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据有关方面最近在北京发布的首部《中国总部经济蓝皮书》显示:“总部经济”已日趋在中国走红。诚然,“总部经济”推动了城市的转型升级,推进了区域经济的辐射发展,已成了国内区域性中心城市新的经济增长引擎。据悉,目前国内经济超常发展的前沿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地的“总部经济”已经初露端倪,而且形成了以这些城市为中心的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经济圈三大区域“总部经济”带,而其中最为抢眼和瞩目的是跨国公司的亚洲总部、地区总部,已在这些城市或经济圈崛起,且已成为区域经济和城市竞争的“焦点”。  相似文献   

2.
上海通过全球城市建设,应逐渐将吸引国外跨国公司转变为培育本土跨国公司.上海发展跨国公司应站在全球城市的高度,以总部经济为抓手,以国家战略和制度创新为契机,以服务和满足于跨国公司内生性需求为重点,逐步提升跨国公司总部在上海的能级,注重构建跨国公司发展的软环境,不断优化跨国公司总部结构,充分发挥上海跨国公司总部的辐射效应,最终实现跨国公司可持续发展与上海全球城市建设之间的互助互动.  相似文献   

3.
一个城市在世界城市体系中的作用和地位可从3个层面进行分析和加以表征.其一,基于跨国公司总部及其分支机构网络和基于高端生产性服务业跨国公司总部及其分支机构网络,分别表征城市作为全球资本支配中心和全球资本服务中心;其二,无论是全球资本支配中心还是全球资本服务中心,基于跨国公司的总部集聚度指数和网络关联度指数,分别表征中心城市属性和门户城市属性;其三,无论是中心城市还是门户城市,基于所在城市在公司总部及其分支机构网络中的地位,分别表征中心城市层级和门户城市层级.  相似文献   

4.
刘俊杰 《城市》2009,(10):54-57
一、全球性城市产业发展的理论阐释 作为全球资源配置和产业空间分工的组织、指挥、协调与控制中心.全球城市依靠其强大的经济辐射和扩散能力推动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弗里德曼从新国际劳动分工机制出发.确定了全球城市的几个判断标准:主要金融中心、跨国公司总部、国际化组织和商业服务部门数量高速增长、重要制造中心、主要交通枢纽、人口规模以及国际联系程度。弗里德曼认为.全球性城市不能仅以拥有多少世界500强企业总部作为衡量标准.应以其所在“城市一区域”的地缘经济实力总量为依据。  相似文献   

5.
1915年,盖德斯(P.Geddes)最初提出“世界城市”概念时,主要用来指兼具重要的政治中心,国家和国际政府所在地,贸易、金融与交通中心,以及教育、研究、艺术与文化人员的集聚地。50年后的1985年,弗里德曼(J.Friedmann)在《世界城市假说》中,将世界城市聚焦为“全球经济的组织节点”,包括:主要金融中心,跨国公司总部所在地,国际机构所在地,迅速增长的商务服务部门,重要的工业中心,主要的交通节点和较大的人口规模等等。弗里德曼的说法在20世纪末期得到了众多经济学家的认同,成为上世纪末“世界城市”的主流判断。  相似文献   

6.
正文化是城市的内核和灵魂,它涵养着每一座城市,是城市发展永不衰竭的动力。纵观世界城市的发展崛起,文化的力量都发挥了决定性作用。建设国家中心城市,迈向世界城市,我们必须尊重这座城市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遵循城市及文化的发展规律,充分发挥和利用文化的力量加快武汉发展,实现复兴大武汉的宏伟目标。以文化的力量推动城市转型发展。我们这座城市依然处于要素驱动的工业化中后期发展阶段,在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从工业化迈向后工业化的发展进程中,武汉  相似文献   

