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市民社会"理论的历史流变及其现代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市民社会"理论是近代西方以来政治哲学中的重要理论.这一理论的发展经历了一个历史的流变过程.在自然法哲学家那里,市民社会与自然状态对立而与政治国家等同;黑格尔第一次将市民社会范畴从政治国家的概念中剥离出来,并对市民社会的性质、特征等作了详细的阐释,竖起了市民社会理论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市民社会"思想也是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批判地继承了黑格尔的市民社会理论,创立了唯物史观,深刻揭示了市场社会的本质;马克思之后,市民社会理论又有所变化和发展.  相似文献   

2.
"市民社会"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概念,古典市民社会理论由亚里士多德和西塞罗开创并加以初步发展,反映了古希腊罗马时期实行共和体制下的城邦公民生活,同时,也影响了后世思想家、学者对这一概念的理解和把握。本文拟从"市民社会"一词的起源和亚里士多德、西塞罗各自的市民社会理论出发来探讨和把握古典市民社会的特性。  相似文献   

3.
西方思想家“市民社会”论评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当代西方社会发展中,市民社会重新获得人们的青睐,一方面,源于在历史上市民社会中的资产阶级曾经是争取民主的主要力量,市民社会与民主似乎具有天然的相关性,另一方面,则源于在理论上重新把握当代西方新社会运动的迫切要求。当代西方社会运动的发展是市民社会概念复兴的社会基础。在西方,由于当代社会运动的平民无产阶级性质,重新复兴的"市民社会"具有非传统市民社会性质,是某种新形态的"市民社会",明确这一点,或许对我国今天的社会建设能有一些启迪。  相似文献   

4.
1844年以前,马克思在批判黑格尔法哲学的过程中,集中批判了黑格尔颠倒的国家与市民社会关系,那时马克思使用的"市民社会"始终是与政治国家相伴随的,它主要指处于资本主义时代的市民社会.1844年以后,法哲学批判转变为经济学研究,马克思深入到市民社会内部来揭示市民社会的经济本质,这时"市民社会"则指物质关系总和.市民社会的概念体现了马克思市民社会思想的成熟过程.同时,这一变化也反映了马克思研究方法的转变,并且粗略地勾勒出了马克思创立唯物史观的基本历程.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传统意义上的市民社会概念为始端,重点阐述了19世纪以来从黑格尔到马克思的市民社会概念体系的建构过程和核心内容.黑格尔是比较完整、系统地提出现代市民社会理论的第一人.他明确了市民社会的具体内容,《法哲学原理》是其代表文本.马克思则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论犹太人问题》、《德意志意识形态》等早期经典著作中批判地完善和发展了黑格尔的市民社会概念.他们的思想理论代表了近代欧洲市民社会概念的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6.
市民社会无论从理论和实践都是西方化的,中国必定不会沿着西方曾经的轨迹亦步亦趋地重现市民社会在西方的历史,市民社会理论必须突破纯粹的西方语境用于解决中国的问题.对此,国内外都有学者保持着应有的警觉和疑虑.这显然反映了市民社会理论在结构和实践中所面临的窘境,凸显了它自身的缺陷和在移植过程中的不适应性.不过它却对于我们认识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的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发展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7.
“市民社会”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涵义的术语。泰文从“市民社会”概念的来源及历史演变出发,解读了不同时期不同思想家关于“市民社会”的概念。对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对于我们当今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作用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恩格斯通过考察现代市民社会的历史与哲学进程,现代市民社会的基础--资本,现代市民社会中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问题,逻辑地推理出现代市民社会就是资本主义社会。  相似文献   

9.
社会资本是一个大多数社会科学学科里都在使用的概念,社会资本概念的起源至今充满争议,其定义也不统一。本文主要是对社会资本概念在早期文献中的一些学者的论述进行回顾,对社会资本概念的最早提出者的观念和主要内容进行了梳理,以便理清这个概念提出的历史脉络和历史背景。  相似文献   

