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流动儿童”因其独特的生存境遇,在价值观上呈现出自身的特点和问题。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因此加强对“流动儿童”价值观的探讨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2.
人类个体的成长经历是一次蔚为壮观的生命境遇,是一种隐含着丰富社会意义的生存状态,20世纪西方人类的成长境遇充满了焦虑、苦痛和异化感,对20世纪西方人类成长经历的聚焦和挖掘形成了文学的一片丰茂之林。与传统成长主题的文学相比,20世纪成长主题的文学创作表现出独特的精神境遇:一是"成长之痛"——从儿童世界到成人世界,从乐园到失乐园的"成长的疼痛";二是"拒绝长大"——从成人世界到儿童世界,从失乐园到复乐园的"家园的渴求";三是"心灵悬挂"——从精神守望到成长迷失的"心灵悬挂",复乐园不是乐园的成长悖论描述。20世纪成长主题的文学创作呈现出人类成长中人与社会的游离、人与自然的对峙、人与自我的疏离。  相似文献   

3.
夏衍名剧《上海屋檐下》描摹上海底层人民生存境遇的主旨,源于1956年作者的后叙述而定论。在相当程度上,这是大众、作者与意识形态“合谋”之下的“意图谬见”。文本的隐型意义在于中国革命以及1930年代上海知识分子陷于革命、情爱与生存等诸多困境中的“忧郁”情怀。夏衍作为批判者的警醒与冷静,以及身为历史在场者的沧桑与悲悯,逾越了文学史家眼里左翼革命家身份的界限。  相似文献   

4.
基于“社区营造-儿童发展”的框架,从社区共同体视角审视乡村教育贫困问题,尝试从全局性、系统性、整体性来理解留守儿童的发展困境。以国家级贫困县T村“图书导读试验”个案研究为例,分析贫困山区留守儿童发展、社区营造和贫困治理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阐述贫困山区教育扶贫和留守儿童关爱体系建设的可行路径:一方面,以社区共同体意识的重塑、社区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为枢纽,整合政府、市场和社会力量协同保障城乡教育资源的有效衔接,满足留守儿童的补偿教育需求;另一方面,以形塑和谐共生的乡土社会成长模式为着力点,培育村民社会创新精神和贫困的社会化治理路径,构建“通过教育扶贫”与“扶教育之贫”的互助互益机制以及城乡教育资源有效衔接机制,促进国家儿童福利政策和地方性社会福利供给有机结合,通过环境友好型社区建设促进留守儿童发展。  相似文献   

5.
目前,西部乡镇教师的生存境遇是生活、工作环境差,收入水平低,生活水平低,这成为新课程改革的瓶颈,阻碍了西部教育的深入发展。造成他们这种生存境遇的主要原因是教育管理科学性不足、教育投资失衡以及教师自身因素等问题。要改变西部乡镇教师的生存境遇,需要规范教育管理、优化教育投资并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作用。  相似文献   

6.
略论过失型问题行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过失型问题行为的重要性问题行为,是儿童和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各种不利于优良品格形成和个性健康发展的行为。它是发展中的现象,常见于中小学生。问题行为同“问题儿童”、“差生”等概念是不同的,后者只是少数人或个别人,而问题行为则是教育上的普遍范畴,可以认为,“研究问题行为,寻求解决的途径和方法,实际上是通过教育,促进良好品格发展的重要环节之一”。如《学  相似文献   

7.
空间是个体成长的“场域”。空间生产理论认为,空间是关系的社会,空间具有生产性。游戏空间是儿童成长的重要“场域”,不仅具有教育性和社会性,而且具有自然和人文多重属性。儿童游戏空间不仅仅是物理的空间,也不仅仅是与儿童相分离的教育环境。在社会研究空间转向的趋势下,应加强教育空间的研究。然而教育研究一向忽视对空间的研究,对空间概念尚无明确的、合理的解释,因此要么不用空间概念,要么随意使用。已有关于儿童游戏空间研究的文献,对空间的解释依然是传统地理学主客二分的“物理空间”概念,忽视空间作为“关系社会”的研究,并且缺少“教育空间”研究。因此,儿童游戏空间作为教育空间,其研究应借鉴空间生产理论,给予“教育空间”观照。本研究基于社会空间和教育空间的理论探讨,尝试从学理上分析儿童游戏空间与教育空间的关系,儿童与游戏空间的关系,儿童游戏与游戏空间的关系等内容,接着梳理儿童游戏空间的类型,最后以儿童幽默游戏空间分析来观照儿童游戏空间的生产  相似文献   

8.
瑞典教育家爱伦·凯(EllenK ey)在《儿童的世纪》中宣称20世纪是儿童的世纪,而另一个显见的事实是20世纪也是媒介文化空前发达、媒介形态日新月异的世纪,由此在对20世纪儿童生存状态的考量中,媒介文化就成为不可规避的重要因素。源于媒介的双刃剑作用,在肯定褒扬其积极推动、丰富儿童文化发展的贡献的同时,对媒介之于儿童成长的忧虑和诘问也不绝于耳。  相似文献   