7.
上海陆家嘴金融贸易区总部经济发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长波  张仁开 《城市》2009,(5):34-38
一、上海陆家嘴金融贸易区总部经济发展的现状特点 总部经济是指某区域通过创造各种有利条件.吸引跨国公司和外埠大型企业集团总部入驻,通过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形成合理价值链分工的经济活动的统称。总部经济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是市场竞争白热化、资本流动国际化、经济发展知识化、产业分工精细化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雷鸣 《城市》2005,(5):25-27
城市现代化是21世纪城市发展的主要趋势。天津要建设成为北方经济中心和环渤海地区的经济增长极,加快现代化进程和率先实现现代化,应是天津在新世纪初的主要任务。本文针对天津城市发展特点建立了现代化指标体系,对2004年天津现代化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并对天津“十一五”时期实现现代化的重要指标进行了预测,而且结合现实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一、建立城市现代化指标体系的原则及其框架城市现代化是指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过程中,以现代工业和科学技术进步作为先导,并把它广泛应用于城市建设和发展中,促进城市经济、社会、文化及生活方式等由…  相似文献   

9.
2050年,中国经济能否达到发达国家水平,与中国内陆未来30年能否崛起一座世界级的全球城市相关.为此,建议深化关键领域改革,促进上海全球城市建设和率先崛起:一是服务于人民币国际化,推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二是促进国内外资本流动,巩固上海国际经济、贸易中心地位.三是推动现代服务业发展,助力上海全球城市建设.四是着力于信息产业发展,构建上海科创中心地位.五是依托城市群协同发展,实现“大上海”和全球城市区域建设.  相似文献   

10.
陈维民  李光全 《城市》2015,(10):10-17
21世纪是经济全球化的世纪,深刻地影响并引领着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一体化发展,而这种影响和引领作用主要是通过那些在全球化网络中居控制和枢纽地位的国际大都市传导的。随着我国成为世界经济大国和贸易大国,我国的发展越来越需要更广阔的空间,世界经济的振兴也更需要我国的表现。进一步扩大开放,加快城市国际化进程,更紧密地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已经成为未来我国城市发展的大趋势。随着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和多边、双边自由贸易安排的持续推进,全方位开放格局已基本形成,更需要有条件的区域性中心城市走向世界,成为我国经济紧密融入世界经济体系的联系纽带。  相似文献   

11.
汪菲 《城市观察》2014,(3):97-104
基于纽约、伦敦及东京三市创意产业发展分析,可以看到这些世界城市创意产业已经逐渐走出了创意产业集聚发展的园区建设模式,更多关注城市核心区域与非核心区域的全面均衡发展,关注文化创意的传承与演化,具体表现在城市居民多样化、建设主体多元化、创意区域拓展化等方面。期冀国内城市在创意产业发展中也积极促进园区与社区的互动,把园区建成子区域文化中心,吸引普通居民的广泛创意参与。  相似文献   

12.
陈磊 《城市观察》2011,(4):84-93
以科技进步推动产业发展和工业化进程为主线,选取伦敦、纽约和东京三个典型世界城市为研究对象,从这三个城市的发展历程出发,试图通过从科技进步、工业化进程、经济发展到世界城市这一链条研究世界城市形成和发展的阶段、特征与规律。  相似文献   

13.
港口城市的成长经历了港城初始联系、港城相互关联、港城集聚互动、港城自增长等四个阶段。宁波城市的产生及其发展过程与港口的开发和兴衰紧密联系在一起,港口促进了城市规模的扩大、城市形态的变化和城市经济的繁荣。未来港口城市新的发展主流是港口组合城市的形成、综合功能的提升、文化内涵的挖掘和生态环境的优化。  相似文献   

14.
曾振伟 《城市观察》2013,26(4):187-191
"让城市美丽起来"是当前中国城市发展的一个热门课题。每个城市都应有自己的性格,由于城市的自然条件、经济、人文条件不同,呈现的风貌也不同,世界上没有两个完全一样的城市。城市之美,离不开大中小三种景观。小景观是"城市的表情",是连接城市中的大景观和中景观的介质。城市公共艺术雕塑是小景观中十分重要的内容,它的设计应根据城市的文化特征和周边空间环境来综合考虑,而不是简单的桌面艺术,这样才能为城市之美注入活力。  相似文献   

