因各个民族、各个国家的历史及文化的差异而有不同的变迁模式。传统文化是现代化的基础,现代文化又是未来的传统文化,循环往复,生生不息。  相似文献   

9.
20世纪最后二十年的中国文化史研究,在学术史上占有重要一席。从学科史的角度看,从80年代初开始,在梁漱溟、蔡尚思等一批著名学者的倡导和组织下,专门性的研究机构和学术期刊相继创办起来,学术会议不断召开,从而积极推动了文化史研究的开展。到90年代末,学界已形成颇具规模的学术队伍,先后出版了约20种以中国文化为主题的综合性丛书、200余部以“文化史”冠名的综合性著作,文化史研究呈现出兴盛的局面。就研究取向言,文化史研究与中国的道路选择、现代化建设和社会思潮紧密相关。大体说来,80年代批判和否定中国文化传统的声音高一些,90年代认同和肯定中国文化传统的声音多一些。继往开来,回顾和总结这20年的学术史,意在推动当下的文化史学科建设。  相似文献   

10.
传统教育是我国教育史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学术界对传统教育的态度,大体上有三种见解:一是持否定或基本否定的态度;二是持基本肯定的态度(全盘肯定的见解末听说过);三是不先下结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持扬弃的态度。 对传统教育持否定或基本否定的同志认为:中国古代社会是一个超稳定性的封闭型社会。中国现代教育只能从中国现代化的实践中去探索,而不是“传统”的延长或放大。中国要现代化,急需科学与民主,而传统教育既不科学,又不民主,是保守的,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