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 毫秒
1.
民风民俗是孕育民族精神、孕育国魂的文化力量,也是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资源;民风民俗的裂变又给少数民族大学生带来负面影响。开发淳风美俗,有利于创新少数民族大学生道德教育。 相似文献
2.
我国少数民族传统医药的法律保护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少数民族传统医药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地域特色,对我国乃至世界医药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目前,鉴于我国少数民族传统医药的法律保护存在不足,必须加强针对少数民族传统医药的立法及建立专利、商标等措施,以对其实施法律保护。 相似文献
3.
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法律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崇慧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19(5):22-25
文章回顾了我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法律保护 ,并就其在促进各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平等、发展与进步方面的意义进行了有益的探讨。 相似文献
4.
张静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01,(1):35-40
尊重少数民族特殊利益,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这是我国法律一贯坚持的重要原则,在民事权利方面,现行法律针对少数民族的特殊情况,作了一些特别规定,为我们全面、准确地认识,理解少数民族公民特别民事权利提供了法律和理论上的依据. 相似文献
5.
刘欢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2)
刘禹锡遭贬谪后写下的许多反映巴蜀荆楚一带民事民俗的诗,这些创作从形式、创作方法和艺术品味追求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歌行体的,它受“以俟采诗者”的创作目的的影响,创作时比较拘泥于现实,因而作品在诗歌意境上缺少一点灵空高妙的韵致;另一类是律绝体,它是为传唱、表演而写的,在创作上不拘于现实,按照意境的审美理想来结撰意象,故而作品富有清雅、婉丽、悠远艺术品位,使诗歌产生了言语不尽、回味无穷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6.
城市化对少数民族以文物为主的物质文化和以体现价值观念为主的非物质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少数民族文化自身的保护与发展,以及其与民族社会城市化的遥相呼应已经成为城市发展进程中急需解决的重点问题。在少数民族文化权利保护的法律建设中,应注意到对其法律保护内容的全面性、渠道的多样性和定位的时代性特点。 相似文献
7.
少数民族诉讼语言文字权的法律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爱如娜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3(1):32-34
诉讼语言文字选择权是公民诉讼权利的一种,其并非是实现诉讼的直接的基本权利,而是由直接实现诉讼目的的一些基本权利所派生出来的权利。诉讼语言文字权的保护,不仅具有体现程序公正和保证诉讼权利的价值,而且能够促进民族团结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作用。本文通过分析诉讼语言文字权的现状和存在问题,阐述诉讼语言文字权的法理依据,进而从建立以当事人直接程序参与为主,提供语言翻译为辅的诉讼语言环境,进一步完善法务翻译制度,在民族区域自治地方建立双语诉讼机制等三个方面提出了构建诉讼语言文字权的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8.
对少数民族老字号有关利益,应以知识产权进行保护。少数民族老字号的法律保护是国家推进品牌战略、促进自主创新的一项重要任务,对于培育和发展民族品牌竞争力和弘扬少数民族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也有利于权利人创造巨大的经济利益。对我国少数民族老字号的法律保护已迫在眉睫,应采取明确少数民族老字号的法律属性,适用在先权原则,解决与商标权的冲突等措施,加大少数民族老字号的法律保护力度。 相似文献
9.
少数民族人权的法律保护是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社会发展的需要.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党和国家一直十分重视民族问题,不仅确立了正确的民族政策,实行民族区域自治,还制定了一整套适合中国国情的保护少数民族人权的法律制度.但是,我国少数民族人权法律保护方面也还存在着问题,建立和完善对少数民族人权保障的社会保障性法律制度以及其他相关法律制度,是构建我国和谐社会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0.
徐淑娟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6(5):79-82
川西民居不同于北京之贵、西北之硬、岭南之富、江南之秀,但它有其朴实飘逸的风格。有四大居住文化特色:独特的地域风格、融环境于一体、浓厚的亲情味和较强的兼容性。黄龙溪民居是其典型代表。 相似文献
11.
民族地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单一或者分散化机制,无法满足保护的要求。多元机制的构建,必须重视以民间法、宗教等为代表的传统知识,特别是传统生态知识,或者社会学所称的地方性知识、乡土知识。具体表现为国家法方面,制定以生物多样性保护法为基本法的法律体系,民族地区加强地方性立法;国家法、民间法、宗教的衔接方面,加强民间法与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等国家法的衔接,国家法对民间法效力的确认,民间法与宗教无力解决的事项,由国家法提供支持;继续发挥民间保护机制与宗教保护机制的作用,而不应该仅仅依靠国家保护机制。从而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代表的国家保护机制、以自然圣境为代表的宗教保护机制、主要规范为世俗意义上的民间法的民间保护机制等多元机制。 相似文献
12.
