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19世纪仅仅是世界交往体系形成的世纪,马克思和恩格斯就预见到世界交往对人类精神交往发展的重大意义.一百多年来的历史证明了他们的预见.在市场经济向全世界扩张的趋势下,人类的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从狭隘迅速向广泛发展,世界交往必然要替代局部的民族交往成为现代交往的主旋律;民族交往必然会冲破以往的种种藩篱而成为世界交往的一部分.如果要在这个世界中应对自如,就必须具备同文化背景、世界观和行为方式与自己完全不同的人交流的能力.  相似文献   

2.
影视艺术对创造者主体审美意识的表现是通过画面来实现的,影视形象负载着丰富而含蓄的意蕴信息,呈现着理性意识到的和没有意识到但客观上已具有的精神内容。一个画面就是一个特定环境氛围的生活反映,而一个不断运动着的连续画面就是创造者选择、提炼、加工了的一小段生活的现实性重现。影视艺术的审美特征就表现在它对画面视觉形象的创造上。  相似文献   

3.
运用现代美学理论,对影视作品的审美教育功能进行分析,着重研究当前影视现象,推断未来影视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4.
哈贝马斯构建的交往行为理论以达成主体间相互理解与一致为目标,强调主体间的对话与沟通,并把生活世界作为交往进行的预设背景。交往视域中的高校德育是高校教育者主体与受教育者主体之间以德育话语为媒介、通过平等自由对话、经由相互理解与解释而达成一致的交往行为。经由交往的新视域对高校德育进行的全新阐释,我们可以获得以下有益启示:尊重受教育者的话语权、贴近生活世界和重视交往成为高校德育超越当下困境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交往理论凸显了交往在人和社会的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它展示了丰富的思想意蕴:交往是社会发展观的基本范畴,是人类社会纵向演进的内在机制和重要表征,是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实现形式和表现形式,是人的全面发展不可或缺的现实条件.  相似文献   

6.
论网络交往与现实交往的互动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网络技术的发展给人类的交往方式带来了根本性的变化 ,网络交往从现实交往中分化出来 ,为现代人的交往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对话方式。我们在关注人们通过网络交往给现实交往带来负面影响的同时 ,也应重视网络交往对现实人际关系的良性作用 ,因势利导 ,使网络交往成为现实交往的一种补充 ,这样才能有效地引导人们正确对待网络时代人际交往方式的变化 ,有助于确立积极、健康的人际关系  相似文献   

7.
哈贝马斯是在分析交往行为和生活世界的过程中建构起交往理性概念的。他是以工具理性和交往理性二元分立为基点,赋予交往理性以对抗工具理性的使命,通过“交往理性”这种新理性观的确立,解除了意识哲学的“先验主体”和“先验理性”的设定,摒弃了主、客体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从而取消了主体中心主义的独裁,从根本上否定了狭隘的传统的“理性”观,也为现代人逃离现代性困境提供了一个可能的方向。  相似文献   

8.
论大学交往教学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教学实践是一种特殊的交往实践活动,是大学师生之间一种精神、信息、情感的交流,是大学生命主体的活动形态。目前,我国大学教学中存在着交往不足的现象,针对此,迫切需要树立科学的、开放的大学交往教学观。  相似文献   

9.
语言是人的存在方式,语言在本质上是理解和对话的过程,而理想的交往也是对话与理解的过程。语言和师生交往是同构的,师生之间的交往在许多方面都暗示出语言的对话及理解的特性。然而,在现实的教学世界中,语言则更多地充当了相互交际的工具和手段,没有为教师与学生构建存在之家。从人的存在之视角理解语言,建构富有意义的语言世界,是促进师生交往的源头活水。  相似文献   

10.
抗战文学的对外交往在中国文学对外交往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意义重大。它完成了民族文学对外交流的现代转型, 表现出高度的主体意识, 具有双向性、组织性、计划性等特征。  相似文献   

11.
胡姬,是在古典诗歌中频频出现的形象。胡姬形象一经出现,便有一个自身的美感特质,而胡姬这种美感特质的形成,是与时代结合而产生的,因为诗歌创作的文化意识植根于历史的土壤中,诗人写诗必与时代息息相关,胡姬形象美感特质的形成是和历史背景和时代文化意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的。  相似文献   

12.
审美潜意识是人类深层审美心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是人类文化结晶在社会实践中的内化和积淀。它的结构主要是三个层次:1.内在表象世界;2.审美图式;3.审美意象。审美潜意识的"内在表象世界一各类审美图式一审美意象"结构形成了人类审美活动的规律性空间。  相似文献   

13.
从美育与人情感心理结构关系的角度,论证了美育是情感教育,美育最重要的作用,不在人的认知、意志方面,而在人的情感方面。美育作为一门教育科学,在师范教育中对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提高教学艺术有着重要作用,美育理论课应列为各种师范生的必修课。  相似文献   

14.
电视新闻传播如果只将一则有新闻价值的事件完整、准确地叙述出来,难以产生震撼人心的效果,因为生活中丰富多彩、不断变化的事实具有新闻价值的同时,也具有某种审美价值的附丽,这就要求新闻工作者的审美感受与受众的审关心理之间产生一种共鸣。采写者除了应具备感性经验、直觉领悟等素质外,还要具有展示美的思维统摄力,使新闻写作所必备的科学求真、伦理求善、艺术求美在作品中得以淋漓尽致地呈现。  相似文献   

15.
以视像为主要符号的视觉化传播成为当代大众传播的时代特征。它对传统艺术传播方式产生了巨大冲击。传统艺术形态的视觉化主要发生在以文字符号形态的小说、散文和以音声符号为传播形式的音乐艺术方面。同时影视艺术本身也向泛视觉化发展。传统艺术的视觉化传播同时具有积极和消极的审美后果。  相似文献   

16.
只有不断增强与提高对影视景框所拥有的屏蔽与分离、限定与延伸、稳定与变化、收敛与扩展、客观与主观、修饰与美化诸多艺术表现作用和美学功能的认识,更加自觉地理解、开掘影视景框的艺术活力,才能不断创新影视话语,提高影视制作质量和全民族影视文化整体素质与整体水平。  相似文献   

17.
中国社会的发展,使影视剧日益成为审美文化的主流,但审美接受的负面效应使影视剧呈现出某些弊端。因此,我们要反思当代影视剧的弊端和忧患,展望影视剧的发展前景,建立既能满足普通大众娱乐要求,又能表达人们追求真、善、美的审美理想的有中国特色的影视剧审美文化。  相似文献   

18.
~~李清照的审美素质和审美心态@吴功正$江苏省社会科学院!江苏南京210013~~~~  相似文献   

19.
论日本民族的“物哀”审美意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物哀"是贯穿在日本传统文化和审美意识中的一个重要观念。不论是在优美的日本文学,还是在日本人的日常生活中,无处不见这种审美意识的存在与影响。其形成一方面受到日本岛国固有的自然条件、地理环境以及日本民族特有的自然观的影响,另一方面亦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相似文献   

20.
影视艺术鉴赏过程从总体上讲 ,是鉴赏者观赏影视艺术作品 (客体 )时产生的感受、理解——即审美认识和审美评判。在这一过程中 ,鉴赏者要调动审美感觉、知觉、注意、联想、想象、情感、理解、判断等心理因素 ,进而形成有机统一的、动态的审美心理机制。影视艺术鉴赏过程大体可划分为审美直觉感受——体验和理解——超越与升华三个阶段来描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