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启蒙的悖论所引起的困境业已显现在中国的现代化道路中。面对陷入困境的启蒙,简单地质疑、否定、反对启蒙并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而是应该把启蒙视为人类走向进步、文明的精神诉求。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启蒙在中国还远未完成,还需要继续进行下去。但同时也必须警惕这种生发于西方语境中的启蒙和现代性所带有的西方中心主义影响,进而打破西方话语操控下的现代性标准,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寻找可以弥补启蒙理性弊端的成分从而让启蒙精神和现代性成为符合中国文化及民族性的价值尺度,以便彻底实现中国的启蒙和现代化。  相似文献   

2.
新世纪以来,"启蒙反思"的深入讨论使我们对继续启蒙有了更多的自信。将启蒙与"三农"问题这个中国当前最大的实际结合起来,开启农民启蒙,已经成为当代社会发展的主流诉求。当前农民启蒙如何可能?首先必须围绕农民主体性建设这个核心任务展开,不能落在"你蒙我启"的思维窠臼里,同时又不能独断地将农民启蒙界定为农民不需经别人引导而实现的自我启蒙,为了破解这一难题,需要在农民启蒙的理论研究和具体实践中坚持"吃透两头"的路径,一头是启蒙者,一头是农民。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开启当前中国农民启蒙。  相似文献   

3.
对启蒙运动的反思是卢梭思想体系的关键主题。卢梭在个人、社会和国家的具体层面对启蒙思想进行了诊断和质疑,并尝试以公民教育方案实现对启蒙运动的积极取代。公民教育方案以自然和公民美德作为理想人格的双重准则,尝试以自然人为起点,完成对爱国公民的塑造。然而,自然和公民美德的两种原则之间存在着内在张力,这个张力决定了公民教育方案的矛盾性,也导致公民教育方案对启蒙的超越并未完成。对卢梭思想前提的分析表明,公民教育方案的矛盾,来源于卢梭对政治的自然性的拒绝。把握卢梭与自然哲人的内在思想关联,有助于理解卢梭思想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4.
沈从文的小说对当时占主导地位的理性启蒙文化传统提出了质疑与批判。他不满于现代中国从底层到上流社会感性主体普遍缺失的状况,试图用审美精神激发生命,使生命的自然性得到升华,使本能转化为创造性力量,获得一种诗意的人生形式。沈从文的审美启蒙是对现代理性启蒙的推进与完善。  相似文献   

5.
赛珍珠对中国需要什么样的启蒙有她自己的独立思考。在作品中,她描写到三种启蒙方式:宗教启蒙、革命启蒙和文化教育启蒙。她否定了前两种诉诸文化霸权和暴力变革的启蒙方式,而是欣赏以文化教育来达到渐进改革的启蒙方式。她的意见在今天也仍然具有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6.
中国"启蒙"概念自近代以来增添了西方文化内涵,而问题在于,近代中国的启蒙运动不自觉地将西方"启蒙"作了实用解读.通过对中西"启蒙"概念的语义分析,在比较视域下呈现中西"启蒙"概念的差异及其在中国近代以来历史运用过程中走人的误区,强调当代中国应对传统文化中启蒙资源的向善内涵、当代启蒙主体的把握以及启蒙思维方式的转换问题上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7.
严复是中国近代第一个系统地向中国人介绍西方资产阶级思想与文化启蒙思想家,自由主义思想就是他从西方引进的重要启蒙思想之一。本文通过严复所翻译的穆勒的论自由《On Liberty》中,?严复译作《群己权界论》?阐述严复关于自由的思想,将从自由的权与界、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以及对社会主义建设的几点启示这三个方面来具体论述。  相似文献   

8.
西方近代知识观革命不仅开启了现代西方哲学,也必然意味着教育学的启蒙。以康德哲学为标志的西方近代知识观革命中蕴涵的教育学启蒙表现在教育必须重视书本知识教育,然而教育不等同于知识,教育中的知识只具有"潜在性";"潜在性"教育知识观将真正带来教育的革命。  相似文献   

