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黑格尔是近代历史哲学理论发展中的重要代表人物,他明确把自己的历史观称之为哲学的历史,本文则立足于理性与自由两个重要维度,对黑格尔的历史观进行深入阐述,意在揭示黑格尔的历史哲学的深层内涵:即阐明历史是合乎理性的历史,而且我们可以通过理性思维把握到历史的内在本质,但在黑格尔这里理性是思辨的理性,历史是在各种本质的规定的联系中的有机统一体,他在这里给我们提供了一种区别于知性的把握历史的方式;另一方面,黑格尔继承了康德的目的论思想,赋予了历史的理性以内在的目的,即自由。历史在黑格尔这里是历史理性的自我实现的历史,同时也是人类的自由的实现史。自由是历史理性的内在目的,而理性是作为自由实现的必然性过程展示。理性与自由在黑格尔的历史观中实现了内在统一,二者构成理解黑格尔历史观的两个重要维度。  相似文献   

2.
笛卡尔在"我思"中洞见到的自我存在或"我是"是其形而上学大厦的基石.笛卡尔的"我思"哲学把普遍理性的观点和自我的独立思考的原则统一起来,恰恰是这种统一而不是割裂深刻地代表了科学的现代精神.如果我们把笛卡儿关于自我存在的形而上学的认识论证明转换成形而上学的实践证明,那么笛卡尔提出的哲学问题以及他所提供的解决哲学问题的基本方案就是成功的,并且是富有启发性的.  相似文献   

3.
现代西方科学哲学理性经历了从逻辑理性到历史理性的嬗变。逻辑理性把科学看作是由某种普遍的规范性方法论原则所决定的东西,并以牺牲科学的历史性为代价,用逻辑分析的方式去追问科学命题的意义。历史理性以“历史”的方式去再现科学的动态的现实发展过程,但历史理性具有强烈的相对主义倾向。历史的逻辑理性则将二者统一起来,在历史的发展中寻找逻辑的确定性和规范性。  相似文献   

4.
雷红霞 《人文杂志》2005,1(3):12-15
对西方近代人学思想的研究,是国内学术研究的薄弱环节。以科学为基础的近代理性人学,高扬科学与理性的旗帜,把人看成一个求真的理性存在者,视理性为人类共有本性,它区别于兽性,接近于神性,集真与善于一身,在获取真知发展科学的基础上达到人类理想境界。以理性为基础的各种人性思想,把人看作自然的存在物,但忽视了人的社会历史发展,有些哲人注意到人的社会性,为马克思主义人学提供了思想资料。近代哲人都强调人性的精神性即理性,注重理性的价值与功能,但在其来源与本质上,却因本体论分歧而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5.
在构建价值世界的过程中,作为"类活动"的实践使人以自为的生存方式成为主体。自由是自愿与自觉的统一,实践在本质上体现着对于自由的追求。人文精神是以"地道的中文词"体现出来的"世界精神",是人类实践在意识中的历史积淀。人文精神通过民族性和时代性的体现,使世界历史"因此是一种合理的过程"。人文精神通过意志的中介体现为作为载体的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使主体在构建价值世界的活动中发挥能动性。因此既不能抬高价值理性而贬低工具理性;也不能把人文精神与价值理性等同或与科学精神并列。人类通过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对于世界的认识和实践把握,体现了人文精神对构建价值世界活动的"实践阐释"。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都有可能陷入异化,但价值理性的异化更为根本。用人文精神的"原则"对实践中由自发性而引发的盲目性的批判,转化为对价值理性异化和工具理性异化的批判,是人民创造历史能动性的体现。  相似文献   

