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论《金瓶梅》中的谚语运用孟昭泉谚语,就是流传于民间的一种现成俗语。或者说,谚语就是俗语里一种义含一定道理的“套话”。《书经·无逸》中说:“俚语曰谚。”《礼记·大学》中也说:“谚,俗语也。”可见,就一般而论,“谚”,就是一种现成的含理俗话。《说文解字》...  相似文献   

2.
中国历史上,在全国普遍推行县制,是秦统一中国以后的事情,这是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集小乡邑聚为县”(《史记·商君列传》)政策的继续。但县制的产生还可追溯到春秋时代,对此,前人已有研究,作了论断。本文试图对旧说中一些观点略作辨正,以就教于史学界。一、春秋史料中“县”之涵义。在有关春秋史料中,“县”以名词出现时,多与典制有关。稍予辨析,可知“县”一词具有三种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涵义: 第一种涵义指县鄙。周初封建(本文“封建”一词均指裂土分封的意义),就每一封国而言,“国,郊以内也;鄙,郊以外也”(《国语·齐语》韦昭注),“国有都鄙,古之制也”(《国语·楚语》)。从《国语·齐语》所载管仲“昔者圣王之治天下也,参其国而伍其鄙”的说法及其为齐国规划国鄙制度的史实,可以推断,凡国以外地区都是鄙,国指封国的国都,而鄙就是相对国都而言的  相似文献   

3.
词目是辞书中被解释的对象,明清俗语辞书收录词目的特点一是“字”、“词”、“语”兼收,二是“词”“语”为主,“词”占重头.从明清俗语辞书“语”“词”兼收的实际情况出发可以认为辞书编纂中“语”“词”兼收与“语词分立”是可以并存的,明清俗语辞书的“语”“词”兼收现象不能简单地判为不足.  相似文献   

4.
语:一种古老的文类——以言类之语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俞志慧 《文史哲》2007,(1):5-22
“语”是一种古老的文类,是古人知识、经验的结晶和为人处事的准则,其中蕴含着民族精神,充满了先民的经验和智慧,是当时人们的一般知识和共同的思想、话语资源。其体用特征是“明德”,这一体用特征是“语”区别于同期其他文类的身份证明。它大致可分为重在记言和重在叙事的两类,每类又表现为散见的或结集、成篇的两种。散见言类之“语”的文字标志是“语”、“言”、“谚”和部分“闻之”;结集成篇的言类之“语”则集中地保存在先秦迄两汉的文献中。探讨“语”这种文类的体用特征、存在形式、渊源与流变、思想史、学术史和文献学意义,藉此展现当时人们的一般知识和思想,尤其是春秋战国思想家的知识背景和思想平台,进而揭示在“语”的传播过程中若干文化现象的现代启示,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相似文献   

5.
傅山活着时,誉之者说他是“义士仁人”(明名士马士奇曾写《山右二义士传》以歌颂傅山),说他“萧然物外,自得天机”(顾炎武评语)。诋毁者斥责他“学问粗浅驳杂”(清·李光地语),说他:“发口鄙秽”,“求古而适得风沙气”(清·何埠语)。  相似文献   

6.
元人重“诗三百”,尤重其中的国“风”,原因有二:首先,元人以为“风”虽大半出自士夫所贱视的“闾夫鄙隶”(后期诗论者杨维桢语)之手,然而士夫之作却无法与之比况;还有就是“后世舍‘三百篇’(这里主要指‘风’)则无以为法者”(后期贡师泰语),“风”乃作诗准则这一点。 元人是这样分析的,后期李祁道:“……易以感发人者,莫近于十五国风,”因为,“十五国风“于人情为尤近”,元人既尚程朱之学,不会不崇“吟咏情性”之说,而“人情”的最佳表现就是“风”。——这是一。中期吴澄  相似文献   

7.
“小鸟依人”今天专用于形容那些娇小可爱的女孩子。不过,这个俗语最早是用在男人身上的。《说文解字》:“雀,依人小鸟也。”这是“小鸟依人”一语的最早出处。麻雀之所以“依人”,当然是因为凡人所居之处都能找到吃的,因此麻雀还有一个别称叫“嘉宾”,形容它们栖宿在人家里,状若宾客。  相似文献   