9.
严复的《群己权界论》无论是从译名还是从内容看,都忠实地传达了密尔的原意。所谓自由,就是"群己权界",就是政界自由,它与伦理学意义上的个人自由相区别。政界自由是从反对政府干涉的消极意义上讲的,按照伯林的区分,属于消极自由。严复在讨论个人自由和群体自由的关系时,无所谓孰轻孰重。严复的表达与其说是己轻群重,不如说是群先己后。所谓轻重是在价值优先序列上作出判断,所谓先后是在时间优先序列上进行陈述。他在虑及民族危机时提出的"群先己后",其根基依然是密尔的"群己一体"。在严复的思想里,小己自由始终是国群自由的前提和基础,其自由观念是个人本位的。  相似文献   

10.
"现代评论派"在20世纪20年代与鲁迅之间的论争,实际上是东、西方留学生之间的思想分歧与论争,是当时不同的文化流派关于中国现代性的不同想象导致的必然结果。他们一方坚持欧美自由主义的社会政治理想,另一方则主张效仿法俄的社会暴力革命方式。虽然文化启蒙曾是双方共同的目标,但是由于鲁迅对文化启蒙的巨大失望,所以在"呐喊"之后已经"彷徨"。这场论争既是鲁迅思想转向的标志,也是其思想转向完成的象征。它意味着鲁迅已经放弃文化启蒙的理想,而主张立竿见影的社会革命。其实,鲁迅并不是一个坚定的文化启蒙主义者,其文化启蒙带有明显的急功近利倾向。  相似文献   

11.
"我是谁?"是对人的本体追问,这一问题在中国近现代直至当代的历史溯源和梳理,涉及两次启蒙运动及其缺陷,群体利益高于个体利益的原则使"五四"启蒙运动由"立人"转向"立国",八十年代的"新启蒙"又在建构民族国家共同体的意义上从"肯定人的主体性"到寻求身份认同,个人主体确立的任务一再延宕,从根本上违背了康德对启蒙的阐释。面对启蒙"轮回"的"教训"和"误区",个人主体的确立呈现更复杂的景观,知识分子群体尤其需要以其深广学识和勇于担当的社会责任感,助力实现全民启蒙和整个社会的现代化转型。  相似文献   

12.
真理标准问题的启蒙意义可以从政治启蒙、学术启蒙、价值启蒙三个维度来探讨。就政治启蒙而言,这场讨论打破了"两个凡是"的束缚,澄清了人们对何谓社会主义的模糊认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念的提出及形成的八大举措和主张,成为政治启蒙的标志性成果;就学术启蒙而言,这场讨论打破了长期以来禁锢全国学术研究的"圣人标准",开启了新时期我国知识界独立研究的学术风尚,激发了我国学术界的公共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就价值启蒙而言,这场讨论使自由、民主、平等的价值理念在全社会得到了普遍认同和增强,使其超越了传统意义而具有当代性。  相似文献   

13.
思想启蒙、文化启蒙、文学启蒙是中国百年来学术界谈论最多的话题之一。但在启蒙问题研究中,应开拓新的思路。第一,应当关注启蒙运动泛指说,并且将其同启蒙运动特指说紧密结合起来,以有助于总结启蒙运动的历史经验,开掘其丰富内涵,阐释其巨大意义。第二,正确把握启蒙主体和启蒙对象的辩证关系,有利于双方和谐共处、团结合作关系的形成,有利于促进双方的共同进步,也有利于社会文明程度的提升。第三,重新重视启蒙的长期性和艰巨性。  相似文献   