6.
理性的狡猾或机巧 ,是黑格尔在阐述人类理性的巨大作用及其作用机理时所用的一个术语。他认为理性的巨大威力来源于它的间接性。结合科学和哲学发展的历史来看 ,可以说 ,人类认识从感性到理性以及理性认识抽象性层次的提高 ,都是从直接到间接以及间接性程度不断提高的过程 ,同时也是人类理性 ,特别是科学技术知识的影响力和支配力不断增大的过程。现代哲学的新转向并没有完全否定上述见解 ,黑格尔关于理性的狡猾的论点在现时代仍然具有不容忽视和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康德的道德律在实践中的有效性和实在性问题是康德始终未能解决好的问题,在《实践理性批判》中他诉之于道德情感,但又局限于"纯粹理性的事实";直到晚年的《论俗语》中,他才从个人道德实践、国家法的政治实践和国际法的历史实践三个层次论证了义务原则的实践有效性,即纯粹实践理性的原则在道德实践中具有心理上的感化作用,在国家法的立宪活动中是先天的标准,在国际法的历史进步中则将表现出"天意"的客观历史目的,从而接近了后来黑格尔历史理性的"凡是合理的都是现实的,凡是现实的都是合理的"原则以及"理性的狡计"的概念,但由于这些都还没有完全脱离"反思判断力"的类比原理,只限于一种"假设"和"希望",因而最终尚未真正进入到历史理性对历史规律的认识和把握的领域。  相似文献   

8.
行为理性是对人的行为进行观念建构的理性形式,它以观念形态显现人的行为目的、行为过程和行为方式,是理性把握人与客观世界关系的最高形态.它在更高层次上整合认知理性和价值理性,使理性成为一个整体.认知理性追求的是"真"、价值理性追求的是"善"、行为理性追求的是"美".真、善、美的统一是合理性的最高境界.公共政策是行为理性创造出来,对人与客观世界未来关系观念建构的主要形式.从行为理性的视角审视公共政策的合理性,它是合规律性、合目的性、合规范性的统一.三者统一的承载体就是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同社会历史发展规律是一致的,也是人类历史发展的根本目的,同人类社会发展沉淀的社会规范具有高度的重合性.要实现公共政策的合理性,必须无差别地赋予人民群众中不同阶层和群体公共政策的初始话语权,使他们在公共政策议程建立、公共政策方案设计与选择和公共政策合法化过程中,真正发挥决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福山的"历史终结论"从普遍史的角度,认为历史具有方向性,同时也具有终结性.在他看来,马克思也是一位"历史终结论者".福山认为,人类的历史就是一部以自由民主制度为目标的普遍史,自由民主制度构成了人类历史的终结.福山的这一观点是对当代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的美化,同时也是对马克思历史观的曲解.马克思主义反对把自由民主制度理解为历史的终结,而只是把它视为走向共产主义社会的一个必经的历史阶段.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恩格斯科学社会主义的根本依据是生产力的发展和发展生产力,它作为历史理性隐潜在社会主义运动的背后,并最终制约着这一运动的成败。因此,能否抓住这一历史理性,是当代中国社会主义事业成败的关键。邓小平理论紧紧地攥住这历史理性,并把它与当代中国的实践理性统一起来,从而使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生机勃勃。把发展生产力与巩固社会主义统一起来,把生产力标准和社会主义本质统一起来,把社会主义发展的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统一起来,是邓小平理论的根本内容,而这一内容的实质正是历史理性和现实理性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11.
超越形而上学的运动与近代哲学的自由原则及其内在矛盾有着必然联系。现代对历史的反抗完成了哲学传统中的自然理性与现代的世界理性的区分。在现代对世界的省思中,特别是在将来的人与自身的区分上,世界理性获得自身尺度的当下现实。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实践哲学的生存论基础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作为当代实践哲学的典范形式 ,马克思实践哲学启动并引导着当代哲学存在论范式的历史性变革 ,其实质是从超验的、实体性的抽象存在论 ,向根源于现实生活世界的感性的、社会历史性的、生存论的转变。马克思实践哲学的存在论结构正是实践生存论。实践生存论应当看成是自然、人、社会通过人的历史性的生存实践及社会化活动所展开的生存论统一。实践生存论蕴含的理性的历史乐观主义以及对现代生存方式及文化转型的建设性理解 ,与当代西方生存哲学的非理性的感性个体生存观以及虚无主义的历史观 ,形成了一种批判性的和建设性的对话。  相似文献   

