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大观园中的姑娘中,最出色的无疑是宝钗与黛玉。情节上表现出来的二人因宝玉而起的矛盾冲突实际上有着深刻的文化冲突内涵。大致说来,宝钗身上体现的是儒家文化,程朱理学,封建礼教;黛玉则是道家文化的化身,有着傲世卑俗的率性任情精神。  相似文献   

2.
正中国是个多民族国家,除了汉族人民有中秋赏月的习俗,少数民族也有各自的赏月习俗,而且别有风味,颇具特色。行月当中秋之夜月亮升起时,在广西侗族各山寨里,可看到芦笙歌舞队踏着月光去邻近的山寨赛歌赛舞。顿时,寂静的山寨中乐声四起,舞姿婆娑,人群徜徉在如水的月光里,男女老幼都来观看助兴,狂欢赏月,彻夜不眠。拜月云南傣族拜月不仅仅是在晚上,而是在清晨就开始做准备工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分析宝玉、黛玉、宝钗三人的出场,阐释了他们的地位、相互关系及其在全书中的意义,指出了宝玉、黛玉、宝钗三人之间的关系从某种意义上真正体现了《红楼梦》的两重悲剧:社会性的残缺和灵性的毁灭,集中表现于宝玉的人生悲剧并投影于宝钗和黛玉人生的悲剧。  相似文献   

4.
“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苏麟佳什求前程,得范仲淹赏识,终获擢升之喜。人生向来没有绝对的公平,总有一些人可“近水楼台”先赏月,一如认识范仲淹的苏麟。但是,我们要清楚——赏月最好远避“近水楼”。因为皓月当空,应仰头自观,岂有俯身求于水中的道理。  相似文献   

5.
汪道伦 《南都学坛》2002,22(3):51-54
“情不情”“情情”是情榜对宝黛二人具有结论性的评语。脂砚斋也认为宝玉有“情极之毒” ,此评不确 ,应予以辨正。因钗麝非宝玉情之所钟 ,而情之独钟是黛玉。弃钗麝为僧是宝玉的情极之变 ,亦是一种“情极之情” ,而非“情极之毒”。情不情的核心是儿女真情。宝玉对黛玉、晴雯之情就是天然情性去私净欲后的无瑕真情。“情不情”与“情情”不能分开 ,宝黛二人均可说是“情情”。  相似文献   

6.
《老友》2014,(8)
正到美国不久,女儿就动员我们去健身馆参加健身运动,她说健身馆里有许多适合老年人的健身项目,顺便还可以体会一下美国的体育文化。美国人崇尚体育,热爱运动,业余时间去健身馆参加锻炼成了许多人的生活习惯。在美国,各类健身馆星罗棋布,大都是连锁店。女儿家附近就有4家健身馆,远的开车要20分钟,近的只有10分钟车程。我们在一家健身馆免费体验了3天后,就办理了会员手续。手续十分简便,缴费、留下指纹和密码,每次  相似文献   

7.
林黛玉是中国悲剧中最具代表性的女性形象.文中从黛玉前世今生“红”与“绿”宿命的对应出发,进一步分析黛玉虽然身处幽绿的环境中但内心赤红的实质,并用两个副本对其命运和内红进行佐证,从而揭示曹雪芹利用黛玉外在之“绿”衬托出黛玉命运的惨烈之“红”,利用色彩的矛盾统一来达到一种“坚奥的美”的文学张力,使读者更加深入地理解黛玉这一复杂的人物形象,指向审美超越.  相似文献   

8.
在《论小说》一文中,林语堂写道:“欲探测中国人的脾气,其最容易的方法,莫如问他喜欢黛玉,还是喜欢宝钗。假如他喜欢黛玉,那他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假使他赞成宝钗,那他是一个现实主义者。……而著者本人则喜欢探春,她具有黛玉和宝钗二人品性揉和的美质,后来,她幸福地结了婚,做了一个典型的好妻子。”这正好是对他本人人生观的形象表达。黛玉本是仙境中的一株绛珠草,艳则艳,但禀性柔弱,天生不适合世俗的生活,只得蒙受夭折的命运。宝钗宽厚温婉,善解人意,是群体中  相似文献   

9.
在《红楼梦》里,作者曹雪芹以细致入微的笔墨描写了贾母和林黛玉之间的关系。林黛玉是贾母的外孙女,当林黛玉死去了母亲之后,贾母多次催促她“必欲其往”,因而林黛玉来到了所谓“花柳繁华之地,温柔富贵之乡”的荣国府。书中写到,黛玉来时,刚刚入房,就“被外祖母抱着搂入怀中‘心肝肉儿’的叫着大哭起来。”以后,黛玉无论吃的、穿的、  相似文献   

10.
本文不是系统、全面研究代词修辞作用的文章,只是想把平时阅读中记下来的零碎材料写在下面,略加分析,目的在于引起对“代词的修辞作用”的重视。 《红楼梦》三十四回,宝玉挨打之后,袭人、宝钗、黛玉三人先后去看他,在安慰、规劝宝玉时,她们各自从自己的身份、地位、同宝玉的亲疏关系出发,选用了不同的代词,细细  相似文献   