14.
18世纪启蒙运动与文艺复兴有着相同的精神气质;启蒙理性按照自然科学的方法开创了新的思想道路;它赋有浓厚的人文精神;具有内在的统一性;尤其是启蒙理性本质上是一种批判力量,这既是它运用于各思想领域的批判武器,更是启蒙理性内在的动力.如此,卢梭、赫尔德、康德等都是对启蒙运动的真正"自我征服".正是这种自我批判能力拓展了启蒙思想家的视野,体现了启蒙运动的真正价值所在.虽然启蒙理性主义早已成为消失了的历史背影,但那一时代所蕴涵的"独创力量",则至今令人着迷,也许这就是我们不断地回到启蒙时代的原因.  相似文献   

15.
鲁迅以"国民性改造"为核心的启蒙思想是在清末民初的启蒙语境中生成的,其内在逻辑则是儒家由改造"个人"而改造"国家"的政治哲学进路.鲁迅的深刻性与现代意义并不在于他的启蒙,而在于其对启蒙的质疑和超越.理解鲁迅必须理解鲁迅启蒙思想的文化渊源、思维逻辑,重视鲁迅对启蒙思想的反思、质疑和超越,重视鲁迅思想的转变.鲁迅对启蒙的反思、质疑、超越,不但是准确理解鲁迅作品的关键,更对思考中国现代化进程深具启示.  相似文献   

16.
在启蒙时期的英国,女性仍然主要被禁锢在家庭这个私人领域,女子教育以家庭非正式教育模式为主。这一时期大部分男性启蒙思想家的女性教育理念与宗旨是使女性"依附"与"屈从"于男性,而以沃斯通克拉夫特为代表的一些女性知识分子开始意识到教育对女性解放的重要性,批判两性不平等的根源,提出培育女性的理性、发展新型女子教育的主张。本文分析了启蒙时期英国女性教育理论之争,探讨了沃斯通克拉夫特女性教育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其对启蒙时期女性教育观的影响,以及她与同时代思想家就女性教育主张的异同点。  相似文献   

17.
鲁迅以"国民性改造"为核心的启蒙思想是在清末民初的启蒙语境中生成的,其内在逻辑则是儒家由改造"个人"而改造"国家"的政治哲学进路.鲁迅的深刻性与现代意义并不在于他的启蒙,而在于其对启蒙的质疑和超越.理解鲁迅必须理解鲁迅启蒙思想的文化渊源、思维逻辑,重视鲁迅对启蒙思想的反思、质疑和超越,重视鲁迅思想的转变.鲁迅对启蒙的反思、质疑、超越,不但是准确理解鲁迅作品的关键,更对思考中国现代化进程深具启示.  相似文献   

18.
五四启蒙对自反性精神的抛弃以及启蒙的"他者"特性反映到中国知识分子身上便创造了一个知识分子的神话。我们应当对启蒙话语对中国二十世纪文学的现代性进程的影响展开反思,如果简单套用西方的模式,很容易对五四启蒙话语产生误读。  相似文献   

19.
在渐进式宪政建设策略之下,国家普法与民间维权都在中国的宪政启蒙运动中起到十分明显的社会效果。但是,作为一种启蒙宪政理念的国家策略,我国法制宣传的政治性、易变性,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宪法中的"制约权力、保障人权"、"宪法也是法"的基本理念的张扬。民间维权也应突出蕴含于"公民"概念中的基本理性。  相似文献   

20.
将启蒙与中国具体实际问题相联系,继续推进启蒙,已经成为启蒙研究领域的主流价值诉求。近现代农民启蒙任务的远未完成、农民主体地位的远未确立、时下惠农措施的尴尬处境等诸多原因,使当前农民启蒙显得格外必要而迫切。当前农民启蒙,除了要应对后现代主义、传统文化、大众文化等各种思潮的挑战之外,还应该针对农村、农民的实际,着力清除封建宗法共同体文化、心态等前近代思想观念残余,祛除暗含身份等级低下的前现代"农民"观念,并将这种思想观念上的启蒙依托于建设农民专业合作社、取消城乡户籍差别等制度上的建设,在深入推进社会化商品经济的过程中引导农民打破依附人格,塑造独立自由之个性,切实推进当前农民启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