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完善我国公务员抵抗制度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务员法>第54条规定了公务员的抵抗权,赋予公务员不执行上级明显违法的决定和命令的权利.公务员的抵抗是一种义务,在其合法行使不服从的权利时,应当有一套合理的程序、完善的配套细则及有效的权利保障制度,包括明确公务员抵抗权的主体范围划分标准,区分、细化司法系统公务员抵抗权,增加具体的程序性规定,完善相关救济途径和奖励机制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2.
公务员奖励制度是公务员管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2005年颁布的<公务员法>在<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的基础上,对公务员奖励制度进行了修正.但现存的奖励制度仍然存在激励功能不足、滥用奖励权限、奖励不公开、救济机制不通畅等问题,必须采取加强立法监督、奖励监督、绩效考核制度、设置合理奖励条件、改革奖励救济制度、建立奖励责任制度等对策予以完善.  相似文献   

3.
"期权"受贿是近年来滋生出的新的犯罪形态.为惩治和预防这种新型受贿犯罪,应当进一步完善对离职以后原国家工作人员从业行为的法律规范,并通过法定程序对<公务员法>的相关规定作出修订;在<刑法>中增加受贿罪的"约定"行为类型,以便为惩治"期权"职务犯罪提供有力的法律依据;将<刑法>中规定的贿赂范围由财物扩大为"不正当好处",以同惩治"期权"职务犯罪的现实要求相适应;在<刑事诉讼法>中引入贿赂推定制度,以使我国的法律规定与国际推定及举证责任倒置原则相衔接.  相似文献   

4.
对<公务员法>颁布后影响公务员权利保护的历史文化因素进行了阐释,并指出了公务员在现阶段最容易受到侵害的三种权利.在介绍国外公务员权利保护特点的基础上,对解决目前我国的公务员权利保护的关键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5.
对《公务员法》颁布后影响公务员权利保护的历史文化因素进行了阐释,并指出了公务员在现阶段最容易受到侵害的三种权利。在介绍国外公务员权利保护特点的基础上,对解决目前我国的公务员权利保护的关键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6.
我国《公务员法》规定了公务员对上级明显违法的决定或者命令具有拒绝执行的权利,这无疑是我国建设法治政府征程上的一个里程碑,对我国公务员制度的创新具有重大意义。但这一权利的行使在现实中存在诸多问题,需要对"明显违法"、行使程序及该权利的保护和救济作出认真分析,并完善相关的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7.
杨蕾 《理论界》2009,(1):60-61
英国是世界上公务员制度(文官制度)发展最早、也最为完善的国家,从1870年英国文官制度诞生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而我国自1993年施行<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以来,公务员制度的建立不过二十多年的时间.虽然中、英两国的政治体制截然不同,但英国成熟的公务员制度仍给我国公务员制度的建设以重要借鉴.本文分别分析了中、英两国公务员的范围,在此基础上对两国公务员的范围做一横向比较.由于我国公务员制度现状的复杂性和立法技术的局限性,2006年新出台的<公务员法>在其适用范围上存在一些缺陷,实践中需要不断予以完善.  相似文献   

8.
<公务员法>的颁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也存在着公务员泛化问题.立法上难以克服的"法官文官化"即是其中之一.由于司法与行政的巨大差异,"法官文官化"会加剧行政权对司法权的吞噬,摧残司法独立,进而对法治建设不可避免地带来负面影响;鉴于法官和行政工作人员的不同性质,时它们也不能实行同样的公务员考试制度.  相似文献   

9.
郑州航院新版<学生管理规定>日前亮相,规定:贫困生接受校方补助的,必须生活俭朴,包括不抽烟、不喝酒、不使用手机(毕业年级学生除外),不铺张浪费(据<现代快报>2005年8月28日).有网友认为此举不仅伤害了贫困生的尊严,而且侵犯了贫困生的权利.那么,这家高校到底该不该以校规的形式,为贫困生的"消费权"设限呢?  相似文献   

10.
埃尔斯特"现实矛盾"思想解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埃尔斯特是"分析的马克思主义"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他在<逻辑与社会>和<理解马克思>等著作中对"矛盾"范畴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一种独特的"现实矛盾"概念,并探讨了其与"逻辑矛盾"的关联.我们认为,埃尔斯特关于"现实矛盾"的讨论具有重要的启发价值,他所说的社会矛盾是客观存在的辩证矛盾的一种特殊形态,为分析现实矛盾提供了重要模型.  相似文献   

11.
基于对某些史实的误解,近人邓之诚曾把清初岭南高僧成鹫视为有"通海"嫌疑的政治人物.此说已成定谳.却为臆测.邓先生所引为证据的<鬻剑诗>系成鹫之戏作,不能说明问题; <致亡友陶握山书>所谓"出家"即是落发为僧,而非"谋恢复再造"之隐语;成鹫曾波海琼州及客居澳门亦与"通海"无涉,因为其时已无"通海"之可能.成鹫因对现实局面极端失望而"逃禅",出家后一意割断与世俗的干系,不可能再介入现实政治.在宗派上成鹫属于以木陈道态为宗师的临济宗天童系,而道态是清初"新朝派"的代表人物.天童系的这一政治背景,也决定了成鹫不可能参与秘密反清运动.成鹫的<成陟堂集>没有"怨尤之思,悲愤之气",便是证明.当然,在内心深处,成鹫对清朝统治者是持排斥态度的,对明朝是怀有留恋之情的,在本质上是一位袈裟遗民.  相似文献   