11.
林黛玉是文学作品中典型的悲剧形象,很多人说黛玉的个性中有反封建的叛逆,我从《红楼梦》的字里行间读出的更多是黛玉的无奈,对封建礼教的屈从。一方面是要恪守封建的道德礼教规范,一方面是对爱情的渴望,她处在人格分裂的矛盾痛苦中,饱受精神的压抑折磨。这使她流泪泣血流尽了最后一点血泪,走完了短暂的悲剧人生。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红楼梦>第八十二回中黛玉恶梦的解析为切入点,对林黛玉逝世之前复杂的心态进行了分析,在忠实于文本解读的基础上,希冀以一种新的视角去考察林黛玉逝世前的言行举止,从而展示林黛玉希望的确证与幻灭的心灵历程.  相似文献   

13.
香菱做诗     
“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这虽是一句俗话,然而却包含着一个很深刻的道理,读到《红楼梦》香菱学诗一节,对此颇有所悟。香菱要求黛玉教她做诗,黛玉一口苔应,遂推荐一些好诗让她去读。香菱决心下定,乃“诸事不管,只向灯下一首一首地读起来,宝(钅义)连催她数次睡觉,她也不睡。”读了王维的诗,又去借杜诗,并要黛玉给她出个題目,实践一次,为了学会做诗,她“茶饭无心,坐臥不定”,宝(钅义)讥笑她:“何苦自寻烦恼了”她笑着回荅:“好姑娘,別混  相似文献   

14.
大观园的另一个叛逆者是林黛玉。林黛玉成为封建统治阶级的叛逆,也是由她的生活环境和特殊的生活道路决定的。林黛玉的家庭也是侯门贵族,世宦之家,十分富有。因父母无子,黛玉便受宠如“掌上明珠”。如果不是家庭发生重大变故,父母相继去世,黛玉很可能被培养成一个标准的封建阶级淑女。黛玉童年的欢乐是很短暂的。母亲病故后,贾母可怜这个孤女,把她接到贾府,使她陷入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之中。当初受宠环境下形成的孤傲心理,在新的、寄人篱下的环境中  相似文献   

15.
《红楼梦》后四十回的黛玉焚稿、宝钗出闺由于续作者安排得好,艺术高超,曾使得多少痴男怨女“涕泣涟涟”,曾赢得多少读者的同情,叹惜,曾赢得多少文学家,评论家的拍案顿足。自《红楼梦》出世二百余年来,考证、评论它的文章浩如烟海,对后四十回的批评文章也可称汗牛充栋,而对黛玉之死和宝钗之嫁,极大多数人总是肯定、赞扬。虽然偶而有人对曹雪芹原意如何提出  相似文献   

16.
竹里馆小记     
自大雁塔东往百余米,入曲江春晓园,又北行,绕一水潭,进竹林,便是竹里馆.来路在馆后,曲径,进得竹里馆,便站到馆檐下,因而不易望其项背.馆是仿古建筑,朱红色,木制结构,背北面南.前后各有四根廊柱.中央立一二尺见方的石桌,四周有石墩可以落坐,三四人或对饮或闲聊,当是最妙.东西围高至腰,留有尺把宽的木椅.馆前阔约十数步,东西长,正对馆乃一斜径,通往林外.左侧立一鹅蛋形巨石,上草书一小诗,凤飞龙舞,甚是张狂,更美却难辨其详.石旁有如腕粗细且歪歪扭扭的木头四根,横竖构一“井”字,中嵌一木牌,牌上书写小楷数行,十分工允.读之,始知石上刻的是王维《竹里馆》诗: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  相似文献   

17.
在<红楼梦>第四十八回中有一段黛玉教香菱学诗的精彩描述,它不仅展示了林黛玉这位菊花诗魁首高超的诗歌才艺,而且为后人提供了一个释疑解惑、指点迷津的范例.黛玉的循循善诱,香菱的孜孜不倦,为我们今天的中学作文教学也提供了很多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8.
数字图书馆工程与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结合高校图书馆的具体情况,详细论述了如何从馆藏资源数字化、文献采购电子化、建设网络数据库3个方面来建设数字资源.提出在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中,要注意找准定位,遵照统一的标准规范,妥善处理知识产权等几方面的问题,并提出因馆制宜、采用和完善已有的标准规范和通过信息技术手段满足版权人的要求等相应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9.
联系《红楼梦》文本、脂批和明清中长篇小说创作与批评的大环境,从脂批中的“幻笔”去分析“钗黛合一”是其关键所在。“幻笔”是指《红楼梦》在叙述过程中,从选材到情节设置,总是迂回曲折,意料之外、情理之中,能够紧紧吸引读者的创作技巧。于宝钗和黛玉而言,则是指在小说情节发展进程中,二人由性格上的对立到心理情感需求上的和好,再到相契相知的起伏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0.
高校图书馆目标管理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改革开放的大潮汹涌澎湃,激荡着社会上各个领域.在大好形势下,如何增强高校图书馆(简称高校馆)的活力,充分发挥它的教育职能和情报职能以适应高校改革的需要?采取何种管理方法,最大限度地发挥它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这个课题严峻地摆在高校馆职工、尤其是馆长们的面前.八十年代中前期,以定额管理为核心的管理机制曾被引入高校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定额管理体制,对高校馆的工作起到了一些积极作用.但是“实践表明,这种以定额指标为核心的管理方法,也暴露了不少弱点和弊端,很值得加以总结、吸取经验,冷静科学地去探讨新的管理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