15.
从某种意义上说,世界城市和全球城市是一对既相关联又略有差别的概念。世界城市研究的是20世纪上半叶以来的世界顶尖城市,而全球城市主要研究20世纪下半叶以来的世界顶尖城市,特别看重的是全球化进程中的城市功能与地位。当代中国提出的中国名城和世界名城之说则强调城市的气质和特性,研究世界城市之林中具有品牌特色和地位的城市。我们需要利用名城思维来整合各种资源,找准城市的主题,需要站在全球的视野看名城品牌,从而打造全新的世界名城。  相似文献   

16.
本文主要研究“十二五”时期上海发展面临的背景和要求,提出阶段性特征、发展主线和关键抓手。从国际来看,全球经济和发展格局加速调整,中国地位快速崛起,提高了上海集聚全球资源的能力;从国内来看,经济向内转和自主创新模式初现,要求上海加速发展方式转变;从上海自身来看,“十二五”期间上海进入“四个中心”建设和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突破期,是集聚全球资源和区域联动发展的历史机遇期,也是社会转型和城市软环境提升的重要实现期。要实现转型发展,必须推动城市全面创新——思想创新、模式创新、制度创新、载体创新、社会创新和文化创新,凸显战略转型、求新求变和思想大解放的要求。  相似文献   

17.
广州与若干国际中心城市的竞争力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竞争力是指一个城市在全球经济活动中集聚资源、创造财富和发挥辐射影响的能力。本文从经济实力、产业结构、基础设施、创新能力、社会发展、国际化水平、生态环境、政府管理、文化软实力、区域依托力等十个方面,将广州与伦敦、纽约、东京、大阪、首尔、新加坡、香港等七个国际中心城市的竞争力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18.
This paper addresses a neglected dimension of global cities research: how the idea of economic concentration, its surplus and consequent global influence can be applied to the art world. The research presented here relates to Tokyo as a well‐known example of a global city, advancing existing understandings of Tokyo from the neglected perspective of the arts. Based on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research by the author, including cultural and spatial mapping, interviews, ethnographic observations and visual documents, the findings confirm that the role of space and materiality is overlooked in global cities research. The results demonstrate the active contribution and intervention of spatial patterns in the formation of artistic activities. A number of Tokyo's spatial features have an inhibiting effect that shifts artistic activities underground, creating asymmetries in the constitution of symbolic meanings in the city and a failure to openly stimulate artistic practices. As a consequence, Tokyo's vivid art world remains invisible not only to outsiders but to Tokyo itself.  相似文献   

19.
赵峥  张亮亮 《城市观察》2013,26(4):161-168
绿色城市理论的演进经历了萌芽、形成、发展三个阶段,近二十年来国内外学者主要从发展模式、生态系统和城市设计三个角度对绿色城市的概念和内涵进行了阐释。本文在对国内外绿色城市研究相关文献综述的基础上,对绿色城市的概念和内涵进行界定,并对发达国家的城市绿色转型实践经验进行总结,认为中国应借鉴国外城市转型经验,从创新制度设计、营造绿色文化、发展绿色科技、制定绿色规划四个方面着手,立足国情,有序推进绿色城市建设。  相似文献   

20.
In the current debate on the world city network and inter‐city connectivity, a large number of cities, particularly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have received limited attention. Despite a growing interest in emerging market cities, many scholars still focus on the more affluent parts of the global economy. In an attempt to redress this imbalance, I present an assessment for use on cities that are not at the centre of the network; but what we consider ‘end nodes’. I build my argument on Taylor's interlocking model for assessing city connectivity and zoom in on the types of networks that non‐hub cities create through their inter‐linkages with so‐called peer cities in the same economic sector. I take these ego networks as a starting point and then lead the argument on to view city networks from a non‐hub perspective. This allows me to identify the existing linkages between different peer cities within as well as between selected city networks. The renewable energy business in India puts this argument to an empirical test. My findings confirm that this way of looking at city connectivity allows one to assess specifically for city end nodes and thereby contribute to a more nuanced understanding of the world city network.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