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芳 《理论界》2009,(2):102-103
后马克思主义在社会历史发展规律上强调"偶然性",否定"必然性".他们认为社会历史发展完全是偶然的,只能由偶然性逻辑支配,根本不存在马克思主义所谓的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必然性规律.后马克思主义否定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把历史发展视为"偶然事件"的堆砌,体现了其唯心主义实质.  相似文献   

2.
周凡 《河北学刊》2006,26(4):17-22
在列宁主义和斯大林主义视野之下,罗莎·卢森堡的自发性概念被定性为客观主义的宿命论而遭到清剽式的批判。拉克劳与莫菲彻底扭转了这种高压指摘的一边倒态势,把长期以来被视为罗莎·卢森堡理论污点的自发性概念拨正为一种极具创造性的积极理论资源并作出了别具一格的解读。同宿命论指控将自发性纳入坚硬的必然性的做法截然相反。拉克劳与莫菲把罗莎·卢森堡的自发性概念当作寻觅偶然性的“黄金领地”。但是,他们寻求的偶然性,不是作为革命运动之起因和必然性之表现的辩证偶然性,而是在反资本主义的政治斗争中主体身份建构时的偶然性。拉克劳与莫菲认为,在罗莎·卢森堡那里,作为政治统一性的建构机制的偶然性逻辑受到多元决定过程之外的必然性逻辑的严格限制.从而导致了罗莎·卢森堡的两难困境和“双重空场”。只有勇于面对偶然性并实际地承认偶然性逻辑在形构政治一致性的作用,才能走出罗莎·卢森堡式的困境。才能填补失效的必然性退场后形成的空场,而这正是拉克劳与莫菲的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诉求。  相似文献   

3.
周凡 《河北学刊》2006,26(5):16-22
在列宁主义和斯大林主义视野之下,罗莎·卢森堡的自发性概念被定性为客观主义的宿命论而遭到清剿式的批判。拉克劳与莫菲彻底扭转了这种高压指摘的一边倒态势,把长期以来被视为罗莎·卢森堡理论污点的自发性概念拨正为一种极具创造性的积极理论资源并作出了别具一格的解读。同宿命论指控将自发性纳入坚硬的必然性的做法截然相反,拉克劳与莫菲把罗莎·卢森堡的自发性概念当作寻觅偶然性的“黄金领地”。但是,他们寻求的偶然性,不是作为革命运动之起因和必然性之表现的辩证偶然性,而是在反资本主义的政治斗争中主体身份建构时的偶然性。拉克劳与莫菲认为,在罗莎·卢森堡那里,作为政治统一性的建构机制的偶然性逻辑受到多元决定过程之外的必然性逻辑的严格限制,从而导致了罗莎·卢森堡的两难困境和“双重空场”。只有勇于面对偶然性并实际地承认偶然性逻辑在形构政治一致性的作用,才能走出罗莎·卢森堡式的困境,才能填补失效的必然性退场后形成的空场,而这正是拉克劳与莫菲的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诉求。  相似文献   

4.
十月革命是整个俄国革命变革的一个阶段,彼得格勒苏维埃杰出将领与临时政府的对抗和抗衡形成了十月革命社会基础.与现代自由主义学说不同,通过具体地历史性地分析史实和历史事件目击者及亲历者的相关证词,尤其是以克伦斯基和列宁的证词为出发点,进一步论证1917年十月革命发生的必然性与偶然性的辩证关系非常必要.  相似文献   

5.
本文将“层次”和“过程”这两个概念引入偶然性与必然性的研究中 ,具体地分析了相同层次同一过程及不同过程偶然性与必然性的辩证关系 ;重点阐述不同层次各相关过程偶然性与必然性的相互转化 ;在此基础上 ,对偶然性与必然性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作用问题作了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6.
偶然性与可公度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何有意义的比较都预设了比较得以进行的共有框架.然而,并非所有的比较都是有意义的.例如,一般来说,比较苹果和橙子就是没有意义的,因为适于这一比较的共有框架并不存在.  相似文献   