9.
教育活动作为一种人类社会的基本活动,并非只发生在制度化的学校教育里,儿童个体生命的成长与社会化离不开养育习俗的影响。教育人类学视野中的儿童养育习俗是人们在长期的儿童保育和教育实践中形成的教育思想、教育经验和教育智慧。深入研究存在于本土的、民间的儿童养育习俗对于促进现代幼儿教育理论的“本土生长”、回应现代幼儿教育的异化现象、实现对本土儿童及其教育知识的人文关怀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民主主义与教育》(1916)全面地阐述了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是其教育著述的代表作。在杜威的思想体系中,“儿童”作为具有独特行为方式的参与者,“经验”作为一种立足于生存意义上的探究性力量,以及“民主”与“共同体”作为普遍的社会条件与组织形式,这三者之间事实上构成了一种彼此内在互相作用的有机整合,一种生命之成长的基本结构。在这个深广的意义上,可以说儿童真正的政治生活参与的实现主要并不得自于对具体的社会政治制度的维护或改善;就其根源上讲,它来自于杜威对“民主社会”的信念,而这种信念的基本内容在于,如何在一种充分开展的“社会探究”活动中使儿童产生兴趣,使他们每个人的生活方式都具有其独特的参与性的特质,而这同时也体现了杜威对于“经验”作为个体与环境相互依存、彼此造就的作用以及“教育”作为体现人之具体成长方式的信念。也就是说,问题在于如何通过一种最为基本意义上的“教育”的开展而使儿童实现真正的政治生活参与。本文力图通过对《民主主义与教育》这一著作的再解读以期寻求“儿童的政治生活参与何以可能”的科学和哲学的解答。  相似文献   

11.
教育要素的矛盾视角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反思目前教育要素中存在的问题,认为教育的形成从根本上是教育各要素矛盾双方运动的结果,是矛盾得以解决的需要,并以此为据讨论教育的各个要素。提出教育的四个要素为学习者、教育目的、教育者和教育影响,以期通过对教育要素的重新审视来引起教育学界关注教育本质的研究和教育学学科体系的建设。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语言游戏"理论来检验儿童文学的话语形态,揭示其中"童年性"与"成年性"的交互作用.儿童文学通常被标志成"为儿童而写",然而在儿童文学的话语势力位阶上,成人却总高于儿童.在儿童文学中关于儿童的文化想象反映出成人对儿童的一种殖民,这使得"语言游戏的童年"向"话语禁忌的童年"陷落.本文以<小红帽>和<彼得·潘>为例,探讨儿童文学童年话语禁忌的一些历史成因,认为儿童文学在这方面显示出一种强烈的乌托邦主义,长此以往,它导致了一些严重的情况,如"伪善"被"理想"合法化以及"秘密"成了"遮蔽"的工具.儿童文学若要充分谋求"语言"和"游戏"的实践,就必须走出这种困境.  相似文献   

13.
在全球化背景下,文化价值和取向日趋多元,大学生群体获取信息的途径也趋于多样化,这对高等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极大冲击。如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通过各种途径传达给学生,并取得良好的接受效果,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面临的首要问题。高校各教育主体可通过"教育主体的再教育""教育方式革新"以及"主体联合"等几个方面的努力,缓解思想政治教育中"主体压力""客体迷茫"以及"互动障碍"等问题带来的消极影响,实现在多元信息、多元价值竞争中的胜利。  相似文献   

14.
试析“行不言之教”及其现代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行不言之教”在老子的理论体系中 ,有其深刻的内涵。从“道”的运动特征及运动规律的分析中可以看出 ,“行不之言教”就是要因道而行 ,顺儿童的自然本性 ,促其发展 ,排除背离道的强作妄为的教育活动。它具体体现在教育的目的及一些教育教学的原则方法上 ,对于我们今天的教育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5.
现代教育心理学理论认为,处于幼年期的孩子其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尚未形成,根据“首因效应”机制,其幼年时期(尤其在七岁前)是实施灌输教育的最佳时期,容易先入为主,且不易出现抵触和逆反。同时,“好奇是儿童的天性”,家长应注重充分利用孩子成长中对周围世界的巨大好奇心,在回答孩子的提问中巧妙地实施正确观念的家庭灌输教育。  相似文献   

16.
“十七年”儿童文学随着教育论、工具论的愈演愈烈,到60年代,完全成了阶级斗争的工具,大都描写少年儿童与阶级敌人的斗智斗勇,他们个个都是降妖除魔的小英雄,能发现成人所不能发现的问题,完成成人所不能完成的任务,儿童形象的游戏天性被血雨腥风的阶级斗争所蔽,儿童文学的美学精神——“游戏精神”也就荡然无存。  相似文献   

17.
论儿童科学素质的培养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从小培养儿童的基本科学素质是时代发展对幼儿教育提出的必然要求 ,也是儿童身心全面发展的需要。在对幼儿的科学素质构成进行分析概括的基础上 ,我们提出了以培养幼儿科学素质为出发点和归宿的幼儿园科学教育目标 ;以幼儿园科学教育实验为基础 ,提出了幼儿园科学教育的实施策略 ,以及幼儿园科学教育的教育模式和评价模式  相似文献   

18.
教育的根本问题是培养人。教育活动从根本上来说是维护儿童合法权利的社会活动。正确的教育活动会给儿童的权利得以正确的保护 ;错误的教育活动将使儿童的合法权利受到侵犯、剥夺。未来的教育一定要确立新的教育理念 ,从教育的各个方面进行改革 ,使教育更好地为保护儿童的权利充分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鉴于当时美国教育的低效和社会危机的迸发,美国批判教育思想家伊万.伊利奇激烈批判学校教育制度,提出通过"去学校化"来改造社会的理想。他提倡用四种学习网络消解学校的实体存在,即教育用品的咨询服务、技能交流、同伴切磋、专职教育家的咨询服务。虽然伊利奇对"去学校化"社会的构建缺乏可信的论证,但是他的大胆设想激起了人们对教育弊病的思考及对其他可能的教育形式的探索热情,"去学校化"教育思想为这一时期开始兴起的在家教育实践于教育系统外围进行另类教育尝试提供了理论支持,至今仍在一定的范围内对教育产生着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