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湘南宗族性村落因为传统的宗族观念和宗族认同还比较强烈,老年人作为传统的纽带和象征仍然受到普遍的尊重,社会地位、威望较高,物质生活和精神寄托相对充裕。但同时,宗族内部的生死观念、信仰、理念及与此相关的村落伦理却又排斥部分老年人,致使他们处于村落社会的最底层,过着卑微、孤楚的生活。  相似文献   

3.
现代养老体系的构建是在我国进入老年研究社会背景下,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的主要举措,是中国特色社会公共服务的重要尝试。现阶段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养老体系已初步形成,制度措施层层推进,由于各地社会转型和发展变迁的程度不一,传统养老存在区域性和民族性的差异,现代养老体系顶层设计与地区落实之间需要调适。现代养老体系嵌入到少数民族传统养老文化的场域与惯习,传统与现代、不同区域的养老文化观念、行为方式互动于养老的时空维度。从养老理念适应性转变、养老资源差异性优化以及养老模式区域性互鉴方面研究因地因时的重构区域性养老秩序,使其助力于现代养老体系有效贴合实际养老需求,提升在地方上的实践能力,推动中国特色现代养老体系整体构建与协调发展的进程。  相似文献   

4.
从格氏的经济的嵌入性概念和有关论述看,法律不仅存在嵌入性,而且嵌入社会的广度和深度强于经济。根据经济的嵌入性存在的基本理论形态,法律的嵌入性的理论形态也可以分为零嵌入性和低度社会化、强嵌入性和过度社会化、弱嵌入性和中度社会化。根据嵌入度的不同,法律的嵌入性的实践形态可分为低嵌入度的法律、高嵌入度的法律和中嵌入度的法律。法律的嵌入性是一种为中国制度安法律之家尤其是法律理论之家的法律理论。  相似文献   

5.
宗族组织是我国各民族中常见的一种传统社区组织形式,经过建国后的历次政治运动的冲击后,我国原有的各种宗族组织都发生了严重变形。目前这些残存的宗族组织不会突然消失,它仍表现出隐含性、持续性、变形性等错综复杂的特性,本文着力分析了残存宗族组织的变形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6.
宗族具有血缘性和宗法性两个基本属性,这是宗族作为一个联结国家和社会个体成员的中间组织的两个权力来源。随着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宗族的两个权力来源逐渐式微,宗族已开始向一种新型的社团组织嬗变。  相似文献   

7.
经济学认为经济人的经济行动在于追求自己利益的最大化,经济行动是原子化的个人行动,不涉及任何社会关系。新经济社会学从嵌入性的视角出发,对人的经济行动加以解释,指出人的经济行动是理性的,但理性的经济行动是受社会关系制约的,经济行动是一种社会行动,经济行动嵌入于社会关系中并产生了经济秩序。  相似文献   

8.
当前农村互助养老总体上呈现出“高需求—低供给”的结构性难题,社会组织嵌入能够有效提高养老服务的专业性,弥补养老服务供给不足的缺陷。在梳理已有文献基础上,以嵌入理论为基础,构建社会组织嵌入农村互助养老分析框架,分别从认知嵌入、能力嵌入、资源嵌入、关系嵌入四个维度分析社会组织嵌入农村互助养老的可行路径。研究发现,当前社会组织在嵌入农村互助养老过程中存在认知滞后、能力不足、资源有限与关系不稳等多重脱嵌困境。基于此,提出社会组织应该进行认知重塑、能力重塑、资源重塑与关系重塑等建议,以期为社会组织更好赋能农村互助养老提供经验镜鉴。  相似文献   

9.
消费行为的制度嵌入性——消费社会学的一个研究纲领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制度嵌入性"是新制度主义社会学所提出的一个新的研究纲领,它是在格兰诺维特的"关系嵌入性"基础上形成的又一类型的嵌入性.这一研究纲领不但拓宽了经济社会学的研究视野,而且对消费社会学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文章在论述了"嵌入性"与"制度嵌入性"的含义的基础上,分别论述了消费的私人行为与社会行为的制度嵌入性,并以教育消费为例说明了制度嵌入性对中国居民消费行为的解释力.  相似文献   