7.
国内学界一般把拉克劳与墨菲的偶然性概念看作是对历史唯物主义的背离。如果借鉴当代自然科学方法论从一个全新的理论视角进行探讨,就可能发现偶然性概念的特殊内涵。普利高津的耗散理论对偶然性问题作了比较充分的科学论证,其结论同拉克劳与墨菲的观点相似。二者同样强调在一个开放而多元的复杂系统中,偶然性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尽管由于学科差异,拉克劳与墨菲难以对这种现象给予科学化实证化的阐释,但是他们在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强调偶然性概念重要性的理论尝试还是可取的,他们所开启的理论视域不应被轻易遮蔽。  相似文献   

8.
论人性的逻辑异质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性研究在当下陷入困境 ,如何提出一条既不同于传统与现代哲学 ,又不同于后现代哲学的新理路是人性研究的重要课题。这里我们将人性界说为人作为实体所杂有的诸属性之整体。这些属性间 ,有的具有逻辑关联 ,是谓逻辑同质性 ;有的不具有逻辑关联 ,是谓逻辑异质性。实存于特定个人身上的全部属性 ,相互间具有实存同质性 ;分属不同实体的属性 ,相互间具有实存异质性。忽视了逻辑异质性 ,以为只靠某一特定的逻辑化理论体系就能把握人性的整体 ,进而造就新的人性 ,这是传统和现代人性理论的僭妄之处。后现代式的人性见解往往走向另一个极端。在人性的逻辑异质性基础上 ,寻求逻辑化的理论智慧与基于实存同质性的生存智慧或实践智慧的互补 ,或许是走出困境的较好办法  相似文献   

9.
周青龙 《理论界》2023,(2):21-28
马克思主义哲学概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起点,其中国化研究也应予以相应的重视。凝练和概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概念必须深入探析马克思主义哲学概念中国化的内在逻辑,应当从历史、文化、实践和发展这四重逻辑依次展开。历史逻辑是为了阐明马克思主义哲学概念得以实现中国化的原因;文化逻辑是为了揭示马克思主义概念能够深入人心的中国元素;实践逻辑是为了确证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概念是中国道路建设的动力;发展逻辑是为了明确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哲学概念中国化的前进方向。  相似文献   

10.
魏建华 《北方论丛》2011,(2):119-122
杜威看到对偶然性的否定使传统哲学陷入到身心问题所导致的困境之中。他通过使哲学返回生活世界,从而肯定偶然性,使哲学问题由传统形而上学的问题转向实践问题。这一思路在现代西方哲学家中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因此,理解他的有关思想有助于理解哲学问题的现代转向。  相似文献   

11.
中国逻辑研究作为逻辑学的分支领域是从中国近代开始的。其后,一直到今天,中国逻辑研究成为国内外学术界十分关注的重要领域。逻辑观念从中国近代以来的发展出现了从文化意义到哲学意义以及向逻辑意义回归的多重意义演变,这种演变在整体上直接影响了中国逻辑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模式。逻辑以证明为研究对象,中国逻辑史的对象是关于中国思想史中与证明有关的思想学说的研究。中国逻辑研究的方法主要有逻辑解读、文化解读、动态分析和比较研究等方法。  相似文献   

12.
休谟对因果关系的客观性和归纳推理的必然性提出了严重质疑。金岳霖对此做出了他自己独特的回答 ,但他以及其他中西哲学家的已有解答都是不成功的。本文认为 ,休谟提出的归纳问题在逻辑上无解 ,其原因在于它的三个预设不能成立 ;归纳是人类在茫茫宇宙中生存时所必须采取、也只能采取的认知策略 ,因此它对于人类来说具有实践必然性 ;归纳的认知策略有助于人类从经验的重复中建立起某种确实性和规律性 ;建立具有局部合理性的归纳逻辑和归纳方法论是可能的。本文最后提出了一个全面的归纳逻辑研究纲领 ,包括发现的逻辑、 (客观 )辩护的逻辑、 (主观 )接受的逻辑 ,以及修改或进化的逻辑  相似文献   

