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生态后现代主义是后现代文化思潮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对现代性危机的深层根源即二元论和机械唯物论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批判,提倡建立"返魅"有机论的后现代生态主义,是解决现代性危机的途径,从而消除现代性的危机,重建人与自然、人与自身、人与地方的关系。后现代主义主张在保留现代性特别是现代科学成果的基础上,扬弃"现代概念中的消极因素和破坏因素",在更高层次上向传统有机主义的世界观回归。这对处于"现代化危机"和"现代性危机"中的中国现代化建设,提供新的思路和历史契机。  相似文献   

2.
现代性道德与现代性自我相伴而生,现代性自我是道德与现代性分离的根源,也是走出现代道德困境的关键。现代性自我生成的历史维度敞开了现代道德困境的深层根源及其现象学展现。面对困境,现代、后现代道德哲学及社群主义提出了各自的方案,为我们提供了基本的思路:从现代道德困境的"自我"根源出发,辨证地处理自我与他者、个体与社会的关系以及情与理、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关系,是超越困境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3.
现实环境状况的困难,导致人类的思维路径一方面以问题导向实际面对生态困境,另一方面以形而上学的反思省悟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与作为。立足环境哲学这个范畴,生态文化之自觉需要回归价值、道德与意义的思辨。从自然、地理、社会与文化的不同层面,对生态文化自觉进行环境哲学的概念阐释,是建构生态文化自觉之理念认识的重要桥梁。以生态文化自觉切入人类在当代社会的环境状况,需要对现代社会内在价值理性缺失的困境进行思考,也需要进一步对于现代性的弊端进行反思的解构。二元论哲学模式表达的是世界的本原具有意识与物质两个实体;它导致主客二分的思维模式,在人与自然界相对立的层面产生了一个人类的世界与另一个自然的世界。从人类的世界看,生态文化自觉要以清醒的生态理性走出从19世纪以来现代性的迷宫。从自然的世界看,生态文化自觉不能沉迷在开发式劳动所创造的物质成果当中。生态文化自觉之向度表现为追寻一种人类与自然界相互契合的框架,为未来的人类与久远的自然界找到永恒的坐标。它可从人类观念内在属性的个体自我与生态整体、主动与被动、理性与情感的几个方面关系进行分析。它需要把被人为割裂的两个世界联系在一起,在体现实质合并的连接式融合中才能塑造符合生态循环原理的稳定、协调与优化的整体世界空间结构。  相似文献   

4.
牛庆燕 《学术论坛》2012,35(9):48-52
现代性的到来以"人的发现"为标志,但是人类在现代性中付出了惨痛的环境代价,人性危机是引发生态困境的深层价值论根源。探寻现代性中的人性危机,重寻生态文明时代的"终极实体"———生命自然,进而推进"道德生态人"的回归,是现代文明的发展方向,它超越了"弱肉强食"的"生物自然人"、"个人本位"的"理性经济人",透过"类意识"的觉醒,努力为化解生态难题提供深层的人性价值论的理念指导。合理探讨现代性际遇中的人性危机及其根源,是应对生态困境、构筑人类文明大厦的可能路径,对于构建"两型"社会并积极推进"十二五"环保规划的落实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5.
文化的社会功能与道德评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自古就有"礼仪之邦"的美誉,其核心价值观"仁、义、礼、智、信",不仅是中国人始终恪守的道德情操,而且也是华夏文化的真谛所在。如今随着世界科技经济文化的不断融合,文化的社会功能具有了更广泛的意义,文化的道德问题也由此开始显现,文化的不道德行为正日益深刻影响着我们的民族,影响着我们为之奋斗的事业,影响着我们未来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现代性危机的道德合理性困境与出路及其当代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性危机虽然表现为目的合理性与文化合理性之间的道德合理性悖论,但其实质是文化合理性的现代性道德哲学范式所衍生出来的社会信仰的缺失。走出现代性危机必须重塑社会的文化合理性,以奠定社会信仰的“普遍的道德合理性”基础,其要义是复归“文化合理性”的伦理理念。人与制度是文化生态的两个基本要素,因此,文化合理性的伦理理念的型塑必然诉求“道德人格”与“制度伦理”的双重建构。文化合理性的伦理理念的复归既是现代性运动的自我辩证否定,也是当下中国科学发展观命题的题中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7.
生态审美意识是生态美学的重要思想资源,现代意义上的生态审美是与中国现代性启蒙一起生成并发展的,体现了生态危机的现实困境下生态主义意识崛起的必然。在现代性所带来的人的主体性觉醒中,现代生态审美意识确立生成的根基,现代文明的幻象所暴露的问题使人们转向自然,开始寻求精神的还乡之旅,而现代生态危机的加剧使人类中心主义遭到解构,生态主义观念应运而生,生态审美意识逐渐成为文化的自觉。  相似文献   

8.
作为理解现代性极端发展的两个维度,个人主义和纯粹工具理性已经渗透进现代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领域,其结果是:道德教化在社会各领域全方位退场,从而陷入现代性困境之中。面对现代性自我观念的形成与教化权威的式微,现代性工具理性崇拜与人之德性的错位,独白性教化传统的延续与个体反抗中的迷失等现实困境,只有将道德教化根植于以交往实践为基础的生活世界,通过完善道德教化实施的内在机制,积极重构中国传统的德性道德,才能完成对现代性道德教化困境的超越。  相似文献   