8.
法谚是生成并通行于大众中的有关法律的民间用语形态,属于俗文化范畴。在文化或观念的传承上,法谚比同属俗语的歇后语、惯用语要深入或深刻,比雅语的成语要细微。法谚之民间形态的根基,是大众法律生活道理与经验的总结和传授的需要。法谚所反映的法律生活的范围是比较宽广而全面的,囊括了当时社会法律生活的基本领域和主要的法律现象。法谚与法律的关系密切。它们基本上渊源于法律的规定、原则和精神,至少是与其密切相关。法谚与其他谚语关联甚紧,后者对其起支撑、加固或强化作用;法谚有时也衍化为外围谚语,进一步表达一种日常生活道理或经验。从法学、语言学、文化学、历史学的学科交叉角度,对法谚进行研究是有重要意义的。  相似文献   

9.
杨维桢与瞿士衡交游考(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维桢不但与瞿士衡诗酒往来唱和,他们还同为元末“云间诗社”的重要成员。瞿佑《 归田诗话 》所载“香奁八题”即为“云间诗社”的固定诗题,瞿佑因和杨维桢《香奁八咏》而获得 “此君家千里驹也”的美誉,杨维桢在另一处文中流露了他的这一赞语的原因。至正二十六 年(1366)他在《香奁八咏》序中说:“云间诗社《香奁八咏》,无春芳才情者,多为题所 困,纵有篇辞,鄙妇学妆院体,终带鄙状,可丑也。”在他看来,瞿佑是具有“春芳才情” 的。凌云翰在《柘轩集》中亦作有“香奁八咏”,可见这一诗题许多人都作过。再据瞿佑《 归田诗话》…  相似文献   

10.
韩国语主格位所有格句式的形成与古汉语的“之”仂语结构有着密切关联,其在谚解汉文诗书过程中受汉语句式影响而形成的可能性较大。中世纪谚解文中出现的大量主格位所有格句子与汉文原文中含“之”仂语结构的句子在句式及语义上呈现对应关系。但到了提倡脱离汉文的近代,这种主格位所有格句子又呈现出大幅减少的趋势,而这些现象的产生并非偶然。  相似文献   

11.
徐琳 《晋阳学刊》2011,(2):142-143
出现在禅籍中的俗语被称为禅籍俗语。温端政在《中国俗语大词典.前言》中指出"俗语应该包括谚语、歇后语(引注语)、惯用语和口头上常用的成语"。禅籍俗语在类型上与其他俗语没有区别,也包括谚语、歇后语、惯用语和口头上常用的成语4类。  相似文献   

12.
孙立涛 《殷都学刊》2013,34(3):61-68
春秋战国之际我国谣谚艺术已成熟,表现在诸多方面.“谣”和“谚”虽有共融性,但本是两种体裁,时人对“谣”和“谚”概念范畴的认识有合理性,也有局限性.先秦两汉时期“谣”、“谚”艺术范畴有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其间“谣”的音乐性在增强,“谚”的音乐性在减弱.但在体式、风格、流传、运用等方面二者还是有很大的融通性.  相似文献   

13.
说“转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转语”是传统训诂学常用术语之一,始见于西汉扬雄之《方言》。其后,历代学者虽沿用这一术语,然所指多有差异;同时,还出现“语转”、“语之转”、“声转”、“声之转”、“一声之转”、“语声转”等纷杂称谓。这些都使人感到窒碍重重。从传统训诂的实际出发,研究转语这一术语在长期使用过程中的演化情况以及它与一些相近术语的不同,进而赋予它在科学的训诂术语体系中规范的涵义与用法,是十分必要的。一“转语”在扬雄《方言》中凡四见: 庸谓之倯,转语也(卷三)。(口阑)哰、謰(讠娄),拏也。……南楚曰謰(讠娄),或谓之支註,或谓之詀謕,转语也(卷十)。  相似文献   

14.
近年颇爱研究宋、元两代俗语,在探索研求中,感到在引证取材上、使用方法上有些问题值得谈谈。因举三例,以申鄙意。一、赵杲送曾哀元人杂剧中常见“赵杲送曾哀”一语。如:“儿女团圆”剧二:“每日家问春梅无信息。哎!他也恰便似赵杲送曾哀。”“薛仁贵”剧二:“恰便似送曾哀赵藁不回来。哎哟!儿也,栽只道父子每相间隔,不想孩儿也俨然在。”“墙头马上”刷二:“你道为甚着你个丫鬟迎少俊,我则怕似赵杲送曾哀。”据上引三例,“赵杲(或藁)送曾哀”一语,都是一去不回的意思。这个涵义,近人已有指出(如朱居易的“元剧俗语方言例释),但他引四川民间故事,“赵杲”作“赵显”,却颇有问题。因  相似文献   