10.
农民工市民化是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推进我国城市化进程的重要手段,但受农民工力图融入城市的主观能动性与城市生活的规则与其惯有方式对农民工排斥的影响,形成了当前农民工市民化的“非嵌入性”困境.因此,分析农民工市民化“非嵌入性”困境的影响性因素,找到解决路径,是实现农民工市民化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梅州客家地区脍炙人口的客家山歌《三斤狗变三伯公》之所以流传几百年至今仍妇孺皆知,除了其音乐悦耳、歌词富有故事性、便于记忆之外,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其内容体现客家人生活特色,符合客家群体心理的特征,因而得到客家人的普遍认同。本文在对该山歌的文本分析的基础上,对客家地区独特的群体内心世界进行读解,剖析了客家群体心理的几个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2.
铁弗匈奴是南匈奴去卑一支之后裔,因故逃归塞外之后,与迁居匈奴故地的鲜卑混居杂处而形成的一个新族体。其族称"铁弗"始于刘虎,源于北人谓"胡父鲜卑母"为"铁弗"。史书中有时称其为"乌丸(桓)",是因拓跋魏将诸方杂人来附者谓之"乌丸",至于与屠各之关系则是刘渊族源的衍生问题。夏政权灭亡之后,铁弗匈奴流散情况主要有三种:一是归入北魏;二是融入吐谷浑;三是继续保持"刘"姓活动在朔方地区。  相似文献   

13.
明清之际的镇江鲍家是宁镇地区较为典型的文化世家。鲍家先后走出了著名诗人鲍皋、鲍文逵等人,延及民国时代又有鲍心增、鲍鼎等诗人,更以别具特色的闺阁诗人鲍家三姐妹在诗学世家之中独领风骚。鲍氏文化世家的兴盛与历史文化的积淀及不断累积的家族文化元素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有关鲍氏文化世家的研究,对于探讨半隐居状态下世族文化自身的传承特点,以及中国儒家文化思想如何在世家教化中自然传承与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代创造了长期悠久的光辉历史文化,是和中国古代社会具有和谐、稳定、凝聚、统一的条件分不开的。宗法制度和宗族伦理是中国古代最具特色的文化现象。文章论述传统宗族的孝友礼义、亲亲尊尊等伦理在构建古代和谐社会中的作用、特点和影响,并探讨对当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张雷远 《南都学坛》2007,27(6):44-47
《红楼梦》文本中,宁国府弥漫着浓烈的道教气氛,是道教在现世中的象征;荣国府充满着强烈的儒教氛围,是儒教在人间的折射。儒教、道教文化是中国封建社会中占主体地位的文化,儒道并举,儒教为主,道教为辅,统一于中国"家天下"的封建文化体系,共同塑造着中国人的生活方式、民族性格和文化心态。贾府家族文化是中国封建文化的凝缩;贾府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缩影。家是缩小的国,国是放大的家。由家文化到国文化,由贾府到中国封建社会,家国一体,这就是《红楼梦》的家国同构思想。  相似文献   

16.
吴江沈氏女作家群的家族特质及成因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吴江沈氏家族是明清时期江南地区一个著名的文学世家,除了以沈?为代表的男性成员在传统的诗文及戏曲领域内取得的辉煌成就外,女性文学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以沈宜修为核心的女性作家群具有鲜明的家族特质,她们以血缘和婚姻为纽带,大多为母女词人、姐妹词人、妯娌词人、姑嫂词人;她们在创作中互相唱和,情感上互为慰藉,生活上彼此帮助,作品中萦绕着浓烈的亲情和特殊的愁苦,形成了别具特色的"午梦堂气质"。这与吴江沈氏深厚的家学渊源、文学世家的联姻、家庭教育、作家闺中酬唱及晚明东南地区家族女性创作的繁荣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17.
宋濂宗族思想丰富,其中以聚族为重点,他认为定规聚族是睦族之本,作用在宗谱之上。该文从三个部分对其聚族思想进行论述:一是总体规划;二是定规聚族;三是小结。宋濂固然重视宗谱的重要性,但更重视定规范,认为它是睦族的最佳途径。  相似文献   

18.
对家族题材的开掘,一直是历代文学家关注的焦点.<白鹿原>浓缩了关中地区的文化特征,真实地展示了中国家族文化的矛盾性.作者审视宗法伦理时,陷入了"二难"境地,表现出对"文化重建"的困惑与焦虑,这样给作品增添了厚实感.  相似文献   

19.
中国家族文学母题具有丰富蕴藉的叙事功能。20世纪40—80年代,新中国曾经全力推行过土地改革及其互助组、合作社和人民公社制度。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赵树理《三里湾》和柳青的《创业史》等作家作品,真实再现了农民“翻身解放”的心理过程,成为合作社———宗族关系文学母题的一种原型模式。张炜的《古船》和朱晓平的《桑树坪纪事》等小说本着审美批判的视角,透视生产队员的日常生活方式,揭示出生产队体制与传统宗法制家族的不变关系,暗喻传承数千年的宗法文化心理对人民公社的走向所形成的阻遏和巨大影响,显示出这种叙事母题丰厚的功能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