9.
蔓延至世界范围的生态难题潜隐着深层的"伦理--道德悖论",即当"伦理的实体"逃逸于道德责任审判的舞台,便成为"不道德的个体","伦理的善"成为"道德的恶","个体个人主义"与"实体个人主义"的膨胀将导致现代性际遇中不可避免的生态困境.通过道德哲学的努力,使"伦理的实体"成为"道德的主体",是走出生态困境的关键点和可能的"生态觉悟",对于化解全球性气候难题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10.
在钱穆看来,文化即人生。人生必须面对"物世界""人世界"和"心世界",相应地,文化则是物质的、集体的和精神的三部门之融合体。作为其文化学理论的基础内核,"文化三阶层"理论从人类生活、文化要素及人文演进3个层面展现了文化的立体性。对于今天中国的文化建设而言,"文化三阶层"理论启示我们要注重文化体系各部门配搭的协调发展,尤其是要重视发挥道德的引领作用。同时,也要重建人民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自信。  相似文献   

11.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道德人格的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要重构现代社会道德人格 ,就必须注重人文素质的重塑。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伦理型文化 ,对塑造现代社会完善的道德人格是极有价值的精神资源。  相似文献   

12.
作为无产阶级的道德体系,中国革命道德以马克思主义的伦理思想为指导,并随着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实践而产生、发展和完善。同时,它又根植于民族文化的土壤,对中国传统道德进行了批判继承和创造性的超越,成为适合中国国情的崭新的道德体系。中国革命道德是中国革命和建设取得胜利的重要保证,是塑造当代中国国民人格的基本伦理规范。  相似文献   

13.
现代社会对孝文化精神的强烈诉求与孝文化现代语境中遭遇的发展困境,使孝文化陷入尴尬境地。孝文化急需现代转向,找准孝文化与现代社会的契合点尤为关键。随着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孝文化的单向传承方式不再是主流,孝文化更多地表现为一种本土文化资源,挖掘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将其创造性地转化为法律制度的保护对象、经济发展的产业模式和社会治理的多元形式等,都是孝文化在现代语境中可持续发展的路径。  相似文献   

14.
继承传统文化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我们伟大民族几千年所创造的宝贵财富,是一座伟大的丰碑。要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就要发扬民族精神,发扬爱国主义精神,妥善解决民族道德的传承问题。既要继承优秀的传统伦理思想,又要增强现代道德意识。大力弘扬时代的主旋律。对优秀传统文化要在继承中发展,发展中继承。  相似文献   

15.
葛茂林 《河北学刊》2007,27(2):183-187
文化具有引领价值追求、规范道德实践、孕育社会风气、塑造国民人格、确立制度架构和机制、繁荣各种理论和思想的作用。丰富时代性的先进文化内涵,推动农业文明和小农人格向工业文明和市民(公民)人格的嬗变,以文化现代化推动人的现代化发展,以文化和人的现代品质的进步促进社会现代化的全面、和谐演变,实现以人为本、共同富裕、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是建设民主、文明、繁荣、富强现代化国家的根本保障。  相似文献   

16.
杨勇 《学术探索》2013,(2):10-13
佛教伦理思想是理解佛教具有现代性的重要方面。一方面佛教在积极地适应现代文明的发展规则,另一方面则通过自身丰富的思想、历史、文化底蕴,向现代社会提供着构建和谐的积极因素。从现实的经验层面看,研究佛教伦理学已经成为社会各界的一个热点问题,故而本文从佛教自身的资源出发,通过国家管理、道德建设和生命文化等三个方面,分析佛教伦理思想所具有的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17.
桂玉 《河南社会科学》2001,9(6):125-127
从文化方面看,加入WTO有助于吸收和借鉴其他成员国现代市场经济文化的精华,有助于形成有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文化价值道德观,有助于中国传统文化在创新中走向世界。但加入WTO之后,各种不同的文化和价值观相互渗透,影响着我国文化建设与发展。因此,我们要警惕西方文化的渗透,进一步加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加强文化建设和道德建设,加强“三观”教育,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  相似文献   

18.
在当今开放的、多元化的文化环境当中,中国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深厚哲理,对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育有着重要的现实价值.充分挖掘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髓,培养大学生最终成为有独立、成熟、健全人格的现代公民,是人文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今天的大学生,应该从中国传统文化的滋养中寻觅人生智慧,提高人文素养;不断加强修身,完善自我人格,升华人生价值.  相似文献   

19.
张芊 《云梦学刊》2004,25(1):89-91
中国优秀文化传统在大学生人格塑造中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及社会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有利于弘扬忧国忧民、献身祖国的爱国情怀;培养坚贞不屈、刚正不阿的崇高气节;熔铸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执著精神;蕴育厚德载物、推己及人的仁爱之心;树立尊道贵德、行己有耻的道德理想。汲取其中的精华,可以为当代大学生的人格完善提供有益的营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