15.
邮政的发展历史总是同一个国家、民族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的历史紧密关联着,因此,了解中国邮政的历史渊源,是研究我国历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古代邮政,从商代早期的传递信息活动到清朝“裁驿归邮”,历经三千余年,比古代有名的波斯、罗马帝国邮政的产生更要早。商代甲骨文记载:“来僖自西,告曰:土方征我于东鄙。”“来僖自北……”据专家考证,“僖”即为以后之“竖”,就是报告军情的戍卒。这应当是我国最早记载邮政通信的文字资料。周代称邮驿为邮,亦称“置”,同时出现白天举烟,夜晚放火的烽火传递信息的办法,这是人类在应用电信以前的最快的简易通讯方式。《春秋》、《左传》对邮驿有称“遽”,称“传”,称“驲”的记载。“孔子曰:德之流行,速于置邮而传命。”(《孟子》)意思是说  相似文献   

16.
关于《西游记平话》的几点考辨李正民宋俊玲久已佚失的《西游记平话》,《永乐大典》13139卷“送”韵“梦”条,摘引了其中“梦斩泾河龙”一段,这是学界周知的。朝鲜的《朴通事谚解》(以下简称《谚解》)中也有《西游记平话》片断及一些内容梗概,则为赵景深先生于...  相似文献   

17.
李元骏 《东南学术》2021,(2):199-204
对《齐物论》“夫道未始有封,言未始有常,为是而有畛也”,历来主要有两类解释.其一以“言”为世俗言语,认为此句意指言语导致了畛分的出现;其二以“言”为“至言”,将“为是”理解为“只因执了一个'是'字”云云.后一类解释对“为是”的理解,不符合先秦时的语词用法.且该句上承“一与言为二”之语,考察其语脉,应将此句之“言”理解为世俗言语,不宜将其视作“至言”.  相似文献   

18.
在总结三十年来委婉语研究的主要成果及委婉语研究的一系列热点问题基础上,指出委婉语研究的发展趋势,委婉语的研究在理论上要借助现代语言学理论;在研究方法上要借助数据库,注重实证和交叉研究;在研究内容上,要注意跨方言、跨语言的对比研究,这样,才能突破发展的瓶颈,取得更多的成果.最后指出,当前有很多非委婉语,甚至是粗俗语,比如“屌丝”、“逼”族词和“靠、日、操、干”类及其非常丰富的变体形式,在网络和大众媒体的助力下,呈泛滥之势.需要多方面合力,才能扭转语言生态失衡态势,维护母语的纯洁、健康和尊严,建设更加和谐的语言生活.  相似文献   

19.
“诗界革命”与“小说界革命”是戊戌变法失败后 ,逃亡海外的梁启超提出的文学变革口号 ,这两个“革命”作为维新派在 19、2 0世纪之交发动的整体性文学变革的组成部分 ,有一个发展的过程。而其最初的孕育、发生 ,是与天津分不开的。一  “诗界革命”的口号 ,最先出现在 1899年梁启超《夏威夷游记》一文中。他提出诗界革命的原则是“第一要新意境 ,第二要新语句 ,而又须以古人之风格入之。”在此后的《饮冰室诗话》中又举黄遵宪、夏曾佑、蒋智由为“近代诗界三杰” ,作为诗界革命的样板。可见实际上早在口号提出之前 ,以革新诗的意境、语…  相似文献   

20.
<正> “多能鄙事”见于《论语·子罕》,原文是:“大宰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子贡曰:‘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子闻之,曰:‘大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何晏《论语集解》引孔注说:太宰之问,“疑孔子多能于小艺”。又引包注释孔子所对:“吾少小贫贱,常自执事,故多能为鄙人之事。君子固不当多能。”此后,注家学者沿袭不疑,均作如是读、如是解。更有甚者,刘宝楠《论语正义》按:“疑孔子多能于小艺者,正以礼乐是艺之大,不得为鄙事。惟书、数、射、御,皆是小艺。”然而寻绎文义,笔者以为旧解未得真谛而附会曲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