13.
美学论著中经常谈论美、审美,其实美并不存在。美既不是一个实存的对象,也不是对象的某种性质,严格地说美也算不上是抽象概念。美学史上真正有价值的美的定义最终都指向空无,而指向物质对象和属性的则不能成立。真正存在的是鉴赏活动,这是因为人在历史过程中发展起精神能力,于是就有了精神需要,这使得人不仅有了物质享受,还有了精神享受。鉴赏活动是人在精神或情感上对自己的生存状态和生存环境的顺应和喜爱,人以自己的精神能力创造出一个充满诗情的世界,通常所说的美就是只存在于人心中的这种诗情。把美当作真实的存在是一种错觉。应当以“鉴赏”和“鉴赏学”代替“审美”和“美学”。  相似文献   

14.
《纯粹理性批判》第一版的先验演绎分为主观演绎和客观演绎,第二版则通过两个相关的证明来进行,即范畴的客观有效性证明和客观实在性证明。比较起来,第一版也包括两个不同的证明,此外,虽然康德在第二版中删除了主观演绎,但并没有删除主观演绎要解决的范畴和直观的结合问题,这说明主观演绎是服务于范畴的客观实在性证明的。因此,两版的先验演绎本质上并没有什么不同。  相似文献   

15.
康德先后在《道德形而上学的奠基》和《实践理性批判》采取两种不同的策略确证自由的实在性。在前者,康德试图通过自由和道德法则的演绎来确证自由的实在性,然而,这种演绎因陷入隐蔽的循环而以失败告终;在后者,康德最终通过理性的事实确证了自由的实在性。  相似文献   

16.
路新生 《河北学刊》2012,32(4):52-60
钱钟书并非专门史家,却有丰富而深刻的历史评论与史学评论,其中对于"人"和"人性"的关注为其史评一以贯之的中心命题。这些命题若以"历史美学"的视角重加考量,对于纠正当今史学界"见物不见人"的痼疾将能够产生攻玉之石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7.
作者认为,文化是人的超越性的存在方式,在终极的意义上体现了人们对真善美圣的理想人格的追求。文化的超越性使得人类的历史不再是纯粹物理时间的流逝,而是意义世界的展开。在一定意义上讲,文化的超越性催生了历史,而历史意义的解读也体现了文化的超越性。  相似文献   

18.
九鬼周造是日本独具特色的思想家,其对自他的二元关系的日本式阐释堪称日本思想史上的一大创新。同时他把探究个体实存生命的哲学作为自己一生的思想追求,其关于偶然性的思想,揭示了整个人类个体实存的生命哲学问题。个体实存本身的存在就是偶然的,在存在的过程中又不断的与他者邂逅而改变个体的命运。  相似文献   

19.
英国人类学家和考古学家对原始部落遗址中“愈合的股骨”的阐释,涉及到人性生成这个古老的学术问题。原始人类对失去劳动能力的伤、病、残、老人产生了怜悯心理,这无疑是人类由野蛮迈向文明的重大进步,但是将其归结为原始人类开始懂得了怜悯,这就是把因果关系本末倒置了。历史唯物主义深刻地揭示了历史发展客观规律:人类由野蛮社会进化到文明社会的动力和根据,不应该用人类的情感、道德、人性来解释,而应该到人类的生产实践中、到社会经济关系中给予说明。人类不是因懂得了怜悯而进入文明社会,而是在文明社会渐次到来的过程中才逐渐懂得了怜悯。从“愈合的股骨”阐释中折射出两种历史观对人性阐释之根本对立,其焦点在于:到底是用历史解释人性还是用人性解释历史。唯心史观用人性解释历史,唯物史观则用历史解释人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