10.
卢梭通过布尔乔亚批判地界定了市民社会概念,对即将出场的资本主义社会进行了古典主义的批判运用,这是辩证法在政治哲学史中预见性的、非自觉的运用。在黑格尔的政治哲学理论中,以自由为伦理基础的市民社会概念最终通过辩证法的自觉运用被置入了历史主义体系中。黑格尔的市民社会概念中统一了革命性与抽象性的辩证法,最终使得市民社会跨越物质自由与伦理自由成为可能。市民社会本质的此岸性,以及市民社会与国家之间的现实关系最终随着马克思对辩证法的彻底运用而被揭示,即在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中被把握为论证人类从异化现实解放的历史环境与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11.
近代西方自然法思想是资产阶级的自然法思想。其核心为提倡天赋人权、社会契约、主权在民、三权分立制衡和法治。这一思想成为资产阶级反对封建统治和神权专制的法律理论武器,推动了资产阶级统治的法治化建设。天赋人权、社会契约论是西方资产阶级确立政权制度的指导思想,主权在民论开创了西方政治民主制的先河,三权分立制衡是其政权结构的根本原则,法治则成为最高治国原则。这些法思想的推行一定程度有利于西方社会朝民主、文明、进步方向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论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及其现代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在不同的语境中对市民社会概念有不同阐述,“私人利益关系的总和”、“物质生活关系的总和”是市民社会的实质,“交往形式”是市民社会的表现,“社会组织”是市民社会的载体,“资产阶级社会”是市民社会的典型形态。在马克思看来,市民社会决定国家,二者经历了从同一到分化,再到融合走向新的统一的历史发展规律,人类社会超越国家与市民社会之日,也是无产阶级和人类彻底解放之时。社会主义政治国家的长期存在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兴起使社会主义市民社会的兴起成为可能,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也为当前的和谐社会建设给予价值启示。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恩格斯把资本主义社会看作是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极对立的社会。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一个由专业管理人员组成的新的社会群体。这个群体既不同于传统的资产阶级,也不同于无产阶级,即所谓的中间阶级。从总体上说,尽管存在着中间阶级有所扩大的现象,使得当代资本主义社会阶级关系呈现较为复杂局面,但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结构呈两极化的态势并未根本改变。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有一段著名的论述,即"大体说来,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可以看作是社会经济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当前我国流行的"五种社会形态理论"把这一论述理解为人类社会的发展表现为亚细亚社会、古代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的依次更替,并把这种理解作为它的一个主要依据。我们认为,这种理解不符合马克思的原意,因为它与马克思在同一时期写作的《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1858年草稿)》中的大量论述存在明显矛盾,从《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1858年草稿)》的内容来看,马克思并没提出过"五种社会形态理论",而只提出过"三大社会形态理论"。  相似文献   

15.
社会经济五形态论和三形态论的关系问题,是近年来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中的一个热点。五形态论和三形态论的研究视角和理论侧重点虽有所不同,但是,两者却是内在统一的:从发端到成熟,其思想进程基本吻合;对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批判,是其产生的一致动因;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和演变归根到底取决于社会生产的发展,是其共同的理论基点。我们应将五形态论和三形态论纳入马克思社会经济形态理论的有机整体中加以理解。  相似文献   

16.
差序格局、礼与社会人格 ———再读《乡土中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每一类型的社会都有一整套塑造自身的社会团结与理想人格的体系,那么中国传统的“乡土社会”是什么呢?差序格局可以说是民国一代的学者反思乡土社会的秩序的重要概念之一。费孝通先生试图以“差序格局”来说明传统乡村社会中的人如何组织和再生产社会关系;可以说,这个概念成为所谓的“社会学的本土化研究”的基石和范式。文章以重新考察差序格局与“伦”的内在紧张为出发点,反思差序格局解释乡土社会的秩序的得与失,并简要讨论了差序格局的后续研究的一些偏差。文中重新回溯了“礼”的本义,阐释了“礼”如何塑造了社会关系的伦理化和人的社会人格,以试图进一步理解礼对社会秩序的实质意义。  相似文献   

17.
鲍德里亚在1979年写下的《论诱惑》一书,始终是学术界难以参透的学术盲区。其实,诱惑范式是鲍德里亚对后现代现象的反讽性说明,这一范式并非鲍德里亚一个新的思想转变,而是他对布尔乔亚社会中新的拟真形式(后现代)认识的深化。在看起来越来越表面化、偶然化的非总体游戏碎片中,鲍德里亚发现了布尔乔亚意识形态布展的更阴毒的诱惑深渊。就此而言,鲍德里亚是一个后现代思潮的真正批判者。  相似文献   

18.
比格尔以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所揭示的两种方法为基础,从艺术体制角度对"艺术自律"这个范畴进行了批判性的考察。他认为,艺术自律乃是资产阶级社会的范畴,其普遍有效性是动态地、历史地形成的。它属于观念性艺术体制的一种表现形式。唯美主义将艺术自律推到高峰,而先锋派艺术则试图通过推翻艺术体制来重新组织新的生活实践。实际上,比格尔继承了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传统:批判工具理性、商品拜物教、技术至上对现实生活的异化。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唯美主义和先锋派所拒绝的并不是生活本身,而是资产阶级社会庸常的异化生活。悖谬的是:先锋派的艺术实践最终也被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所同化。  相似文献   

19.
社会发展的评价标准问题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重大理论问题,也是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必须认真解决的一个重大现实问题.从价值视野来理解科学发展观,可以把"以人为本"作为社会发展的一个总的评价标准,这一标准又可以具体化为"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三个层次.作为价值评价标准的科学发展观,是对以往社会发展观的扬弃,它内在地包含了生产力标准和人的全面发展标准,是对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发展评价标准理论的丰富和发展,又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和重大的实践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