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课标”提出,注重跨学科的学习,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交叉、渗透与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我们针对孩子喜欢看漫画、卡通,尝试让孩子们写漫画作文,实现作文与漫画、美术、思品学科的有机整合。正如漫画家所言:“漫画不但属于美育,还与德育、智育密切关系,并且大大有助于培养想象力、创造力。”近年来,我们在“小作文”、“大作文”的配套训练和教师角色转变的实验教学中,让孩子们用笔“漫画”记下自己最感兴趣、记忆深刻、最快乐的点点滴滴,引导其说,再指导其写,逐步融会贯通,收到了很多意想不到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作文指导要以人为本,以生活为本,强化学生体验,让学生产生“我要写”的积极心态。这就要求教师做的应该是像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说的“教学的艺术不在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以实现《课标》中所强调的让小学生“易于动笔”,“乐于书面表达”,对作文“有兴趣”的目的。因此,我采取了一些措施,让学生感受到了习作的精彩。  相似文献   

3.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部分对中年级的习作明确提出了以下阶段性的目标: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达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新“课标”更关注孩子们的个性发展,作文教学也出现了新的气象。但扫描小学起步作文现象:学生普遍感觉作文难,随意抄袭他人习作,只看作文等第无视教师评语,作文讲评课等同于朗读课……现状并非尽如人意,作文教学的前景也并不灿烂如花。  相似文献   

4.
学生提到作文就头痛,作文教学的效率不高,这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如何改变这种现状,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自己独特的感受。能内容具体、感情真实地写纪实作文。”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在习作中写出诚实的、自己的话呢?笔者在小学高段作文教学中对“我手写我心”的作文理念作了些尝试。  相似文献   

5.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生要“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能根据习作内容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  相似文献   

6.
任何文章都是社会生活在作者头脑里反映的产物,生活是作文的源泉。《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习作“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教师如何在作文指导中实现这一目标呢?我根据某些单元训练内容,结合具体实际情况,对传统的作文指导课进行改革,把作文指导与活动课结合起来.课内指导与课外指导结合起来。化静为动,以动促写。  相似文献   

7.
一、从一次同课异构看体验作文的特征 某网站曾对小学生作过“你写不好作文的主要原因”的调查,有2223人参加调查。其中“不知道写什么”有1270人,占57.1%;“没有写作动力”有309人,占13.9%;“讨厌写作文,因为写作文很累人”有294人。占13.2%:“写作文没有方法”有215人。占9.7%。显然,没有内容可写是孩子习作的最大障碍。“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孩子们怕作文的根本原因是不知道该写些什么。新课标强调“为孩子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孩子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如何为孩子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如何让孩子能够自由表达?教师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8.
作文,说到底是一种“倾诉”,也就是把自己知道的事和自己心中的情告诉给别人听。照此说来。习作应该不是件难事。可为何大多数学生却怕写、厌写、写不好呢?究其原因,主要是他们的生活经历太少。平时基本上是“两点一线”的生活,使得学生与外界的人、事、物接触太少,脑子里积存的生活信息量不够。素材匮乏,巧妇也难为无米之炊。无“厚积”岂能“薄发”!由此。“榨”出来的习作为强言之物,以空话、套话应付,非真情无实感。因此,帮助学生开拓习作的素材源应该是作文教学的一项根本任务,走生活教学之路是作文指导课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9.
题材雷同、内容老套,脱离儿童现实生活,是目前小学生作文的一个通病。应该提倡让学生的作文回归他们真实的生活,让学生的作文写自己的生活,抒发真实感情;要引领学生观察生活,启发学生的想象力;老师要学会赏识学生幼稚的想法,肯定充满童真的语言。  相似文献   

10.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只有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减少对写作的束缚,才能实现写作的个性化,使学生表达出自己的主观感受。”作文教学中,我们曾为学生无“米”下锅而犯愁,在新课标实施的今天,我们又为学生有“米”,却不知道怎么下锅而着急。如何贯彻落实课标精神,激活孩子们的个性化感悟,引导他们抒发个性化的情感?笔者就这个问题介绍几种作文讲评课的课型。  相似文献   

11.
教育部于2001年7月颁布了《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我认为,根据《课标》中提出的有关作文教学的新理念,改革中小学作文教学,必须寻找相应的作文教学的新方法、新手段、新途径。为顺应时代的发展趋势,在学校统一组织和安排下,按照新《课标》的要求,我们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着力进行了“说写并举,作文提前起步”的研究。我在作文教学中,不断实践,不断反思,收获匪浅。  相似文献   

12.
如何改革作文指导课呢?在作文指导课上,学生是作文的主体。作文是一种“自主”能动的实践活动,有着其特有的心理规律。学生在生活经验的基础上,通过思维活动概括出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再根据它所反映的内容,明确所要叙述的事物之间的正确逻辑关系,以确定先后次序,段落层次。最后,选择适当的词句表达这些内容。简而言之,学生作文心理过程是从“为什么写”、“写什么”到言语表达的过程。  相似文献   

13.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习作是学生表达交流的需要,学生能写简单的纪实作文。”  相似文献   

14.
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小学生作文,最感苦恼的是做“无米之炊”。若强让其写,结果常是无感而发,或是随便摘抄乱写几句,滥竽充数。探其原因,并非生活真无“米”,主要还是因为小学生生活经验不足,不善于通过观察燕取和积累作寸素木才.  相似文献   

15.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生要明确具体、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为此。我们认为小学生的作文应源于真实的生活,借助科学的写作技巧。流露自己的真实感受,即“求实”;而大千世界神奇无穷,畅想、创造、好奇又是少年儿童的天性,他们在作文中反映出来的思维方式是富有创意的,即“创新”。  相似文献   

16.
小学生天真烂漫,对事事充满好奇,他们渴望自由,向往轻松自在的生活,可现在教育中的种种弊端压抑了他们的天性。长期以来,学生作文一直被限制在老师指定的“写什么”,“怎么写”的范围里。于是,学生不明白为什么要作文,作文有什么用。每当遇到作文课,孩子首先想到的不是自由表达的快乐,而是焦虑。作文便成了学生的一件苦差事。  相似文献   

17.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育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作文要说真话,说实在话,说自己话……”强调的就是作文要讲究真实,“真实”是作文的生命。但作文仅做到真实还不够,还要有情感。小学生的作文要从“真实”起步,用自己的语言写出自已的感受的文章才是最好的文章。教师应着力指导学生写真人.叙真事,抒真情。  相似文献   

18.
新“课标”对于第二学段的习作要求是“留心周围的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每次布置生活日记,我都会说: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生活,用自己的笔记录生活。可是,时间久了,孩子的日记越写越干巴,索然无味。应该说孩子越写越头痛,我越批越没劲。  相似文献   

19.
作文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观察、感悟、表达、创新等多方面的能力。使学生能够正确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写出来,发表自己对周围世界的看法。表现自己生活中的喜怒哀乐,抒发自己真实的感情。在学生的作文里渗透着他们对生活的观察思考和认识。我们曾提倡教师经常写一些教学后记,总结一下成败得失,这样的体会文章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  相似文献   

20.
叶圣陶先生说:“文章要自己改,学生学会了自改作文的本领,才能把文章写好。”《语文课程标准》中也强调学生要“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谈到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时,叶圣陶先生还有一句名言,这就是“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二者目标都是一致的,都是强调学生的作文要让学生自己改,因此我们新“课标”下的作文批改,应该把主动权还给学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