12.
<乐府·陌上桑>与<诗经·氓>被公认为是真实反映不同时代、相同题材(女性命运问题)的现实主义创作典范.本文从"文学即人学"的角度,比较分析两诗中采桑女形象之不同的所在与原因,并说明<陌上桑>之突破<诗经>的创作模式,不仅是现实主叉之"文学"的进步,同时也是人道主义之"人学"的进步.  相似文献   

13.
从马克思对自我思想历程的回顾以及学术界"断裂论"的解读可以看出,于两年内写就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两部著作体现了马克思思想整体中的内部张力,对"现实的个人"的论述是张力的表现,也是其原因.在写<手稿>时期的马克思提出了劳动是人的本质的观点,但使用异化"图式"还是囿于人本主义的框架,对人和社会历史发展问题的解答,对共产主义的论证以及历史观的决定论思想依旧保持着抽象思辨的色彩.马克思恩格斯在<形态>中对现实的人的重新理解,基于对现实物质生产的内在向度--分工以及外在实现中介-生产资料的分析之上,既是唯物理解社会历史的出发点,又是探寻实现共产主义现实路径的立足点,还是确立其唯物史观基本原则,尤其是历史决定论思想的基础.  相似文献   

14.
刑事证明"二推论"认为,犯罪事实的证明是以推翻无罪推定为中心展开的,当无罪推定被推翻后,又产生一项新的推定,推定被告人没有阻却违法、阻却刑罚的事由.前一项推定的反证事实由检控方承担证明,后一项推定的反证事实由被告人承担证明.在该法理下,我国<刑法>第395条规定的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是一个客观归罪,建议<刑法>增设"(公务员)未如实申报财产罪"和"(公务员)非法占有巨额财产罪";我国刑事诉讼制度应当有检察官具体求刑权的应有位置;刑事自诉案件,应当践行国家垄断侦查、国家与当事人分别起诉的原则.  相似文献   

15.
《毛诗序》"后妃说"发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诗序>将<周南><召南>诸诗视为一个以歌咏"后妃之德"为主题的系统组诗.其"后妃"之义承继了"二南"诸诗原有颂美女性的主题和采诗入乐后的伦理教化之义,并加以创造性改造,构建了一套极具系统化、理想化的诗教理论体系.这一体系的形成,与汉代后妃干政的现实政治和"主文谲谏"的学术转向等因素有着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6.
《诗经》没有"民歌"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郑志强 《中州学刊》2005,10(6):195-201
<诗经>中有许多"民歌"的观点可谓源远流长,但这种观点不符合<诗经>中全部作品的实际.现存<诗经>中没有"民歌",其中绝大部分诗作是周王朝各类贵族的"宴语";周王朝各级贵族中的文化人是<诗经>作者的真正主体.对<诗经>中体现出的浓郁的"人民性",完全应该抛开"民歌论"的解读思路,并能够从更科学的视角来作出正确阐释.  相似文献   

17.
评周相录的"逻辑"与"利刃"说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是否舍乎逻辑,要考察最终推出的结论是否更合理或更接近真实的面貌.周相录认为"<(长恨)歌>是一把解剖封建制度的利刃",提出了耸人听闻的"利刃"说,无视公元9世纪的社会环境与白居易忠于皇室的主观因素及<长恨歌>"婉丽多情"的文本特征,完全不符合历史发展的逻辑与艺术逻辑.周相录指责<白居易<长恨歌>研究>提出"有情"婉讽主题不合"逻辑",主要指责是,把"<长恨歌传>版本考略"放在综述部分讽谕说后面有问题,综述部分分类不合"逻辑",在介绍讽谕说、爱情说的时候涉及到双重、多重主题说等,本文针时这些指责进行辨析.  相似文献   

18.
发展政府的能力,首先在于建立现代化的公务员制度,培养积极主动和精明强干的公务员队伍。本文基于《国家公务员法》就公务员淮入条件的规定,试图作出现实分析,提出对于公务员管理法制建设的担忧,以引发更多社会关注及群体思考。  相似文献   

19.
长期以来,学界对<庄子>"无以故灭命"之"故"主要释义为"造作"、"巧故"、"智巧"、"人为"、"分别之心"、"有心而为"等,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都体现了<庄子>的主旨,却遮蔽了"故"之深蕴奥义,失去了文本原句应有之义.从训诂方面、篇章结构方面及<庄子>的哲学思想来分析,"故"应当释为"困苦"、"苦难"、"变故"、"意外的事变"、"不幸的灾祸"等,指遭遇的偶然现象,与不可知的、不可抗拒的绝对必然性"命"相对应."无以故灭命"即不要以一切困苦、苦难、意外的事变或不幸的灾祸等纯属偶然的现象,来否认自然之命的必然性,进而丧失了与道或命同体的状态,这种释义既表现了<秋水>篇的相对论观点和<庄子>"齐"原理,同时在一定意义上也体现了<庄子>哲学的顺命观.  相似文献   

20.
罗军凤 《学术论坛》2008,31(3):185-189
文章从考辩<左传>之"传"名出现的历史背景入手,证明<左传>之"传"名晚出,<左传>原本不是<春秋>之传.而经学历史上称<左传>是史,并没有否定<左传>是<春秋>之传,且用<左传>的史事阐说经义.<左传>非<春秋>之传,亦非传统意义上兼经之用的"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