论民族地区的法律变通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胡启忠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23(7):82-101
既要保障国家法律的统一实施 ,又要依法对国家法律变通实施 ,这是我国民族地区实施国家法律的基本特点。法律变通是法律实施中解决国家法律与民族特点冲突的有效方法 ,而且具有可靠的理论根据和客观根据支持。法律变通受原则和范围约束 ,其方式有变通立法与变通司法之分。法律变通权是法律赋予民族地区的特有权力 ,是自治权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民族地区的法律变通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 ,但由于种种原因 ,还存在一些问题。针对问题与原因 ,论文提出了一系列改进意见。 相似文献
13.
云南少数民族聚居区生态环境变迁与保护——基于法律人类学的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中国建立以来,云南少数民族聚居区生态环境发生了很大变迁,这种变迁与我国生态法制建设进程及少数民族生态法文化演变历程有着极其紧密的关系。为保护和建设云南少数民族聚居区生态环境,从法律人类学的视角看,有必要进一步健全少数民族地区生态环境法制并切实加强宣传教育,认真发掘少数民族法文化中有益于生态环境保护的合理成分并加以创造性转换,加大对少数民族聚居区生态扶贫的力度并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 相似文献
14.
王建章 《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6)
婚姻是关系到人类繁衍和社会延续的大事。湖南是多民族大省 ,民族地区的婚俗丰富而复杂。探讨其抢婚、不落夫家和舅霸姑婚 (还骨种婚 )三种婚姻形态的原始性特征 ,对发扬民族地区传统婚姻中的良风美俗和革除其中的陋习 ,建立具有民族特色和时代精神的新婚俗十分有益 相似文献
15.
专利、商标和商业秘密等知识产权制度为民族医药的发展撑起了强有力的法律保护伞。然而,由于民族医药具有传统性、传承性和群体性特征,致使知识产权制度在民族医药保护上面临着权利主体不确定、权利客体不具创新性等诸多困境,许多民族医药知识和技术难以获得知识产权保护。因此,有必要根据民族医药自身特点,构建知识产权之外的特殊保护制度。此外,在国内立法保护的同时,要积极推动国际立法,解决国内法域外适用的难题。 相似文献
16.
云南民族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胡阳全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4(3):16-20
民族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是民族社会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目前,这一问题已成为云南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的难点和制约因素。针对云南民族地区生态环境恶化的现状,必须增强生态环境意识,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做到消除贫困、控制人口增长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走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建设路子。 相似文献
17.
杨筑慧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6(6)
妇女流动是缔结婚姻关系的重要方式,也是构建社会关系网络的基本途径和社会结构运行的基础.在我国西南民族地区,许多民族的通婚范围基本在一个既定空间中进行,由此也使其社会结构的运行相对稳定,从而保证了诸多传统文化的接续.然而,随着国家政策的变化以及外界拉力的作用,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南民族地区大量的民族妇女流出传统居住区域,向中、东部地区迁移,且多以婚嫁的方式流动.其结果是:一方面流入地民族成分不断增多,另一方面流出地则出现了婚姻拥挤等现象,并导致传统的婚姻家庭及社会关系发生了极大变化. 相似文献
18.
近代中国社会的转型过程是使传统获得现代性的变迁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各个层面都出现了"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云南作为西部边疆的一个多民族地区,伴随着这一转型,其社会风尚的变化呈现出与东部沿海地区有所不同的特点,即:交通条件的改善是近代云南社会风尚变迁的契机和动力;在边地,平民社会风尚多古朴守旧,而少数民族中的土司及贵族则明显表现出双重性趋向;因民族文化的差异而使社会风尚的变化具有文化的双重性及与政治密切相关的历史阶段性. 相似文献
19.
张艳丹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9(3):87-89
现今人们在重视国家制定法意义的同时,也逐渐审视少数民族法文化的历史进步性问题,并已开始保护既存的优秀的民族法文化的工作。这一工作虽任重而道远,但其价值却是有目共睹。 相似文献