13.
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在逻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在逻辑问题,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的实质和核心。从内在逻辑的视角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利于在整体上正确理解和科学把握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在一致性,有利于彰显马克思主义的时代意义和当代价值,从而增强人们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认同和信仰的自觉性,增强社会实践的规范性、合理性和科学性。  相似文献   

14.
论作为语用学概念的“逻辑悖论”——兼复马佩先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从悖论定义的研讨入手 ,说明正确界说的“逻辑悖论”实际上是一个语用学概念 ,据此论述作者关于悖论的特征刻划和类型划分的新认识 ,阐明明确指认悖论的语用学性质的重要意义 ,并就马佩先生在以往的学术商榷中提出的几个问题做进一步讨论。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历史与逻辑的有机统一,其逻辑前提涵盖以下方面: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理论前提;解放思想是认识前提;以中国的实际问题为中心是物质前提;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视阈融合是文化前提。  相似文献   

16.
王迎春 《理论界》2010,(1):103-104
生态技术是新型的技术体系,具有丰富的哲学内涵。生态技术突破了主体性哲学和极端人类中心主义的思维局限,反映了人类自然观的深刻转变。生态技术天然蕴含着系统化的思想,是对人与自然关系、人与人关系的科学重组。发展生态技术具有逻辑必然性,是人类面对生态危机的必然选择,是人类认识发展的必然结果,是技术体系进化的必然阶段,是社会主体博弈的必然体现,是实现新型现代化和参与国际竞争的必然道路。  相似文献   

17.
实践美学与后实践美学的论争中,"逻辑起点"是一个重要的理论胶着点,"实践作为实践美学的逻辑起点"的观点得到相当多的学者的认同.然而,这一起点的判断本身却缺少坚实的逻辑支撑.与"实践"相较,"关系"是一个更为恰当的美学逻辑起点.  相似文献   

18.
人类历史的发展是一个自然过程的思想,是恩格斯历史理论的基础部分。它从自然史与人类历史的不同性与相似性上阐明了人类历史的事实性,从生产方式的性质阐述了人类历史的自然状态性质,从而超越了康德、黑格尔历史目的论。恩格斯认为人类历史与自然界的历史是不同的,但由于人类行为的局限性,人类历史却像自然过程一样运行,是一种类似于自然的历史,而非真正意义上的人类历史。人类只有摆脱了自身的历史局限性,在社会关系方面将人从动物界中升华出来,人类历史才能进入到完全符合人的需要的阶段。恩格斯的这一思想在今天得到了新的证实与发展。  相似文献   

19.
肖柯 《青海社会科学》2013,(4):34-39,45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不是简单的理论灌输过程和被动的理论接受过程,而是由价值诉求、基本内容、传播载体等逻辑层次构成的系统工程。这些逻辑层次分别作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核心层、中间层、外围层,构成价值——内容——技术相互衔接、彼此支撑的总体关系。只有准确把握各逻辑层次的意蕴及其相互关系,才能切实有效地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相似文献   

20.
普通逻辑(形式逻辑)与辩证逻辑的关系如果从时间角度看,是初等逻辑与高等逻辑的关系;如果从空间角度看,则西方人主要使用的是形式逻辑,而中国人则一直使用辩证逻辑.中国文化是辩证逻辑的文化基础.古代中国的辩证逻辑只能算"准逻辑",它具体表现为<易经>模式、"阴阳五行"模式、熟语模式、经典模式等思维模式,采用不严格的类比推理的方法.在中国文化现代化的过程中,需要借鉴西方形式逻辑的方法和标准,使辩证逻辑达到科学的、现代的水平.这应该成为我国逻辑学科研的主攻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